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
中國武術文化研究述評
Review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Studies
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郭玉成
GUO Yucheng
摘要: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間中國的武術文化研究學術論文,提出了武術文化研究的8個主要方面,包括:武術文化研究的新視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國傳統(tǒng)歷史與武術文化研究,武術文化的地域、區(qū)域研究,武術傳播研究,武術文化本體研究,武術教育研究,中外武術文化比較研究,武術發(fā)展研究等。本研究旨在總結中國武術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國武術學術共同體和形成中國特色的學術范式。
關鍵詞:武術;武術傳播;研究進展;研究綜述;研究范式;武術文化
0引言
2007年,上海體育學院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獲批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之后,在邱丕相和虞定海的努力下,提出了武術歷史、武術文化、武術傳播、武術教育、競技武術科學化訓練、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促進為學科研究的6個方向,這可以看作學科研究的起始。2012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編著出版了首部《武術學科發(fā)展研究報告》[1],更新為8個方向,增加了傳統(tǒng)武術和國外武術研究2個方向,擴大了研究的視域。其中,“武術傳播”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促進”是新興研究領域,而“武術文化”是研究熱點。
本文檢索了1991—2015年間的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分析了論文的選題、方法及內容,以期為“武術文化”“武術”“中國體育”的研究提供借鑒,為武術、體育學術研究的縱深發(fā)展和形成學術共同體提供依據(jù)。
根據(jù)論文檢索情況,本文歸納總結了武術文化研究的8個主要方面,分別為:武術文化研究新視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國傳統(tǒng)歷史與武術文化研究,武術文化的地域、區(qū)域研究,武術傳播研究,武術文化本體研究,武術教育研究,中外武術文化比較研究,武術文化發(fā)展研究。
1武術文化研究的新視野、新方法、新背景
在武術文化研究領域,從新視野、新方法、新背景下審視武術無疑是新成果形成的重要生長點。這類研究具有交叉學科的研究特點,在引入新概念的背景下,拓寬了武術文化的研究范疇,并較易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從現(xiàn)有的文獻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武術研究成果最多。以“非遺”為大背景的研究形成了諸多觀點,如“傳統(tǒng)武術是一種優(yōu)化生命存在的價值系統(tǒng)”[2]及“文化保守主義曾對武術傳承與保護起過積極作用”[3]等。在“非遺”視角下重新思考傳統(tǒng)武術的價值與傳承,形成了新的思考。還有以“非遺”中的概念如“文化空間”角度進行的研究,如提出“武術傳承的文化空間”概念[4],在傳統(tǒng)武術的原生地“復活與再生”文化空間[5]等,對傳統(tǒng)武術的保護提出有價值的依據(jù)。此外,在“非遺”視角下,還有從地域、區(qū)域、民族的角度,如對山東武術、峨眉武術、客家武術、回族武術的研究。此類研究是從雙視角出發(fā)的,既從“非遺”視角下出發(fā),又選擇武術的一個領域或維度,更容易產生創(chuàng)新。
在新視野類研究中,從“文化學”切入是武術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徑,如從文化學角度提出武術文化傳播的民族性與世界性[6]。還有從文化學的分支學科如文化生態(tài)學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得出人們的“傳統(tǒng)武術情節(jié)及健康需求”是傳統(tǒng)武術存在與發(fā)展的價值。[7]文化學視域下,還有文化自覺、文化沖突、文化安全等概念,許多學者以此為切入點,形成了新的研究成果。文化自覺視域下提出的代表性論點包括武術從“走出傳統(tǒng)”到“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再到“文化自尊”[8],從“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的傳播變遷[9],等等。從文化沖突的角度,研究武術與奧林匹克文化的融合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10]文化安全也是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視域,“文化安全視野下中華武術的繼承與發(fā)展——試論當代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11]一文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此外,該方向還形成了多種文化學分支學科或理論的研究成果,如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反思武術的發(fā)展問題,從文化地理學角度研究地域武術,從文化政策學角度探討武術的文化發(fā)展,以及從文化焦慮、文化適應、文化認同、文化斷裂角度切入等,均是同類研究范式。但不可否認,新概念的引入,豐富了武術基礎理論,拓寬了武術研究視野。與文化學及其分支研究類同,還有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武術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等,具有新意與價值。除此以外,“新視野、新方法、新背景研究”還出現(xiàn)了美學、符號學、歷史人類學等視域下的武術文化研究,并形成了系列成果。
