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小宇 郭騰飛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 201210)
?
基于IM-PSO的大型民用客機載荷減緩控制研究
曲小宇 郭騰飛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 201210)
民用客機在垂直向紊流干擾下,會產(chǎn)生不期望的過載,導致乘坐品質(zhì)下降。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IM-PSO優(yōu)化的載荷減緩控制設計方案。設計了控制副翼、擾流板和升降舵的載荷減緩控制系統(tǒng),通過自動偏轉(zhuǎn)副翼和擾流板,抵消陣風干擾帶來的影響,并通過偏轉(zhuǎn)升降舵,確保飛機的穩(wěn)定控制。根據(jù)系統(tǒng)性能指標選擇合適的參考模型,并設定合理的目標函數(shù)。最后,應用了IM-PSO算法進行控制器參數(shù)的自動尋優(yōu)。仿真結(jié)果表明,基于IM-PSO優(yōu)化的載荷減緩控制系統(tǒng),能有效降低陣風干擾,改善飛機的乘坐舒適性,達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民用客機 載荷減緩 控制 擾動 反饋 濾波器 效果評估 陣風模型
在巡航或者機動飛行中,大型民用客機常常因陣風或紊流干擾的影響而產(chǎn)生不期望的氣動力與力矩,給飛機帶來附加過載。其一方面會降低飛機的飛行品質(zhì),不僅使飛機變得難以操縱,而且影響飛行人員和乘坐人員的舒適度;另一方面,其也會使飛機結(jié)構(gòu)承載更大的動態(tài)載荷,造成機體的結(jié)構(gòu)疲勞損壞。對于飛機設計,特別是民用飛機設計來說,這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遇到陣風或紊流擾動時,可利用主動控制技術(shù)中的載荷減緩控制(load alleviation control, LAC)[1-3],通過控制器自動指令相應的操縱面、減弱陣風或紊流的干擾以及過載的變化,改善乘客的乘坐舒適度[2]。在起飛、著陸、復飛等對軌跡控制要求較高的飛行階段,載荷減緩控制可以提高飛行軌跡精度,減少因陣風干擾造成的人為操作失誤,提高飛機的操穩(wěn)特性和安全性。
國外兩大商用航空制造業(yè)巨頭——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已分別在B777和A320上成功應用了載荷減緩控制,達到了改善乘坐品質(zhì)、減輕結(jié)構(gòu)載荷的目的,取得了較好的收益[1]。在我國的商用飛機領域,對載荷減緩技術(shù)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針對大型民用客機在巡航以及機動飛行中常因受到陣風干擾而降低乘坐品質(zhì)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基于IM-PSO優(yōu)化的載荷減緩控制系統(tǒng)。利用主動控制技術(shù)減小陣風擾動下引起的附加過載,通過Matlab/Simulink進行數(shù)學建模仿真,仿真結(jié)果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1.1 陣風擾動
在自然的大氣環(huán)境中,由于摩擦、漩渦和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風擾動往往伴隨著紊流。大氣紊流的出現(xiàn)和形成也與很多因素有關,例如地形誘導、熱量、水氣、風切變等。
1.1.1 陣風強度
在民用飛機飛行的過程中,機載傳感器測得的風速圍繞著測量值進行波動,該值反映了空氣的大致運動軌跡;而波動量代表了空氣局部的流動,稱為紊流,其運動速度以vw來表示。紊流速度是一個隨機變量,其平均值μw為零。紊流的均方差定義為:
(1)
式中:σw為紊流速度的標準偏差,又稱為均方根值。
紊流速度的均方差或標準偏差與紊流場強度密切相關。按最大紊流速度vwmax進行紊流強度的分級,如表1所示。
表1 紊流強度的分級
1.1.2 陣風模型
在數(shù)學定義中,紊流為一種疊加在常值風上的均勻、平穩(wěn)、各態(tài)歷經(jīng)和各向同性的隨機過程,該隨機過程的統(tǒng)計特性不隨時間進行變化。本文只考慮垂直方向的陣風擾動,陣風模型使用德萊頓模型[4]。
