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霞
(信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
·專題論壇:中國共產黨文風建設研究·
習近平的文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
——以《之江新語》為例
張朝霞
(信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習近平的文風具有言簡意賅、樸實親和、求真務實和視角新穎的鮮明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重要啟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以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語言增強實效性,以樸實親和、生動形象的風格增強感染力,以旁征博引和充分的論據增強說服力,以新視角、新觀念解疑釋惑增強吸引力,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文風;習近平;《之江新語》;思想政治理論課
習近平無論是任職地方,還是作為國家領導人,歷來追求、倡導和踐行著言簡意賅、樸實親和、求真務實和視角新穎的優(yōu)良文風。習近平同志非常注重文風建設,他在2004年就提出以“求短、求實、求新”改進文風,2005年又明確提出反對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文章與講話,2010年還為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學員做了建設和改進文風的講話。《之江新語》一書很好地代表和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的優(yōu)良文風。該書每篇文章簡短精練寓意深刻、觀點鮮明一目了然、言之有物切中現實、重點突出有的放矢、視角新穎發(fā)人深思、語言活潑喜聞樂見,容易深入讀者內心,被讀者樂于接受,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和文風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啟迪。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著空洞說教的問題,對大學生的感染力、說服力和吸引力有待進一步提高[1]。鑒于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一環(huán)的理論教學不妨學習習近平的文風,倡導言之有物、深入淺出、視角新穎、令學生樂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論的授道方式,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之江新語》一書輯錄的232篇短論,最長的不過600余字,最短的竟只有175字,真可謂惜墨如金。文章一事一議,以小見大,用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某個觀點,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作者的觀點主張,及時回答了人民群眾關心的諸多問題,不僅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而且為大家拓展了思維,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表現得淋漓盡致,全面地反映了“言簡意賅”的文風。如在《文風體現作風》中,習近平用一句話“要用盡可能少的篇幅,把問題說清、說深、說透,表達出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2],簡潔明了地指出作風建設和文風建設的方向;在《打好“團結牌”》一文中,利用“眾人拾柴”“三個臭皮匠”“指頭”與“拳頭”等大眾爛熟于心的典故和事物[2]21,寥寥數語、言簡意賅地闡明了團結的重要性以及打好團結牌的方法。簡潔生動的比喻不僅讓讀者一目了然,而且讓人易于接受。在《小事小節(jié)是一面鏡子》一文中,以“巴豆雖小壞腸胃”“酒杯不深淹死人” “摔跟頭”[2]等經典俗話俚語簡明扼要地指明了小事不慎、小節(jié)不拘的危害,并以“鏡子” 這一眾人皆知、眾人皆用的小物件形象比喻小事小節(jié),讓人頓悟“慎小事、拘小節(jié)”對做人、做事的重要性,最后聯(lián)系浙江實際指出各級領導干部在同企業(yè)家打交道時要掌握分寸,加強修養(yǎng),防微杜漸。區(qū)區(qū)400字左右的短論,沒有頤指氣使,沒有豪言壯語,而是給人心平氣和、通俗易懂的感覺,整篇文章有論有據,分析深刻,引發(fā)人們的強烈共鳴和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旨在為大學生提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用科學的理論啟發(fā)他們,及時為他們答疑解惑,解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
面臨的種種思想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涉及人類、自然和社會的諸多方面,是從社會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經過古往今來國內外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從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豐富,理論體系復雜而抽象,需要授課者具有高度概括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既要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地抽絲剝繭,又能夠切中精髓、一語中的地形象化、具體化表達理論概念。如在講述 “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內容”時,可以用“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統(tǒng)籌兼顧”進行形象概括;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中“矛盾的同一性,斗爭性”這兩個概念時,可以“國共合作”的歷史事實為例加以闡明,化抽象為具體。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讓大學生因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深莫測、云山霧罩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傳道授業(yè)要條理清晰,要言不煩、提綱挈領,既便于理解,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拓展思維,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對于那些動輒利用經典原著大本子,滿嘴八股文地引經據典的授課方式,表面看似鴻篇巨制、大塊文章、博大精深,實則故弄玄虛、孤芳自賞,只能讓學生感受到拖沓冗長、空泛議論、脫離實際,進而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
樸實親和、生動形象是習近平優(yōu)良文風的又一具體表現。樸實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讓人易于理解,而且讓人感到親切、接地氣,不知不覺被打動,認同和維護感油然而生。在《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一文中,以“十月懷胎”這一人生經歷寓意 “調查研究”作為科學決策前提的必須性和重要性[2]154。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生澀的專業(yè)術語,沒有慷慨激昂的吶喊,只有質樸篤實又不缺乏親切,準確又不缺乏生動有趣的比喻,形象地突出“調查研究”的不可或缺,讓人領悟到“一朝分娩”的喜悅必將建立在前期細致而扎實的孕育準備工作之上。在《從 “兩只鳥”看結構調整》一文中,沒有危言聳聽的教訓,而是以“鳳凰涅槃”比喻經濟結構的脫胎換骨,以“騰籠換鳥”比喻彌補產業(yè)鏈短板[2]。沒有就經濟結構論經濟結構,而是跳出抽象的經濟結構,以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比喻讓人洞悉到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艱巨,必須以壯士斷腕的精神全力以赴,從而激發(fā)起斗志,提升感染力。在《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一文中,習近平講了一個村民“就是討飯了也要救他”的偏僻小村莊的支部書記——鄭萬九的故事[2]。該文以寥寥無幾的文字、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人心向背”問題,以身邊樸實親切的故事,在平凡中見偉大,在觸動“人之心靈”的同時,引發(fā)來自內心的感動,具體而又深刻地領悟到共產黨人只有心里裝有群眾,才會得到群眾發(fā)自肺腑的支持、愛戴和擁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果高高在上、拒人千里,只能使聽者藐藐,徒費口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想“進頭腦”,必須以樸實親和的態(tài)度、生動形象的講授與學生平等交流、溝通,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感,使學生樂于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克服那種機械抽象的照本宣科、從概念到概念的講解,而應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實質內容。