張伏平
當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依然有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有時他們提起筆來有太多的擔心,太多的牽絆,于是他們喪失了自己,絞盡腦汁不知道寫些什么,搜腸刮肚又沒有什么東西可寫……這些都反映了讓學生喜歡習作、會寫習作、善寫習作,仍然是當前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那如何破解該難題呢?近年來,我們不斷進行情境體驗式習作的實踐與探索,堅持念好“易”經(jīng),努力讓習作教學的一切變得簡單、實效起來,引導學生朝著“樂寫—會寫—善寫”的目標前進。
一、從心出發(fā),趣字當頭,讓“易”經(jīng)落地生根
著名作家艾蕪先生曾說:“作文可以從最感興趣的部分開始?!币虼?,體驗式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小學生成長的心智特點,充分貼近學生的心,學會將習作素材改頭換面,從學生的“心”出發(fā),立足于“趣”,將“趣”進行到底,培養(yǎng)他們在自主感知、獨立思維、合作探究、發(fā)展想象的基礎上自能完成習作的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利用《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里一個萌翻了很多人的“嘟嘴傳吸管”游戲,設計一節(jié)《吸管運輸》的情境體驗式作文課,但如果原原本本按電視節(jié)目的步驟進行,肯定是行不通的。畢竟那“嘟嘴傳吸管”的體驗雖然簡單且極富趣味性,但要想讓學生原滋原味地體驗“嘟嘴”絕對是難為情的、不易操作的。于是我們貼近小學生的心理,保留素材“趣”的成分,精心設計了以下情鏡體驗式習作教學:
1.教師先讓學生看《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里“嘟嘴傳吸管”游戲的片段視頻,接著宣布要進行“吸管運輸”體驗,讓學生自發(fā)議論,表達心情與想法。(重在個人體驗,場面觀察)
2.每人發(fā)一根吸管、發(fā)一張紙,學生質(zhì)疑。(重在心理活動)
3.教師講述規(guī)則,學生分四個小隊練習用吸管吸紙傳遞,討論運輸技巧。(重在個人嘗試體驗)
4.舉行吸紙比賽,兩隊參賽,兩隊觀戰(zhàn),每人均交替體驗選手與觀眾角色。(重在分角色體驗、觀察、記錄整理素材)
5.采訪勝、負雙方的想法,小結(jié)經(jīng)驗。(重在談體驗感悟,升華情感)
6.師生一同交流如何寫本次體驗?怎么取舍材料?(重在引導梳理、選材、構(gòu)思)
整個體驗過程,短短的三十幾分鐘,可謂有松有緊,張弛有度,既緊張又刺激,我們會看見“若有所思” “熱烈討論”“團結(jié)協(xié)作”“不甘落后”“欣喜若狂”“上竄下跳”等一個個學生體驗的原生態(tài)場面。這樣從學生童心出發(fā),改頭換面的體驗既有趣又容易,不僅有學生角色互換的經(jīng)歷,還有老師不停歇地、有針對性地引領和指導,他們邊當觀眾邊進行“現(xiàn)場文字素描”,學生的興趣得以維持,情感得以抒發(fā),經(jīng)歷得以記錄,生命狀態(tài)更是得以激活,習作就容易當堂誕生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存在著一些“有趣”的素材,看似無用,實則是“英雄”有用武之地: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巧吃餅干”“赤腳鍛煉”“搶紅包”等,只要我們以它們?yōu)樽ナ郑N近學生的心,就可以取之、改之、用之,就可以使體驗式習作煥發(fā)“易”的迷人光彩,達成習作訓練的目標。
二、大題小做,自能選擇,讓“易”經(jīng)水到渠成