德萊頓模型垂直方向風速的功率譜函數(shù)如下:
(2)
式中:Ω為空間頻率,Ω=2π/λ,λ為正弦波長;σw為陣風分量的標準偏差,w為陣風分量;Lw為紊流的尺度。
由于ω=v0Ω,將式(2)的空間變量轉(zhuǎn)換為時間變量,如式(3)所示:
(3)
此時得到的功率譜函數(shù)為有色噪聲,不利于計算。為了便于仿真分析,可以引入成型濾波器來產(chǎn)生所需的有色噪聲功率譜函數(shù)。設一個隨機過程x(t),其由單位強度的白色噪聲r(t)通過一個傳遞函數(shù)為G(s)的濾波器產(chǎn)生,x(t)的頻譜密度函數(shù)為:
jx(ω)=G*(jω)G(jω)=|G(jω)|2
(4)
將式(4)所示的頻譜密度分解,可得給定頻譜密度函數(shù)的成型濾波器傳遞函數(shù):
(5)
(6)
1.2 陣風對飛機運動影響
1.1節(jié)所描述的大氣紊流,通常以大地坐標系為基準,并且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在分析垂直方向紊流對飛機的影響時,在機體坐標系中,紊流不僅隨時間發(fā)生改變,還隨坐標而改變,即在某一時刻,機翼不同位置所受的紊流速度不同;即使是同一位置,在不同時刻所受的紊流速度也不同。這種隨時間發(fā)生的變化是由于飛機不斷向前運動造成的。所以,在研究垂直方向紊流對飛機的影響時,需考慮到飛機Z軸上的紊流梯度分布[4-6]。通常該分布為線性的,即:
(7)
陣風或紊流改變了飛機平衡時的相對氣流,從而產(chǎn)生了額外的氣動力變化[4-5],影響了飛機運動。這種由于氣動改變造成的影響可采用飛機狀態(tài)方程中狀態(tài)量的等價變化來表示。在垂直方向,通常認為紊流速度ωg可造成迎角的擾動如下:
Δαg=-ωg/v0
(8)
式中:v0為穩(wěn)態(tài)時的飛行速度。
當把飛機看成質(zhì)點時,可以忽略梯度對飛機的影響。在垂直方向,此時紊流造成的氣動變化可完全等效為Δαg。在飛機的線性運動方程中引入迎角增量Δαg的干擾,此時紊流對飛機運動的影響轉(zhuǎn)化為對迎角α的影響。
2.1 免疫粒子群算法
經(jīng)典的粒子群算法[7-8]在優(yōu)化的初段可以較快地收斂,但到了優(yōu)化的后段,該算法可能因陷入局部最優(yōu)而無法計算出全局最優(yōu)解。為了增強全局搜索能力,對粒子群算法進行改進,引入免疫算法[9]中的濃度概念。通過刺激低濃度的粒子、抑制高濃度的粒子,保持了粒子的多樣性,彌補了經(jīng)典粒子群法易陷入局部最優(yōu)的缺點。
免疫粒子群算法(IM-PSO)首先選擇一群隨機粒子進行初始化,然后通過不斷迭代計算,找到最優(yōu)解,迭代計算包括了粒子的速度和位置。算法每迭代計算一次,通過跟蹤粒子本身的最優(yōu)解和群體最優(yōu)解,粒子自動更新一次。在找到粒子的兩個極值后,根據(jù)式(9)和式(10)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vi(n+1)=λ1×Rand1×(Pbest-Xn)+λ2×Rand2(Gbest-Xn)+ω×vi(n)
(9)
Xi(n+1)=Xi(n)+vi(n+1)
(10)
式中:vi為第i個粒子的速度;Xi為第i個粒子的位置;ω為加權(quán)數(shù);Rand1和Rand2取0與1之間的隨機數(shù);λ1和λ2為學習因子;Gbest為粒子群體最優(yōu)解的位置;Pbest為粒子本身最優(yōu)解的位置。
粒子的適應度定義如下:
(11)
式中:c1、c2、c3為加權(quán)系數(shù);e(t)為誤差值;Tr為調(diào)節(jié)時間;op為超調(diào)量。
設抗體群的粒子種群規(guī)模為N,則任一抗體k的濃度為:
(12)
(13)
式中:Hk,j為抗體k,j的信息熵。
2.2 基于IM-PSO的載荷減緩控制器設計
2.2.1 載荷減緩控制器設計
現(xiàn)代民用飛機的飛控系統(tǒng)通常通過飛行員對升降舵、副翼、方向舵和多功能擾流板的操縱,實現(xiàn)飛機姿態(tài)和航跡的控制。載荷減緩控制的目的是對飛機進行主動控制。在遇到陣風擾動時,通過設計的控制器自動操縱合適的操縱面,產(chǎn)生與擾動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氣動力變化,從而抵消由于陣風影響引起的過載變化和結(jié)構(gòu)載荷增加,改善了乘客的乘坐舒適度。
