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玲 萬遠英
論無意識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何亞玲 萬遠英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意識教育是我們通常采取的一種教育方法,也是居于主要位置的教育方法。然而,現(xiàn)今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日益增強,若是太過強調(diào)或過多依靠有意識教育,易引起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所以,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僅僅依靠有意識教育的方式是不夠的,還需要發(fā)揮無意識教育的特點和優(yōu)勢彌補有意識教育的不足,從而使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有成效。
中學 無意識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心理活動的關系,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分為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教育?!坝幸庾R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教育的內(nèi)容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實施的一種影響其思想品質(zhì)的活動?!雹偃粍t,當今中學生的自主意識日益增強,若是太過強調(diào)或過多依靠有意識教育,易引起學生疲勞,乃至引起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常常是教育者講了很多道理,但對于受教育者來說作用不大,尤其是對屬于思想意識、道德情感方面的內(nèi)容的教育,若這樣簡單地做,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說,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可是,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如何都不能削弱。因此,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僅僅依靠有意識教育的方式是不夠的,若能在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無意識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來彌補有意識教育的不足,那么,就有可能增強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的實效,才有可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無意識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是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闡釋無意識問題的人。弗洛伊德指出人的精神現(xiàn)象可以分為意識、無意識和前意識, 他認為,無意識是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這一深不可測的巨大世界的深層領域和最原始的基礎,是心理系統(tǒng)最根本的動力。換句話說,在人們意識到的心理過程以外,還存在著一個遠離人的意識的未知的心理層面。所以,無意識是一種極為隱蔽的意向,也是一種潛在的心理傾向?!艾F(xiàn)代心理學已證實,人的心理活動存在著廣泛的無意識領域,它們暗中調(diào)節(jié)人們的意識行為。”②
(二)無意識教育的涵義
“無意識教育是以人的無意識心理為基礎的,并以它相對于有意識心理所具有的隱秘特點作用于主體的接受活動的?!雹蹮o意識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所不能意識到的一種教育方式。④也就是說,無意識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目的、內(nèi)容和方案,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引導教育對象去感受去體驗,使他們的興趣愛好得到滿足的同時,心靈得到感化、情操得以陶冶,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達到一種不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識到的沒有一絲痕跡的隱蔽式教育。
(一)隱蔽性
無意識又稱為潛意識,個體無法覺察。因此,當外部信息進入個體內(nèi)心世界時就不容易被個體感知。所以相較于有意識教育而言,無意識教育是一種含而不露的非標簽式教育方法。它不是直接給受教育者講道理,而是通過間接的或內(nèi)隱的手段與方法來闡述道理,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寓于有關的活動或環(huán)境當中,把富有教育意義的哲理以受教育者樂于接受的方式融入教育對象的心靈,逐漸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理想信念、性格氣質(zhì)和行為規(guī)范。⑤如組織中學生為烈士陵園掃墓,舉行愛國主義為主體的演講比賽等,就能使學生們在此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這樣的無意識教育能夠有效地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灌輸痕跡,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避免激起中學生的抵觸情緒,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愉悅性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人的原始沖動和欲望,人們希望按“快樂原則”去實現(xiàn)它們。但這些本能與欲望無時不受人類社會的政治法律、倫理道德的約束,因而總被壓抑和排斥到意識閥之下。然而,它們并未泯滅,它們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促使學生在不自覺中去積極追求它并努力實現(xiàn)它。⑥在個體進行認知活動時若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個體記憶力就會增強,觀察力就會提高,思維能力也將更活躍,想象能力也會愈加豐富,由此也就可以進一步推進認知信息的儲存、保持、傳遞和交流。無意識教育以人的無意識心理為起始,其內(nèi)在地要求則是能讓受教育者在接收教育教育的過程中感到輕松、愉快,滿足受教學生的心理需求,使他們樂于接受,從而引發(fā)學生輕松、愉悅的正情緒,形成知、情、意、行之間相統(tǒng)一的良性循環(huán),達到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優(yōu)化,并吸引中學生自愿參與其中。
(三)靈活性
“無意識是不受自覺意識的制約,超越于邏輯思維結(jié)構(gòu)之外,無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驟的心理形式?!雹哒蛉绱?。無意識教育具有靈活性特征。無意識教育活動,更多是采用非常規(guī)的形式。如在中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和課外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只要教育者吧預先設置的教育意向投射到具體的載體中,這是教育意向就會隨著這些載體(如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社會實踐等),悄悄融入中學生的心靈,并對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塑造發(fā)揮重要作用。
海德格爾認為,方法應具有不觸目性?!叭缬缅N子砸進一根釘子,我們對錘子越少瞠目凝視,它就越順手。相反,如果把注意力放在錘子上, 則可能砸到手?!雹嘀袑W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開展無意識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能夠有效消除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心理學家的實驗結(jié)果告訴我們,在常見的灌輸性和勸導性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滔滔不絕地直述道理,或者引經(jīng)據(jù)典地直率勸導,或者教育者一言堂,學生只能聽,沒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種灌輸性和疏導性過于明顯,強度過大,自主意識較強的中學生就會感到自己的選擇自由受到了限制,即使說教的水平很高,也難免受到學生的冷落,更甚者容易激起學生對這種信息的心理對抗。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無意識教育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它把教育的意向與目的隱藏在與思想教育相關的載體之中,有效淡化教育痕跡,論道而不單純說教,講理而不簡單生硬,使富有教育意義的哲理悄悄地浸入學生心田,并在其心靈深處積淀下來。由于中學生在陶醉、愉悅、興奮、暗示等情感中獲得了熏陶,不知不覺地走進教育的意向境地,因而不易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從而有效消除中學生的逆反心理。
(二)能有效激發(fā)中學生的參與意識