古人常說“小題大作”,就是指拿小題目做大文章。可我認為體驗式習作教學要想念好“易”經(jīng),有時就得反其道而行之——“大題小做”。比如,“秋游”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拇箢}材,看似簡單,但學生想寫好并不容易。如果我們只是在秋游來臨時,布置“秋游”這么一個大主題給學生去完成習作,不加以指導,那么大部分學生在體驗后雖能洋洋灑灑地寫下許多關(guān)于秋游內(nèi)容,可仔細閱讀、分析,大多只是記流水帳,甚至許多學生會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秋游的經(jīng)歷什么都寫。如果我們教師在秋游前就有針對地做精細化指導,引導學生如何去體驗,并根據(jù)“秋游前”“秋游時”“秋游后”切出一個又一個小主題,讓他們有目的地從小處著手,從不同角度去留心收集素材,那么他們就可以自能地選擇重點體驗、留心感受、付諸情感……這樣,等秋游體驗一結(jié)束,學生的秋游習作就會百花齊放:有的學生會寫宣布秋游時班級里的情景;有的學生會寫分組討論、進超市購物的經(jīng)歷;有的學生會寫出發(fā)前的經(jīng)歷或者路上的見聞;有的學生會下大功夫?qū)懙竭_目的地后的秋游活動;還有的學生或許會有感而發(fā)寫秋游的所見、所聞、所感等。這樣有的放矢地體驗,朝著“精、細、化”的方向努力,將“秋游”主題體驗式習作大題化小,以小見大,學生完成習作自然就水到渠成,容易多了。
秋游如此,“運動會”的習作也可以如此,我們沒有理由不以此類推。
三、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讓“易”經(jīng)動力不竭
江澤民曾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不竭的動力。”可我覺得創(chuàng)新也應該是體驗式習作成功的靈魂和不竭的動力。因此,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可以讓體驗式習作教學不斷化難為易,讓學生在每一次體驗后都會有更多的收獲、成長與期待。
在教學“老師不在的時候”這一話題作文時,我們平時只是簡單采用回憶性的教學模式,一味讓學生交流,那么效果自然不夠理想。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攝像機,暗渡陳倉,推陳出新開展體驗活動:寫作之前擺一個“空城計” 切切實實讓學生再次體驗一回老師不在的經(jīng)歷,與此同時我們用攝像機把這樣的場景悄悄拍攝下來;寫作之時,我們將拍攝的場景播放出來,再現(xiàn)當時情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去尋找場景中同學們的諸多表現(xiàn),搜索同學們獨特的個性表現(xiàn)以及自己參與其中的畫面……這樣,落實好了“點面結(jié)合”與“自我融入” ,習作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翔實,學生動起筆來寫作就容易多了。
又如,平常我們教學“煩惱”這一話題作文時,學生總是羞于出口,導致場面冷清,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有效解決該話題的“短板”,我們經(jīng)過研討,決定采用“煩惱漂流瓶”的形式,在講臺桌上也放一個個性化的瓶子,光明正大地寫上“煩惱漂流瓶”;接著引導學生以匿名的形式寫“煩惱”,學生沒有了太多的顧忌,自然就可以用我手寫我心;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煩惱幫幫幫”活動,分組隨機抽取瓶中的煩惱,討論、交流,拿出解決方案匯報;最后師生齊唱改編歌曲《煩惱拍手歌》,討論如何寫作。有了前面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可寫的煩惱素材就豐富起來了。于是,學生們就輕而易舉地寫下了《我的煩惱》《最近比較煩》《煩惱熱線》《煩惱消失記》《煩惱漂流活動》《和煩惱說“再見”》等習作。這些習作有的專門寫自己的煩惱,有的專門寫課堂上的“煩惱幫幫幫”活動,有的則寫自己參與體驗始終的經(jīng)歷與心路歷程,最后道出“和煩惱說‘再見”……
實踐證明,體驗作文只要敢于推陳出新,勇于與時俱進,學生就易于入境激情,境中溢情,易于樂在其中,情動而辭發(fā),寫出屬于自己的習作。
四、貼近生活,身體力行,讓“易”經(jīng)巧接地氣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因此,我們的體驗式習作教學也須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身體力行,充分體驗。如我們以感受“父母之愛”為主題可設計《愛的體驗》:
1.學生回憶父母平時對自己關(guān)愛的事例,組內(nèi)交流,代表交流。
2.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是如何向父母表達愛的。
