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楠
呼倫貝爾學院外國語學院 內(nèi)蒙古海拉爾 021008
美國5C標準對我國英語教學評價與測試的啟示
黎 楠
呼倫貝爾學院外國語學院 內(nèi)蒙古海拉爾 021008
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是美國國家外語教學標準,體現(xiàn)出當代最先進的語言習得理論。本文在解析該《標準》的基礎上,探討了該標準對我國英語教學評價與測試的啟示。
美國5C標準;英語教學評價與測試;啟示
上個世紀末,美國頒布了《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1996進行初版,當時的學習標準的適用對象是K-12( 即幼兒園至高中三年級)的學生,1999年再版,增加了漢語、俄語等9個語種的具體學習目標,適用范圍擴大到大學。作為美國基礎外語教育的學習標準,其核心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5C”,即 Communication(溝通), Culture(文化), Connections(貫連), Comparisons(比較)及Communities(社區(qū)),具體可歸納為:外語學習以交際為中心,注重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注意母語與外語的比較,參加社團活動學以致用。作為美國中小學外語教學領域的指導性綱領,《標準》有著極其重要和廣泛的影響。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外語教育改革,也有著巨大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評價內(nèi)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huán)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英語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一是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二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以考試與測驗的形式進行。因此評價并不等于測試,英語測試只是教學評價的一部分。是英語教學評價的一種方式, 是評估學生掌握與運用英語知識和能力的一種的手段。科學適度的評價與測試能對教學產(chǎn)生有益的反撥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5C標準雖然提出了“學習的標準”、“課堂的方案”、以及“標準的對照”,但對于具體采取何種形式組織教學卻沒做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多元性亦要求教師在評估和衡量英語教學時,不應局限于知識考查這樣單一的形式,而應采取多元靈活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終結性評價則是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結合兩種方法才能夠較全面的對英語教學做出合理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功能不同,各有利弊。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因其具有“即時性”的特點,更能體現(xiàn)評價對教學的診斷作用,促進師生調整各自的學生方法及教學手段,達到共同發(fā)展的目的;終結性評價“注重”結果,它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教學階段結束后對整個教育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程度做出的評價。主要目的是“選拔”,也就是按分數(shù)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因此其反映測試對教學的診斷及反撥功能上較弱。但終結性評價亦有評價方法簡單易操作,評價結果較客觀,師生認可度較高的特點;相對而言形成性評價也存在的評價的標準容易太主觀,且容易受評價者的情緒影響等缺點。不難看出,兩種評價方式各有利弊,應優(yōu)化結合。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多元化不僅表現(xiàn)在評價的形式上亦表現(xiàn)在評價的主體上。5C標準強調語言教學應從交際出發(fā),強調文化的作用,最終立足于語言的應用和文化的交流。不難看出該標準致力于培養(yǎng)有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學生角色應該有所轉變, 應該成為教學的“中心”。也就是說,“學生應該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收者和知識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改變教師為評價主體的單一評價形式,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有利于學生認同評價結果,形成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調整學習策略,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但由于自身知識體系的局限,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互相評價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突出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并不否定教師參與評價的作用??梢哉f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性格養(yǎng)成、價值觀形成、信心培養(yǎng)以及個性發(fā)展。
(三)豐富測試內(nèi)容,注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考查。
5C標準注重的是學生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然而我國目前的英語測試以客觀題為主,雖然信度較高,但因其不能全方位考察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效度卻較低。在測試內(nèi)容上,應注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考查,題型多樣,所占比重合理。“聽”和“讀”的測試可以使用較有綜合性的試題和方式, 聽力部分采用聽寫和聽寫填空等形式更能直接有效地測量出聽力理解能力和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寫”和“說”的技能屬于“輸出”技,需長期積累,很難在短期內(nèi)提高。最能體現(xiàn)學生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問題及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的技能。測試中應提高其在試卷中所占比重。寫作部分除寫短文外, 還可以嘗試仿寫、改寫、縮寫、造句以及部分翻譯等形式。單一的寫作形式容易造成學生盲目背誦范文,文章只會“三段式”。口語測試則可采用情景對話、看圖說話,限時回答問題等多種形式開展。
《標準》的出臺不僅推動了美國外語教育的改革,而且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外語教育改革,也有著巨大的借鑒和啟示作用。本文著重分析了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試圖從中找出其對我國英語評價與測試的啟示。今后還應該深入研究問題,在借鑒意義的基礎上,設計出相應的具體改革措施。參考文獻
[1]Kansas,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M], Allen Press Inc. USA, 1996.
[2]包延新.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陸效用.美國21世紀的“5C”外語教育[J].外語界,2001.
中外語言測試與評價對比研究 (YBKT-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黎楠 (1979-) ,女,講師,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碩士,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