根據(jù)民用飛機總體氣動和各個操縱面的特點,本文設計的垂直方向載荷減緩控制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如圖1所示。操縱面采用升降舵、副翼和外側(cè)兩對多功能擾流板。反饋信號取重心處的法向過載,該信號通過洗出網(wǎng)絡反饋給副翼和多功能擾流板指令,提高了飛機在陣風擾動下的乘坐品質(zhì)。一般情況下,法向過載反饋會增大飛機阻尼,并減小短周期自然頻率,延遲飛機對飛行員輸入的響應。為此,載荷減緩控制必須與飛機的縱向增穩(wěn)控制相結(jié)合,進行俯仰軸方向的綜合設計。此時,引入俯仰角速率信號,通過低通濾波器和洗出網(wǎng)絡后反饋給升降舵指令進行控制,以改善飛機的操縱特性,保證飛行品質(zhì)。載荷減緩控制的各反饋通道均采用了洗出網(wǎng)絡,其目的是消除飛機轉(zhuǎn)彎時對穩(wěn)態(tài)加速度和俯仰角速率的影響。
圖1 載荷減緩控制設計框圖
從圖1中可以看出,升降舵的指令為:
δe=Re-G1×G2×Ke×q
(14)
副翼指令為:
δa=Ra-G3×G4×Ka×Nz
(15)
1號多功能擾流板指令為:
δsp1=Rsp1-G3×G4×Ksp1×q
(16)
2號多功能擾流板指令為:
δsp2=Rsp2-G3×G4×Ksp2×q
(17)
2.2.2 基于IM-PSO算法的參數(shù)優(yōu)化
在設計控制器時,當系統(tǒng)的框架確定以后,其控制效果的優(yōu)劣取決于控制器中參數(shù)的定義。由于載荷減緩控制器中的增益參數(shù)、濾波器參數(shù)和系統(tǒng)所期望的響應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映射關系,所以在使用IM-PSO算法優(yōu)化控制器參數(shù)時,選擇合適的目標函數(shù)是亟需解決的難點。本文選擇基于參考模型的載荷減緩控制器優(yōu)化策略,其結(jié)構(gòu)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IM-PSO的載荷減緩控制器框圖
圖2中:Rcmd為飛行員指令;y為飛機的輸出狀態(tài)響應;ym為參考模型;|e|為ym與y之差的絕對值,對|e|進行積分,并作為目標函數(shù)。因此,IM-PSO算法程序會根據(jù)實際輸出y與參考輸出ym之間的偏差,自動調(diào)節(jié)控制器參數(shù),直到兩者之間的偏差滿足性能指標要求時為止,此時控制器參數(shù)就是優(yōu)化所得的結(jié)果。
基于IM-PSO的載荷減緩控制器設計的流程如下:①確定載荷減緩控制方案和架構(gòu);②根據(jù)乘坐品質(zhì)對性能指標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參考模型;③根據(jù)飛行品質(zhì)要求,選擇合理的目標函數(shù);④明確種群規(guī)模N,單個粒子的隨機速度vi和位置Xi,選擇合理的學習因子λ1、λ2和加權(quán)數(shù)ω;⑤求解粒子群的適應度f;⑥對群體最優(yōu)解Gbest和粒子本身的最優(yōu)解Pbest進行比較,并更新數(shù)值;⑦根據(jù)式(10)和式(11),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⑧根據(jù)式(13)和式(14),計算粒子繁殖率和濃度,對繁殖率低的粒子再初始化,然后重新選出N個粒子;⑨判斷尋優(yōu)過程是否結(jié)束,如果達到最大迭代數(shù)則尋優(yōu)結(jié)束,否則返回步驟⑤。
2.3 乘坐品質(zhì)評價
讓乘客在陣風環(huán)境下也感到舒適是載荷減緩控制的目的之一,因此其也被稱為乘坐品質(zhì)控制。兩者的控制效果一樣,均采用主動控制技術(shù)減少陣風干擾引起的附加過載,并通過衡量陣風干擾下抑制附加過載變化的程度來評估控制效果。
乘坐舒適指標是民用飛機乘坐品質(zhì)的評價指標,在美國MIL-F-9490D文件中有如下定義:
JRD=kCLα/(W/S)
(18)
式中:(W/S)為機翼上的載荷;CLα為機翼升力對迎角α的導數(shù);k為比例常數(shù)。當舒適指標小于0.1時,乘坐人員感到舒適、乘務人員工作輕松;當舒適指標大于0.28時,為了減少陣風擾動對飛機運動的影響,飛行員必須操縱飛機改變飛行狀態(tài)和航跡。
對于大型民用客機,本文選擇C準則作為乘坐品質(zhì)評價指標[10],具體如下:
C=1.15+6.8az
(19)
式中:az為陣風引起乘客處的法向加速度均方根值。指標C越小,則表明乘坐品質(zhì)越好。通常,若C<3,乘坐品質(zhì)、舒適、乘務人員工作輕松;3≤C<4表示舒適度中等;C≥4,表示乘坐品質(zhì)是不舒適的。