2中國傳統(tǒng)歷史與武術文化研究
中國武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發(fā)展,以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聞名于世,由此,武術與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關系研究自然成為武術文化研究的重要切入點,并形成了眾多的研究成果,為基本研究范式的形成打好了基礎。根據(jù)本文查閱的學術論文,該范式主要包括兩個大的方面,即“武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武術與中國歷史”,此外,還有與中國傳統(tǒng)歷史與文化相關的研究?!拔湫g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是武術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武術屬于體育、高于體育”思考的出發(fā)點,因此,該范式在武術研究中一直未過時,形成了延續(xù)不斷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又進一步強化了武術的文化性與傳統(tǒng)性。這一范式下的代表性論文主要包括了武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宏觀研究、專題研究以及武術與易學、儒家、道家、美學、兵學等關系的研究。
武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其研究既是對武術的解讀,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詮釋。如有學者從“水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水之“善”對武德有促進、水之“柔”對武術勁力有啟示、水之“靈”對武術身法有作用、水之“變”對武術技擊有指導。[12]武術與易學研究也有新進展,有學者認為易學對中國武術的“以靜制動、柔化剛打、避實擊虛、后發(fā)制人”的技擊特點及“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洹钡募挤ㄌ攸c有重要啟示。[13]武術與道家相互影響,并形成互動的研究范式,如道家主張的“自然無為、天人合一、以柔克剛”對武術的技擊觀、倫理觀和價值觀有影響,[14]同時,武術中的“醉拳”“猴拳”“鴨形拳”“劍術”等也融入了道教舞蹈,成為道教舞蹈的組成部分。[15]當然,這種研究范式也可推及到武術與儒家的研究,為武德研究提供了借鑒。以此類推,武術與兵家的研究也可形成新的成果,如有研究提出,武術技擊與兵家戰(zhàn)術規(guī)律一致,即“知彼知己、因敵而變、揚長避短、避實擊虛”。[16]以此為范式,可以形成武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俠文化、書法藝術、禮儀文化等系列成果。
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與文化密切相關。把武術研究融入不同歷史背景下進行研究也是本研究范式的表現(xiàn)形式。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代表性論文。比如對先秦時期武術文化的宏觀研究和區(qū)域研究[17-18];清末明初的武術社團研究[19];近現(xiàn)代武術文化的傳承流變研究[20]等。以上研究把武術放在歷史階段進行研究,對后續(xù)研究具有借鑒價值。
3武術文化的地域、區(qū)域研究
在眾多武術博士學位論文中,上海體育學院“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系列論文無疑是一道風景線。自郭志禹提出“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構想后,其招收的博士生以地域武術文化為視角,形成并發(fā)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基本研究范式,并使該范式發(fā)展演變,形成不同區(qū)域、領域的系列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對地域文化的研究構想,該構想把武術文化放在了特定的文化區(qū)域,劃分了“武術文化圈”,探討了“武術文化叢”,構建了一個有持續(xù)性的研究領域和范式。[21]從之后形成的系列的成果來看,一系列前后相關的成果和若干優(yōu)秀博士論文的產生,為該范式的存在提供了依據(jù)。