比如在講授 “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時,可以以“寅吃卯糧”“殺雞取卵”的故事折射粗放式發(fā)展的危害以彰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以描述“綠水青山”這一眾人皆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自然環(huán)境突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以闡述“計劃生育”與“二孩政策”的時代背景體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這樣,不僅能夠讓大學生理解“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重要內涵,而且還能夠以黨和國家的重要 “人口政策”強化大學生對“可持續(xù)發(fā)展觀”路徑的領悟,從而將教的激情與學的感受融為一體。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以借鑒習近平“求真務實”的文風,在理論講授的同時,強化實踐論據的運用,做到言之成據、有案可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說服力。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時,可以嘗試采取重點內容索驥、相關觀點鏈接、案例點評、視頻匯觀,并結合社會實踐體驗的教學方式[3]。如在講解“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章節(jié)時,首先歸納出“黨的偉大旗幟”理論重點,課堂觀看《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電教片,再輔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歷史事例,并以“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為題開設討論課。既能讓學生清晰地認知“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對毛澤東思想形成理性認識,又能了解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不同時期的重要作用。生動形象、特色鮮明的課堂教學無疑能夠提升大學生對“黨的偉大旗幟”的認同,進而內化出堅持“毛澤東思想”的信念。在講解“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章節(jié)時,首先歸納出“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理論重點,觀看《鄧小平的歷史功績》電教片,再輔以“深圳特區(qū)形成與發(fā)展”案例辨析與點評,從而為歸納出的重點提供堅實的實踐論據。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領悟理論,而且有助于提升理論的可信度,進而增強說服力,堅定大學生追隨 “鄧小平理論”的決心。
綜觀《之江新語》一書所載文章,不難發(fā)現“新”是一個鮮明特征,無論是從看問題的視角,還是解決問題的觀念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以新信息、新知識、新觀念開拓人的思維,進而激發(fā)人的興趣,吸引人們去閱讀、去學習、去思考。在新視角方面,我們不妨讀讀《要跳出“三農”抓“三農”》一文,習近平早在2004年就以辯證的思維,突破“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禁錮,睿智地提出以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為抓手,從根本上破解“三農”難題的新視角、新觀點。這一觀點在給人眼前一亮、豁然開朗感覺的同時,又對“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激發(fā)起人們繼續(xù)深入探究下去的想法和激情。在新觀念方面,《從“倒逼”走向主動》一文也給人以解放思想、轉變理念的深刻啟迪。該文通過挖掘“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語的深刻內涵,以新的觀念喚醒人們不要被經濟結構“瓶頸”這一困難所嚇倒,而是將“瓶頸”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契機”,給人以觀念的覺醒、認知的深化,既讓人們感覺到新穎,又讓人們燃起解決困難的希望,給人以鼓舞,令人振奮。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妨借鑒學習習近平文風中“新”的因素,從“新視角”出發(fā),用“新觀念”解讀課程理論知識以提高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如在講授和解讀黨中央基本精神時,針對大學生有強烈探究意識這一特征,不僅僅從“是什么知識”層面去解惑,而且還要著眼于“為什么是這樣的知識”的角度去釋義,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探究來吸引大學生,激發(fā)和引導大學生去閱讀探究其根源。通過對黨中央基本精神背景的深刻探究,不僅使大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而且使黨中央的基本精神真正地被大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并內化為其知識的一部分,從而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同時,還要注重滿足大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避免“一言堂”,防止大學生失去學習和接受政治理論的興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解讀黨中央基本精神時,可以融合國內外學術界對本學科相關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甚至可以鼓勵學生提出中央基本精神“應該是什么”的意見和建議,讓大學生在質疑中辯論,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黨中央文件、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課堂討論、寫出小論文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深刻理解黨中央基本精神,從而在提升黨中央基本精神信服度和接受度的同時,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的吸引力[4]。
當然,習近平的優(yōu)良文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遠遠不止這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加強對習近平文風的進一步學習研究,提升自身對習近平文風的領悟深度和運用能力,并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必將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大有裨益。
[1] 王 艷,胡春湘.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探索與思考——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為例[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3):39-42.
[2] 習近平. 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 徐承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多元互動結合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 2009,(21):150-151.
[4] 郭華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增強理論自覺與理論自信探析[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3(5):42-45.
(責任編輯:蔡宇宏)
2016-08-15;收修日期:2016-09-29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5BDJ047);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14BKS010)
張朝霞(1974—),女,河南沁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A261.3;G641
A
1003-0964(2016)06-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