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政,謝曉雪
(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體育人文社會學
“體教結合”背景下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提升途徑研究
周學政,謝曉雪
(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基于“體教結合”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背景,以大學生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體制機制和認識觀念等方面的原因,并進一步提出了改革體制機制、轉變教育理念、編寫適用教材等提升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的途徑,以期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體教結合;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
1993年,原國家體委發(fā)布《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提出:“加強與教育部門的密切配合,積極探索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體育人才的途徑?!斌w育系統(tǒng)開始與教育系統(tǒng)合作。這一綱領性文件頒布后,體育系統(tǒng)稱之為“體教結合”[1]。從此,“體教結合”模式開始在體育領域實施。“體教結合”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立足于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解決了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學訓矛盾,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運動員,拓寬了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渠道。
實施“體教結合”模式的關鍵在于解決結合方式,即管理運行機制的問題。在“體教結合”的過程中,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生由于身心特點的不同、任務的差異,其結合的方式必然有其不同。管理部門也因職能的區(qū)別,其管理重點也有側重。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需要建立健全職責明確、任務清楚、管理有序、運轉高效的運行機制,以保證“體教結合”模式培養(yǎng)的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朝著“人的全面發(fā)展”目標向前推進。具體地講,在這一縱向過程中,需分類分段突出重點進行管理。1)義務教育階段的“體教結合”就是培養(yǎng)競技體育苗子;2)高中教育階段的“體教結合”是培養(yǎng)競技體育后備人才;3)大學教育階段的“體教結合”是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2]。加強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提高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是我國高校在“體教結合”模式下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運動員的文化教育,體育總局等5部委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運動員文化教育,為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提供一切便利。但由于長期以來種種原因造成了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普遍偏低,無法較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對其自身發(fā)展造成了較大的限制。因此,探索提高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的途徑,為其在退役后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打下良好基礎,對于運動員本身和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基于“體教結合”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背景,以大學生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和專家訪談法在中國知網(CNKI)以“運動員”“綜合素質”“教育”為主題關鍵詞,搜索相關論文184篇,通過篩選本文參考5篇;通過對國家體育總局有關中心領導、教練、運動員和管理人員以及有關體育院校教師及教務人員訪談14人次;在分析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提高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的途徑,以期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1 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內涵2005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教體藝[2005]3號文件) 明確指出:學校體育不僅是全民健身和奧運爭光計劃的基礎,更是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體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競技體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高校創(chuàng)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競技體育走健康發(fā)展以及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此,結合社會和國家的競技體育人才需求,為國家培養(yǎng)較高的綜合素質的大學生運動員是我國“體教結合”背景下高校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人才的必然要求。
關于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問題,有學者指出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包含以下內容:1)對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綜合素質的評價應從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5個方面進行;2)用人單位以及社會評價對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科學文化和能力非常重視,這2方面反映的是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專業(yè)基礎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3)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等能反映出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職業(yè)道德與修養(yǎng)、敬業(yè)精神、意志品質,這些因素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3]。
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應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人文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這5個方面。而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中最具核心作用的應是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主要包括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內容??茖W文化素質包含專業(yè)基礎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能力素質包含工作能力、決策能力、組織能力、執(zhí)行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等。
1.2 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現狀堪憂