如果以“中州武術文化”研究為例,該研究在系統(tǒng)梳理中州河南武術文化的歷史、特性及重要拳種少林拳、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探索了該區(qū)域文化的基本模式。[22]之后形成系列中原武術文化研究論文,如中原武術文化研究述評[23]、中原武術文化遺產保護研究[24]等均與該研究有直接聯(lián)系。從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構想到中州武術文化研究再到中原武術文化研究,既有既定的研究范式,也有以范式為模板的范式轉換,這是研究創(chuàng)新,也是學術范式的演變規(guī)律。以此類推,秦晉武術文化、吳越武術文化、關東武術文化、燕趙武術文化等均可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并形成范式轉換,產生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根據(jù)學者吳飛的觀點,范式意味著學術共同體的存在,而且,有益的學術交流,能夠推動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25]學術范式的形成必定推動研究的深度、廣度發(fā)展。再以地域武術文化為例,可從大地域到小地域,可從小地域到更小的地域,盡管輻射面不同,但可層層深入,形成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當然,區(qū)域也可轉換為領域或分散性區(qū)域,如可以選擇“村落”這一特殊的區(qū)域展開研究,形成特色研究成果[26]。還可把區(qū)域固定為某地,如針對澳門武術進行專門研究。[27]也可轉換為宗教領域的研究,如少林武術文化、武當武術文化、峨眉武術文化的研究,等等。
4武術傳播研究
武術傳播研究范式的形成發(fā)端于《武術傳播引論》[28],這是傳播學與武術學科的交叉研究成果。這一成果把傳播學引入到了武術,同時,帶入了傳播學的研究范式。即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傳播對象、傳播效果等角度提供了武術傳播研究的基本模式,并衍生出傳播環(huán)境、傳播策略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傳播學典型研究方法“內容分析法”也隨之引入,成為武術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該研究在武術領域不斷發(fā)展,形成了以太極拳傳播等以拳種為重點的研究成果,并擴展到少林拳、形意拳等。更重要的是,傳播學的引入,把媒體傳播引入了武術,并形成了電影、電視、雜志、報紙、網(wǎng)絡傳播武術的系列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當然,傳播學進入武術對傳播學本身也產生作用,由單向傳播發(fā)展為雙向傳播。如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研究中出現(xiàn)了以武術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為研究對象的電視、電影傳播研究,豐富了傳播學的研究領域。
武術傳播研究在武術研究領域不斷細化,產生了基本的研究范式,其輻射到健身氣功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而且,傳播學理論引入武術,“武術傳播”研究也在隨著傳播學理論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較有代表性的引入是國家形象理論,作為傳播學的研究范疇,國家形象與中國武術有著不可分的關系,因為,武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傳播可以上升到國家形象傳播的高度。以此為邏輯起點,武術傳播與國家形象的構建可產生關聯(lián)。這是在武術傳播基本研究上的發(fā)展。以該研究范式形成的典型成果是《中國武術與國家形象》[29],該書圍繞中國武術、武俠電影、功夫影星等于內容形成了系列子成果。
武術傳播研究還有跨學科研究范式,其側重于傳播學研究,但以武術為研究對象。以電視傳播為例,有學者對武術電視劇的觀點是向國外輸出優(yōu)秀作品,建立穩(wěn)定的受眾群體,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現(xiàn)代情懷的綜合文化載體,以提高國家軟實力;[30]也有學者認為,武術的電視傳播,需要以“文化傳播”為魂,采用“文化、技擊、藝術”等多元傳播形態(tài),運用多種節(jié)目形式展現(xiàn)武術的“原貌”與“ 全貌”。[31]電影也是武術傳播研究的主要途徑,有學者以武術電影為研究對象,提出武術電影要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結合起來,用武術電影講述中國故事;[32]也有學者探討武術電影傳播的功能,認為武術電影極具視聽造型,可拓展電影技藝空間,并能增強電影的民族氣韻,彰顯電影的民族品格。
5武術文化本體研究
武術文化研究是武術研究的一個方向,該類研究把“武術文化”作為整體或概念進行研究。也就是說,關于武術文化的研究,大多按照武術與文化的研究范式,而此類研究則把“武術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看待,而不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武術”本身。根據(jù)中國目前武術文化自身研究的情況,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一是從特性、特征、價值、功能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二是對武術本身進行文化分析;三是把民間或傳統(tǒng)武術文化作為整體進行研究。