3.每位學生分三次編輯短信發(fā)給爸爸、媽媽:第一次編輯“我愛您”點擊發(fā)送,等待回音;第二次發(fā)送“我真的很愛您”點擊發(fā)送,等待回音;第三次發(fā)送“我真的非常非常愛您”等待回音。
4.學生在小組內(nèi)、班級里交流屬于自己個人的獨特體驗。
5.師生討論如何擬題、選材,完成習作。
這樣的體驗側(cè)重一個“等”字,巧妙地把學生體驗時的“心理活動”與“現(xiàn)實結(jié)果”有效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強烈的情感波動,學生有想、有說、有做、有感受,當然就容易寫出一篇情真意切,且頗有生活氣息的習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還可以依托中外節(jié)日資源開展豐富的體驗式習作:如“端午節(jié)”親子包粽子;“中秋節(jié)”品團圓餐;“萬圣節(jié)”制作南瓜燈、討糖果;“教師節(jié)”秘密策劃感恩活動,給老師驚喜……緊接地氣,巧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源,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參與體驗式習作,既拉近了學生與生活實踐的距離,又讓學生在身體力行的體驗中,讓習作變成有源活水。久而久之,學生樂寫也善寫。
五、故布疑陣,以疑導寫,讓“易”經(jīng)潤物無聲
心理學研究結(jié)果告訴我們,孩子在興趣盎然地參與體驗時理解的知識遠比生硬灌輸給他們的來得有效,遺忘率也低,因此我們可以在體驗式作文中融入一些學科的知識,例如,科學課的實驗大多既神奇又富含知識,如果將習作教學和科學實驗相互整合,孩子們肯定會在妙趣橫生的體驗里有更多的收獲。我們曾結(jié)合中年級的孩子們初步認識大氣壓力,設計了體驗式習作——《有“魔力”的紙》:
1.教師設置懸念“你們覺得一張紙可以托起半杯水嗎”,學生思考、交流。
2.教師將一張硬紙板放置于故意裝著半杯水的杯子上方,翻轉(zhuǎn)180度,使杯口朝下,學生們倒計時,當教師說“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后松手,水如我們所愿地噴涌而出。
3.一番“騷動”后,教師采訪一些學生,說說自己看到什么?(老師怎么做?面對失敗時,老師的動作、表情如何?同學們又有什么表現(xiàn)?)聽到什么?想到什么?
4.教師再次拋出問題“你們覺得一張紙可以托起一杯水嗎”,學生再次思考、交流。
5.老師再次實驗,實驗成功,紙張牢牢地吸在杯口上,水再也倒不出來。
6.學生帶著疑惑分小組做實驗,思考、感悟。
7.教師揭秘,讓學生聽記體驗中蘊含的知識與道理。
整個體驗過程,實驗在失敗與成功間交錯,體驗在質(zhì)疑與解疑中深入,習作在知識與行動里融合,可謂一波三折。其中,教師匠心獨運地設計了實驗故意失敗、十分狼狽的環(huán)節(jié),出人意料但極富內(nèi)涵。這使得學生既易于在現(xiàn)場捕捉老師、同伴的表現(xiàn)信息等,又易于感受自己的內(nèi)心變化……當活動結(jié)束,學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消失,緊接著讓他們完成習作,那已經(jīng)是茶壺里煮餃子——心里有數(shù)啦。
小學生好奇好問,其可塑性、創(chuàng)造性極強,我們就應該利用許多科學實驗,如“雞蛋浮起來”“硬幣不見了”“銀蛋誕生”等等,稍加改變,故布疑陣,吸引他們刨根問底,盡情體驗,從而潤物無聲地培養(yǎng)他們的寫作興趣,發(fā)展個性作文。
總之,無論是什么先進的理念,無論是什么習作教學都必須具有容易操作的方法與其匹配,否則習作教學目標就不能真正有效地落實到位,就會淪為空談,陷入“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境界。因此,我們認為體驗式習作教學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念好“易”經(jīng),讓學生的每個體驗式習作學習過程都變成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再現(xiàn),一改他們曾經(jīng)的心聲——“作文,想說愛你不容易!”為現(xiàn)在的新聲——“作文,想說不愛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