基于線性小擾動原理,以某典型飛機為例,給定飛行狀態(tài)H=6 000m、Ma=0.55,進行配平線性化后,得到飛機在該狀態(tài)點的線性方程。飛機的翼展長為50.5m,陣風采用德萊頓模型,定義Lw=533.4m,σw的具體數(shù)值由相關行標中的曲線給出,仿真中陣風擾動選擇中等紊流形式(最大速度12m/s)。
操縱面模型要考慮作動器的舵機特性,以及位置限幅和速率限幅。升降舵δe的偏轉(zhuǎn)范圍為-29°~+15°,副翼偏轉(zhuǎn)范圍為-25°~+10°。將多功能擾流板0°位置預先偏置在25°,使其具有產(chǎn)生正負升力變化的能力,從而使擾流板的效果偏轉(zhuǎn)范圍為±25°。取副翼和升降舵的偏轉(zhuǎn)速率不低于100 (°)/s,擾流板的偏轉(zhuǎn)速率不低于200 (°)/s。
仿真時長為20s,計算方式設置為定步長,采樣頻率為960Hz。圖3(a)是在陣風擾動下的法向過載響應對比曲線,圖中虛線是無LAC功能的法向過載響應,實線是有LAC功能的法向過載響應;圖3(b)是陣風擾動下的乘坐品質(zhì)曲線對比曲線,圖中虛線是無LAC功能的乘坐指標曲線,圖中實線是有LAC功能的乘坐指標曲線。
圖3 陣風擾動下的仿真對比圖
從圖3可以看出,在陣風擾動下,無LAC功能的控制系統(tǒng)法向過載Nz響應最大為0.45 g,對應乘坐品質(zhì)指標Cmax=4.21,乘坐品質(zhì)已經(jīng)為不舒適;有LAC功能的控制系統(tǒng),采用快速偏轉(zhuǎn)副翼和多功能擾流板的方式來抵消陣風的影響,并通過升降舵的偏轉(zhuǎn)來改善短周期的動態(tài)特性,增強飛機的穩(wěn)定性。最終,法向過載Nz響應最大僅為0.27 g,對應乘坐品質(zhì)指標Cmax=2.9,乘坐品質(zhì)為舒適,控制效果顯著。
陣風下載荷減緩控制效果評估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 陣風下載荷減緩控制效果評估結(jié)果
從表2中也可以看出,針對陣風擾動,未采用載荷減緩控制設計的控制效果較差,在中等陣風下已經(jīng)感覺不舒適。而本文所設計的基于IM-PSO優(yōu)化的載荷減緩控制系統(tǒng),可以有效地減緩陣風下的不期望的載荷增量,減緩率可以達到40%,從而很好地改善了陣風下的乘坐品質(zhì),全程均達到了舒適的指標。這充分說明了本文所設計載荷減緩控制系統(tǒng)的有效性。
針對大型民用客機在大氣紊流干擾下,會影響旅客乘坐品質(zhì)的問題,本文給出了一種基于IM-PSO優(yōu)化的載荷減緩控制設計方案。在陣風擾動出現(xiàn)時,通過自動操縱相應的操縱面,產(chǎn)生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升力變化,抵消了由陣風干擾帶來的影響。仿真結(jié)果表明,在中等強度紊流干擾下,應用本文提出的設
計方法,能明顯降低陣風下的動態(tài)擾動,有效保證了旅客的乘坐舒適度,改善了乘坐品質(zhì),達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該設計方案為大型民用客機飛控系統(tǒng)的乘坐品質(zhì)控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1] 費玉華.陣風減緩直接升力控制方案的仿真研究[J]. 飛行力學,2000, 18(1):69-72.
[2] 章衛(wèi)國,李愛軍,李廣文,等. 現(xiàn)代飛行控制系統(tǒng)設計[M]. 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
[3] MOULIN B, KARPEL M. Gust Loads Alleviation Using Special Control Surfaces[J]. Journal of Aircraft, 2007, 44(1): 17-25.
[4] REAL T R. Digital simulation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 for dryden and von Karman models[J]. 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1993,16(1):132-138.
[5] SKARPETIS M G. Disturbance rejection for an aircraft flying in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J].Dynamics and Control, 1995,5(4):389-400.