武術文化的特性、特征屬于武術研究的基本問題。該研究較為抽象,但由于是基本理論構建,在武術學術研究中十分重要。有學者研究認為,武術門派眾多與中國傳統(tǒng)宗法結構有關,武德規(guī)定與中國文化的人格追求有關,武術的藝術特性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有關。[33]普遍的文化特性研究,主要歸結為民族性、傳統(tǒng)性、教育性等方面。以特性為基礎,價值與功能也成為學者探討的問題。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主要結論大多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和功能的移植,簡要歸納,包括健身、防身、修身三個方面。作為基礎理論研究,特性、特征、價值、功能在符合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藝術特性的規(guī)定之外,其自身的文化特色還可深入探討。還有學者把“傳統(tǒng)武術文化”或“民間武術文化”作為研究概念,如研究表明,華北社戲中的武戲、巫戲中的演拳與義和團在直隸、山東的起事有直接聯(lián)系。[34]此類研究把武術文化放在某一歷史時期和事件中,產生了新觀點并得到認可。
本類研究中,對武術自身進行文化分析,也會產生新觀點。有研究對武術套路進行文化解析,認為武術套路的動作性質、技術指標、文化意蘊、審美情趣、價值追求、民族習性均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直接聯(lián)系。[35]這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對武術基本表現(xiàn)形式“套路”的文化分析。還有學者對武術中的傳承制度進行分析,如對武術師徒制進行分析,認為這一文化現(xiàn)象從歷史中走來,在當代社會中仍然會按照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前進。[36]還有學者把武術文化與儒家文化相比,認為武術是一種“君子”文化。[37]此外,對武術的文化分析,還包括一些從負面角度的研究,包括對武術的文化誤讀、文化失語、文化迷失的分析,同樣歸屬武術文化的研究范疇。
6武術教育研究
武術的教育研究是以邱丕相主持的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我國青少年中傳承中華武術文化》為標志,把武術從文化教育的高度進行審視。其最終成果《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38]為武術教育研究做好了鋪墊。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科的教育研究方向也肇始于此。[2]自此之后,教育研究逐漸進入學者的視野。康戈武[39]、蔡仲林[40]、趙光圣[41]關于武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具有代表性。學者們把武術列入教育的范疇并從教育學的視角設計武術研究,使教育研究成為武術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吸引了許多研究者,發(fā)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自教育引入武術以來,圍繞武術教育的研究開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研究,為后續(xù)的武術研究提供了基本范例。在研究意義方面,邱丕相指出,武術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具有通融性,兩方面的研究只有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相統(tǒng)一,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才會有生機,才會真正繼承和弘揚中國武術,是高屋建瓴的學術論斷。他還規(guī)劃了武術在中小學開展需要進行的四個研究方向:通過武術教育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適合學校武術教育的人才;編寫適合青少年興趣的武術教材;建立適合青少年發(fā)展的武術教學模式。[42]針對武術教育的文化定位,有學者認為其功能定位為大眾與道德教育,價值定位應為文化傳承與藝術審美,探索了武術進入教育的總體定位問題。[43]圍繞武術進入學校的宏觀研究,也形成了多角度的探討。有學者認為,學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史是以技術為主導的,現(xiàn)在應著力文化傳播,強化文化意識。[44]與此不同,也有學者提出武術教育應與奧林匹克教育相結合,把武術教育納入奧林匹克文化教育之中,并成為重要組成部分。[45]宏觀研究的進一步具體,出現(xiàn)了針對武術課程體系文化路向的研究。如學者提出,武術課程要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課程目標出發(fā),正視武術的文化保存、傳遞、創(chuàng)造等功能。[46]武術課程的進一步具體化,產生了以課程和文化相結合的研究成果,構建了武術套路技術教學的“格斗文化”教育圖式。[47]武術教育研究逐步形成由宏觀到微觀的層層深入模式。需進一步加強的是在微觀層面的文化融入研究。
7中外武術文化比較研究
中外比較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范式,武術文化研究也不例外。站在文化的角度,進行不同地域、區(qū)域及不同國家的比較,通過差異化發(fā)現(xiàn),形成新成果,這一范式在武術文化研究中經常使用。中外比較、中西比較、中美比較、中歐比較、中日比較,等等,在體育研究中被廣泛使用,而在武術研究中則剛剛起步。比較見真知,從不同角度、不同視域進行比較,能夠取長補短,服務于體育、武術的理論與實踐。然而這類研究在武術文化研究中才剛剛起步,還有許多有待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的新大陸。