中學時期正是個體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此時,他們開始認真思考人生,并伴隨著懷疑、挫折和苦悶等情緒狀態(tài)。在這一時期,他們有著強烈的批判意識、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等主要特征。他們會對來自各個方面的教誨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善于接收新事物,對諸多事物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特別崇尚獨立自主,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的個性化更加明顯。中學生追求平等與民主的結(jié)果便使中學生富有參與意識,不愿意自己成為一個局外人和旁觀者。無意識教育是一種無講臺教育,學生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又可以自由接受別人的觀點,每個人都在無意識之間受到了教育,每個人都成為了教育的參與者。這讓無意識教育這種方式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有利于把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引導到積極、健康的軌道上來。
(三)能夠有效覆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無意識教育可以滲透到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過程中,它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只要教育者把事先設計的教育意向投置到具體的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會根據(jù)教育意向在學生中間不知不覺地進行。無意識教育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實現(xiàn)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學生學習生活時空的全覆蓋。
(一)增強教師主體的人格感召力
主體人格是指個體所具有的品性、道德情操和修養(yǎng)等。站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對象能通過聽和看,了解和收集教育者發(fā)出的各類信息,并內(nèi)化為自身的主觀意識和態(tài)度。事實證明,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中,教師就是榜樣。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形成一種暗示,一方面引導學生去模仿,另一方面又能對學生產(chǎn)生強有力的約束,而這種約束是悄無聲息的且非強制性的。作為中學教師——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必須不斷追求自身人格的自我完善,帶頭踐行自己所提倡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以己之力去啟迪中學生的思維,矯正中學生的價值取向,引導中學生的言行。
(二)以健康有益的活動為載體,增強教育內(nèi)容的滲透力
無意識教育特別注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時的體驗與感悟,其教育方式主要是間接滲透式。所以,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以健康有益活動為載體,把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內(nèi)容與活動結(jié)合起來,使中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在活動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得以提升。眾所周知,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動是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同時這樣的活動也是充滿趣味的,它能滿足人們多方面發(fā)展自己特長和興趣的需要,能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優(yōu)化人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諸如各種讀書演講、參觀訪問、名著欣賞、文學創(chuàng)作等都是非常好的活動,還有社會中的志愿者行動、各類公益活動等等。
(三)增強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力
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可以豐富中學生的精神生活,還能陶冶中學生的情操,提升其素質(zhì)。正因為校園文化有著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無意識教育功能,作為中學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以更好地發(fā)揮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作用。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娛活動和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奮發(fā)向上;舉辦各類知識講座,把教育目的和內(nèi)容浸入到知識之中,培養(yǎng)中學生健康的興趣愛好,從而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當今中學生的思想更是活躍,僅憑單一的教育方式,已經(jīng)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僅僅依靠有意識教育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重視無意識教育,通過發(fā)揮無意識教育的特點和優(yōu)勢來彌補有意識教育的不足,從而使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成效。
注釋:
①劉洪.淺析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無意識教育[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德育探索),2008(10):14.
②董立剛.無意識教育新探[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0(5):38.
③董立剛.無意識教育新探[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0(5):38.
④李曉艷.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無意識教育[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05,18(3):15.
⑤劉洪.淺析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無意識教育[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德育探索),2008(10):15.
⑥黃益萍.論無意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07(12):211.
⑦黃益萍.論無意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07(12):211.
⑧翁路英.雙劍合璧: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J].理論觀察,2008(2):51.
[1]彭秀華,沈大盛.德育方法新探無意識教育[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10~111.
[2]黃益萍.論無意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07:211~212.
[3]劉洪.淺析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無意識教育[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德育探索),2008(10):14~17.
[4]李曉艷.要加強對青年學生的無意識教育[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05,18(3):15~16.
[5]顧小麟.淺析無意識教育在現(xiàn)代教育中的作用[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教育探討),2007(1):162,164.
[6]耿小博,王東菊.試論無意識教育的原則和方法[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05,7(2):1~4.
[7]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許萍.無意識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科技風,2014(下):162.
[9]董立剛.無意識教育新探[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0(05):38~42.
[10]翁路英.雙劍合璧: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意識教育和無意識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J].理論觀察,2008(2):50~51.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 政治學院)
何亞玲(1988-),漢族,四川興文人,西華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萬遠英(1966-),漢族,四川成都人,西華大學政治學院教授,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