[6] KARPEL M. Dynamic response of aeroservoelastic systems to gust excitation[J].Journal of Aircraft,2005,42(5):1264-1272.
[7] 曲小宇. 大型客機迎角保護控制器設計研究[J]. 計算機仿真,2012,29(5):81-85.
[8] KENNEDY J, EBERHART R 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roceeding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Perth, Australia,1995.[9] DASGUPTA 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1998,1(4):121-124..
[10]施毅堅. 大氣紊流對飛機法向乘座品質(zhì)影響的評價方法[J]. 飛行力學,1989(2):25-32.
Design of Load Alleviation Control Law Based on IM-PSO Optimization for Large Civil Aircraf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ide quality deterioration when large civil aircraft flying in vertical turbulence, which will generate undesirable loads, a gust load alleviation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IM-PSO is proposed.A gust load alleviation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control aileron and spoiler deflection to offset the turbulence, and control elevator deflection to ensure the system s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n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ndex select appropriate reference model and set suitable objective function. Finally, the Immune-PSO algorithm is introduced to optimize the controller parameter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ust load alleviation control law design based on IM-P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gust influence and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gaining good control performance.
Civil aircraft Load alleviation Control Disturbance Feedback Filter Effect evaluation Gust model
中國商飛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CX-2013-9)。
曲小宇(1984—),男,2009年畢業(yè)于西北工業(yè)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yè),獲碩士學位,工程師;主要從事飛行控制、主動控制技術(shù)、仿真及優(yōu)化算法方向的研究。
TH7;TP273
A
10.16086/j.cnki.issn 1000-0380.201608003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