武術文化的中外比較研究分屬不同層面。從宏觀角度,分析文化差異,為武術國際化傳播提供借鑒。比如,有學者分析民族文化的差異,解決武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問題。[48]以此類推,有研究提出武術與奧林匹克的對接,要在保存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適應奧林匹克的發(fā)展規(guī)則。[49]從國別層面,中外文化的比較也有其價值和意義。如有研究對比了中泰文化差異,總結了泰拳國際推廣的“簡單”等方略,為武術國際推廣提供借鑒。[50]從項目比較層面,中國武術與日本空手道、韓國跆拳道的比較研究成為熱點。尤其是跆拳道作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成為中外比較研究的焦點??帐值辣M管是非奧運項目,但發(fā)展勢頭很好,其成功的傳播模式,為武術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對象。從中外體育文化比較的文獻可以看出,所指中國體育大多以武術作為案例。總之,從當前的比較研究文獻來看,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范式,進一步研究的空間較大。
8武術文化發(fā)展研究
發(fā)展是硬道理,發(fā)展研究也是重要的選題之一。在中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及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武術文化發(fā)展走向成為武術研究的重要領域,形成了武術發(fā)展與文化傳播的許多成果。即使在新聞傳播領域,武術發(fā)展研究也進入了學者視野。有學者研究認為,武術對外傳播要樹立文化“走出去”的大戰(zhàn)略,選擇適合的武術傳播內容,充分利用武術影視傳播的優(yōu)勢,構建立體的武術文化傳播體系等對策。[51]該研究提出了跨學科研究武術文化發(fā)展的范式,有借鑒價值。
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分析,武術發(fā)展方面的論文多選擇某一角度展開。有學者根據(jù)事物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原理,提出不斷變化著的傳統(tǒng)武術文化與武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52]有學者選擇了“文化立國”的背景,提出保持武術的文化個性和以武術套路為核心的傳播策略;[53]還有學者以“全球化”為背景,提出武術發(fā)展要建立自身的產業(yè)體系,并加強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傳播。[54]以上研究均選擇一個視角或一個背景展開武術發(fā)展研究。其他武術文獻也多與此類似。這種研究結合社會發(fā)展實際,與時俱進,也易得到學術認可。但是從總體而言,武術文化發(fā)展研究還未引入新的學科和形成新的范式。
9結語
以上研究及論述,為研究者提供了借鑒與參照,為研究的縱深發(fā)展和學術傳播提供了幫助。但是,研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成果的涌現(xiàn)和新方法、新理論的融入,會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上海體育學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編.武術學科發(fā)展研究報告(2008-2011)[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目錄頁:1-2.
[2]周偉良.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統(tǒng)武術[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7):868.
[3]王俊奇.從武術文化遺產保護引發(fā)對“保守主義”的文化思考[J].體育學刊,2008,15(2):95.
[4]郭玉成.武術傳承的文化空間[J].武術科學,2007,4(2):1.
[5]吉燦忠.傳統(tǒng)武術“文化空間”委頓與雄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9):50.
[6]王崗.武術發(fā)展的文化學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2):149.
[7]謝業(yè)雷,李吉遠.文化生態(tài)視野下傳統(tǒng)武術的生存價值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24.
[8]郭玉成.武術傳播的文化自覺:從“走出傳統(tǒng)”到“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1):25.
[9]沈小樂.文化自覺視野下的武術傳播變遷[J].新聞界,2014(4):39.
[10]郭守靖.文化沖突背景下武術與奧林匹克精神[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6):118.
[11]周偉良.文化安全視野下中華武術的繼承與發(fā)展——試論當代武術的文化迷失與重構[J].學術界,2007(1):59-78.
[12]李守培,郭玉成.中國傳統(tǒng)水文化對武術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6):72.
[13]何勝保,高紅斌,楊春等.融攝與對話:《周易》哲學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影響發(fā)微[J].體育科學,2013,33(10):93.
[14]邢青.道家思想對武術文化的影響[J].中華文化論壇,2014(12):159.
[15]程群.道教舞蹈中的傳統(tǒng)武術文化元素考辨[J].中華文化論壇,2015(6):134.
[16]趙光圣,郭玉成.古代軍事戰(zhàn)術與武術技擊戰(zhàn)術[J].武術科學,2010,7(2):1.