1.2.1 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有待提升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大學生運動員思想道德素質是主流健康、積極向上的。他們堅持訓練、渴望成才,熱愛體育、獻身體育事業(yè)。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各種思潮大量涌入和價值觀念的沖擊,當前大學生運動員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何加強運動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成為各高校普遍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體育總局領導、專業(yè)隊教練和管理人員日益重視的問題。從培養(yǎng)理念上看,大學生運動員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中缺少“體魄與人格并重”的德育觀?;诠康?,高校沒有把運動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擺在首位并貫穿于“體教結合”的全過程。大會座談、海報宣傳、視頻欣賞、主題匯報等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形式新穎性不足,內容有待充實。
1.2.2 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教育亟需加強從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發(fā)展的人生軌跡來看,進入專業(yè)隊和退役是影響其人生的2個重要關鍵點。根據我們對6位國家藝術體操隊現役運動員的訪談資料分析,我國的運動員都是從中小學階段進行選材,甚至有的運動員是從5、6歲就開始了運動生涯,一旦被選定,則其進入專業(yè)隊或者各級體校進行專業(yè)訓練。在這個階段,他們面臨著選擇運動員作為自己未來一個時期的職業(yè)還是選擇繼續(xù)作為中小學生完成學業(yè)的抉擇。如果選擇繼續(xù)完成學業(yè),還可以在學校進行相應的訓練,但是強度和質量則與專業(yè)隊有所差距。而如果其選擇了進入專業(yè)隊,就意味著他們在未來的一個相當長時期里,應該以訓練作為自己的重要人生任務,以取得良好的競技體育成績?yōu)槟繕?,文化學習和實踐能力鍛煉時間的比重相對同齡學生而言偏少,由此造成其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1.2.3 人文素養(yǎng)水平需要提高隨著當今綜合教育時代的來臨,教育教學的目的不再僅僅是增強學生的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更多的是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是,根據我們針對運動員和教練員的訪談資料分析,部分運動員甚至教練員等對運動員訓練、生活有著直接指導和影響作用的人,認為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務虛的,與其運動訓練或將來工作的好壞無關,甚至有個別運動員缺乏起碼的學習熱情。而人文素質的低下將直接制約著人們思想的發(fā)展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雖然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國家和社會為此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從其根源上來看,體制機制性問題是困擾發(fā)展的最大問題。而認識的提高和觀念的改變是又一重要原因;另外,大學生運動員自身的認知也是造成其綜合素質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1 體制機制層面“體教結合”是指體育、教育2個部門對二者的教育資源給予有機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質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發(fā)展為目標,共同實施的創(chuàng)新體育教育結合機制?!绑w教結合”是我國的重要體育和教育政策,是對體育和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均具備重大意義的發(fā)展模式,其最終目標是實現體、教雙贏[4]。但是“體教結合”由于種種原因,在體制機制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有一些體育院校雖然具有完善的訓練場館、先進的教學設施、優(yōu)秀的教練員、科研人員,具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由于參賽備戰(zhàn)的實際壓力較大,無法對運動員進行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教育;有一些運動隊,雖然訓練水平較高,運動技術培養(yǎng)積累了較高水平,但是沒有途徑將其轉化為運動員的綜合素質。這就造成了目前“體教結合”的“兩張皮”現象,如優(yōu)秀后備人才不足、學訓矛盾仍然突出、學籍問題依然嚴峻、缺乏適宜教材等[5]。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從體制機制方面探索新的發(fā)展道路。
因此,在體制機制方面,由于我國實行的“體教結合”模式主要還是以培養(yǎng)競技體育的優(yōu)秀人才為核心,將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放在了體?;蛘哌\動隊,故其接受教育的重點也就變成以運動技術為主,文化素質為輔的狀態(tài)?!绑w教結合”也被理解為專業(yè)化的競技運動和教育機構的結合,甚至在實踐中只不過是借普通高?;驅I(yè)體育院校的教育機構,來解決專業(yè)運動員的后顧之憂而已。而這種運行模式的最終結果是雖然造就了很多具有較高運動技術水平的運動員,但是由于仍是沿用原有的培養(yǎng)模式,缺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的條件保障,所以其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等綜合素質卻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2.2 大眾認識觀念層面在認識和觀念方面,從根本上講,我國的舉國體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通過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從而達到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目的,但是,這種舉全國之力發(fā)展體育運動,將運動員不斷職業(yè)化的辦法造成了人們對體育運動的認識發(fā)生偏差。傳統(tǒng)上,體育作為一種基本的強身健體手段,其功能是立足于增強人民體質,從而實現其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中的作用。但是,雖然全民健身已經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人民群眾的健身熱情還有待進一步激發(fā)。
相反,當前人民對體育的理解大多還停留在競技體育的層面,例如體育在提高國家國際地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競技體育所表現的那種激烈競爭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應該說,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就使得人們對體育的認識發(fā)生偏差,總認為競技體育就是體育運動的全部,而忽視了體育更廣泛的社會功能。因此,在對待運動員和整個體育運動行業(yè)的時候,人們對運動員的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往往認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具備相當高水平的競技體育技能。這種觀念和認識的差異造成了大學生運動員在接受文化教育提高綜合素質方面缺乏必要的保障條件。
2.3 運動員自身認知層面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走向成熟的過程,同時更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個體的人不斷接觸外部世界,在接觸中通過對社會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達到適應社會生存的目的。對于從事體育運動的大學生運動員而言,為了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取得較好的體育運動成績,他們一般從很小就進行專業(yè)訓練,并且一直持續(xù)進行這種訓練,甚至在高校也與其他普通學生有著很大差異的學業(yè)培養(yǎng)方案。因此,其接受社會影響的機會就相對較少,社會化程度一般比較低,其思維范式更多還是停留在體育行業(yè)內部,而較難與社會總體的發(fā)展相適應。
同時,由于大學生運動員在訓練中投入的時間遠遠多于其用于其他事物的時間,特別是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的時間就更少,因此在時間安排上無法滿足普通高校所要求的學習時間比例。這就造成了他們運動競技水平雖然很高,但是由于自己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或者學訓安排不合理,所以綜合素質教育得不到滿足或者效果并不理想。
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問題,是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因此要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還需要國家、社會、政府和運動員自身等各方面的合力協(xié)作,更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新的途徑,運用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難題[6]。