[17]王家忠.先秦時期楚人的武術文化探究[J].體育學刊,2009,16(12):87.
[18]徐強,張勝利.先秦時期齊魯武術文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2):60.
[19]林小美,厲月姣.清末明初的中國武術社團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2):134.
[20]陳威.近現(xiàn)代武術文化傳承流變——基于一個武術之鄉(xiāng)的考察[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2(3):335.
[21]郭志禹,郭守靖.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策略構想[J].中國體育科技,2006,26(10):87.
[22]韓雪.中州武術文化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8):86-95.
[23]胡玉璽.中原武術文化研究述評[J].學術交流,2013(1):158.
[24]劉亞杰.中原武術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6):23.
[25]吳飛.尋求現(xiàn)代中國學術的成熟范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2(1):26.
[26]李英杰,丁保玉.村落文化對武術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8):63.
[27]李旺華.澳門武術文化特征及其發(fā)展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27(4):22.
[28]郭玉成著.武術傳播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29]郭玉成等著.中國武術與國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0]庹繼光.文化走出去視域下的武術電視劇傳播分析[J].中國電視,2015(3):79.
[31]郭講用.武術電視傳播:文化為魂[J].體育科研,2009,30(4):55.
[32]庹繼光.文化走出去與武術電影的文化開掘[J].新聞界,2015(10):37.
[33]邱丕相.武術特征的文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7):5-8.
[34]路云亭.民間武術文化對直、東義和團事件的促生[J].體育科學,2012,32(6):90.
[35]邱丕相.中國武術套路的文化解析[J].體育科學,2007,27(12):10.
[36]周偉良.師徒論——傳統(tǒng)武術的一個文化現(xiàn)象詮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5):583-588.
[37]王崗.中國武術:一種君子文化的新詮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4):27.
[38]邱丕相.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9]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編.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0]蔡仲林,施鮮麗.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1):62-64.
[41]趙光圣,戴國斌.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現(xiàn)實困境與改革路徑選擇——寫在“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lián)盟”成立之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1):84-88.
[42]邱丕相.武術文化與教育研究的當代意義[J].體育科學,2005,28(2):扉頁.
[43]郭玉成,郭玉亭.當代武術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43(6):69.
[44]王崗,邱丕相,李建威.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文化意識”[J].體育學刊,2009,16(12):83.
[45]郭志禹.論開展與奧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武術文化教育[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1):40.
[46]虞定海,張茂林.高校武術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3):23.
[47]趙國慶,李早英,賈海如等.武術套路技術教學實行“格斗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6):91-95.
[48]劉樹軍,張勝利.民族文化差異與武術國際化發(fā)展的哲學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2):56.
[49]林小美.武術進入奧運會與中西文化的對接[J].體育科學,2005,28(1):59-62.
[50]白藍.中泰武術文化比較及泰拳國際化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5,22(4):132-134.
[51]庹繼光,劉海貴.武術文化走出去與進軍奧運辨析[J].新聞界,2013(6):38-42.
[52]溫力.不斷變化著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生態(tài)和武術運動的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5.
[53]王崗,郭華帥.“文化立國”戰(zhàn)略指導下的中國武術發(fā)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5(5):17-21.
[54]謝建平.全球化背景下武術發(fā)展的文化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1):3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paradigm, this paper analyzesthe academic paperson Chinese Wushu culture publish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1 to 2015. The analysis covers 8 majoraspects of Wushu studies, namely, new perspectives, approachesand backgrounds;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and Wushu culture research paradigm; regional Wushu culture; Wushu communication; Chinese Wushu culture; Wushu education;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Wushu culture; Wushu development. The paper summarizes Chinese Wushu culture studieswith a view of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Wushu academic community and developing the Wuhsu research paradig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Wushu; Wushu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atus Quo; Review; Research Paradigm; Wushu Culture
CLC number:G852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001-9154(2016)01-0040-06
(編輯任丹)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9154(2016)01-0040-06
收稿日期:2015-10-15
作者簡介:郭玉成,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武術傳播、武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E-mail:wushuxue@126.com。
基金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資助(15PJC078)。
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