3.1 從體制機制上為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不可否認,舉國體制在提高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的競技體育水平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它造就了中國體育的輝煌,但同時也使得我國的體育事業(yè)成為獨立于社會的系統(tǒng),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體育領域的改革卻不盡人意。如何在堅持舉國體制、發(fā)揮國家力量不斷促進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同時使大學生運動員能夠在適應社會方面也得到一定的保障,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從根本上看,體制機制的改變?yōu)榇髮W生運動員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保障。從我國各地的實踐來看,“體教結合”是從體制和機制方面進行改變的一個有效途徑和出路。普通高?;蝮w育院校,在大學生運動員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教育方面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大學生運動員通過與普通高?;蝮w育院校各類學生的交流加速了其社會化的進程,在其退役后能夠更快適應社會。通過為高校參加大學生高水平體育比賽,也使得高校的聲譽得到提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間接提高了其對大學生運動員綜合素質問題的關注。所以將體育與普通高校教育結合或辦好體育專業(yè)院校,是改革的一個有效方向,對于改變我國現有的體育人才選撥機制和人才培養(yǎng)機制,都是一個大的突破。
3.2 不斷轉變“體育人才”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體育實際上也是一種教育,雖然體育的概念在最早傳入中國的時候被冠以體操的名稱,但是后來的事實證明,體育與體操之間的差距還是要回歸到各自的社會位置。因此,體育作為一種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對人進行現代化培養(yǎng)的途徑,它的教育意義也就更加重要。反過來看,體育屬于教育,事實上也隱含著教育也需要體育的作用不斷得到發(fā)揮,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處在社會中的個人提供良好的發(fā)展基礎。正因為如此,才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將培養(yǎng)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體育人才。
建設體育強國,要求體育人才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等綜合素質,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在不斷地學習和鍛煉中不僅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更能夠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水平。只有這樣,當大學生運動員退役之后才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生存的機會,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同時也滿足國家和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發(fā)揮應有的智力支持。因此,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出發(fā)點,堅持“體魄與人格并重”,實現對“體育人才”教育理念的轉變。通過理念的引領,將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應用到體育教育中,為大學生運動員的競技體育水平提高提供一定保障,同時也可以為其退役之后走向社會提供堅實的基礎。
3.3 探索編寫適合大學生運動員學習的專用教材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需要興趣的力量。對于大學生運動員而言,在體育運動方面具有較高的興趣,但對文化課程的學習卻缺乏關注。究其原因,由于傳統(tǒng)的文化知識教育內容單一,形式乏變,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體育運動里面包含了許多文化知識,例如對體育贊美的文學知識、運動中的生理知識、數理化知識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表達方式,這些知識很難被接受。因此,探索編寫符合大學生運動員興趣的專用教材,通過創(chuàng)意的力量將不同的知識融合到一起,運用運動員喜聞樂見的形式,因材施教,對于運動員綜合素質教育的深化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由于體制機制、大眾認識觀念和運動員自身的認知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并不能夠支撐起在社會中發(fā)展所要求的水平,特別是基礎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都無法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將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問題放到社會的大系統(tǒng)中,通過社會的力量來解決體育系統(tǒng)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探索新的途徑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要從體制機制的改變上為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要不斷轉變“體育人才”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探索編寫適合大學生運動員學習的專用教材。
[1] 吳飛.解讀“教體結合”和“體教結合”的內涵[J].青少年體育,2015,22(2):15-17.
[2] 陳叢刊,盧文云.論“體教結合”模式的指導思想和管理運行機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6,32(11):12-15.
[3] 商勇,宋述光,婁德玉.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綜合素質社會評價與培養(yǎng)體系[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5):177-181.
[4] 崔子龍.“體教結合”培養(yǎng)游泳后備人才的必要性[J].當代體育科技,2015,33(5):244-245.
[5] 鄭亞飛,梁恒珍.成都體育學院“體教結合”培養(yǎng)模式發(fā)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6,35(4):132-134.
[6] 陳寧.完善我國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體教結合”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
Study on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Athle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ZHOU Xue-zheng,XIE Xiao-xue
(College of Marxism,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athletic talent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his paper takes college athlet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 etc., and analyzes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hinese college athlet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cogni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college athletes by reform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compil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some theor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thletic talents.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education; college athlete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G80-051
A
1004 - 7662(2016 )10- 0001- 04
2016-09-05
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我國競技體育的社會價值危機與價值重構研究”(項目編號:2016YB)。
周學政,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理論、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