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群豪
少年陳之佛
孫群豪
1896年9月14日,清朝光緒二十二年的農歷八月初八日,陳之佛出生于浙江省寧波府滸山所城的東門外曉記里。
滸山所城位于杭州灣南岸的沖積平原上。此地因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海涂抬高成為土地后的宋代初年,即有移民居住于此。移民大多來自余姚一帶,至今,滸山一帶的口音仍與余姚口音相類。明朝洪武二十年,即1387年,抗倭戰(zhàn)爭正酣。為防倭作亂,大明衛(wèi)軍在滸山南麓修筑所城。因所城內及附近有滸山、烏山、眉山三座小山丘,起初獲名為三山所城。所謂 “所城”,是駐扎大明衛(wèi)軍的固定戍所之一,一般以數府一衛(wèi),或一府數衛(wèi),或一府、一州一個千戶所等方式設置衛(wèi)城或所城,均根據各地防衛(wèi)、戰(zhàn)略的需要而設置,所城的規(guī)模小于衛(wèi)城。后來,在滸山的南側辟出專門練兵的教場,此山即改名為教場山,山的名字漸漸用作這座所城的名字,后來改稱為 “滸山所城”。
陳之佛出生的時候,“陸門四,水門一,月樓四,角樓四,女墻六百三十五,兵馬司廳一,吊橋四,濠周六百六十丈”的所城格局尚存,但早已不是一座與戰(zhàn)火糾纏的小城了,而是一座民風淳樸、崇尚耕讀的江南小鎮(zhèn)。由于它地處沿海丘陵延伸地帶和低洼地區(qū),周邊有不少矮山和湖泊,如東南方向的埋馬山、篁山、彭山,南面的金山、鯉子湖、龍舌山,西北方向的廟山以及西南方面的黃山和黃山湖??上?,雖然自然環(huán)境尚稱良好,卻因在陳之佛出生的年代,外族入侵,內亂頻仍,處在風雨飄搖境地的清朝政府已無力治理這個國家,在近現代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以農耕為主的老百姓,生活質量也已每況愈下。
高聳堅固的所城已經破敗傾圮,但民間依然傳揚著當年戚繼光率軍抗倭的英勇故事。將軍的剛強、驍勇、威武之風,雖經數百年滄桑歲月的磨洗,仍然深植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內心,只不過它以堅定、執(zhí)著、正直、勇敢的秉性方式體現出來。當我們重新回望陳之佛的一生經歷之時,就會發(fā)現幼年時即已被濡染的傳統(tǒng)文化始終發(fā)揮著非同尋常的作用。他的愛國家、愛藝術、愛生活、愛家庭的種種事跡,正是他早已養(yǎng)成的優(yōu)秀品質的自然流露。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句話在陳之佛的身上,再次得到了驗證。
陳之佛的祖上確與抗倭有關。據民國廿九年陳氏家譜記載,陳氏此脈的慈溪始祖為陳旺 (石盤),明初與其兄芝山一起,從溫州樂清大樹下來滸山所城從軍。此份家譜卷首云:“始祖諱石盤公,祖妣葛氏孺人,生一子,本溫州樂清縣籍,號大樹下陳。明洪武朝初建衛(wèi)所,人民稀少,奉旨三丁抽一,遷居各處。始祖伯芝山公例當行,石盤公友愛深篤,因與偕來,遂家于此。芝山公配朱氏,無嗣,有田若干畝在樂清,歷年收租,今棄。二公并葬滸山西石塔邊,穴號稱觀音坐蓮。”爾后,陳氏后人陸續(xù)出現多名文武舉人,在余姚、慈溪一帶屬望族大戶。滸山陳氏宗祠 “百世堂”建于清光緒年間,在滸山西門外。陳旺至陳之佛凡十七世。
盡管陳之佛的父輩屬滸山所城的大族,祖上又以讀書做官光耀門庭,日常生活自然比平頭百姓優(yōu)裕多了。比如陳之佛所降生的地方,是滸山所城東門外曉記里的一座大宅院,該大宅院為一排七開間的高墻平屋,前后各有院子。據記載,當年陳家大族在滸山所城共有六座大宅,都是所城最大的院落,其中城內三處,城外三處。然而,到了陳之佛父親陳愛瑛這一代,昔日富庶的陳家大族已漸趨衰落,有時甚至不得不變賣祖輩留下來的田地,來糊口養(yǎng)家。原本崇尚讀書的陳愛瑛,哪里還有心思和能力,沉湎在四書五經中悠閑地度日啊。
陳之佛父親名也樵,字愛瑛,曾是一位讀書人,心里想過以考舉的方法來振興家業(yè),可面臨家境頹勢,最后只能選擇棄文從商。他咬牙再度變賣祖輩田產,苦苦籌得經商資本,在滸山所城東門外的街上開了一家名為 “振華大藥房”的西藥店,后又開了兩家染坊。陳之佛的母親是余姚歷山翁氏望族的獨生女,雖自幼受到封建文化禮教的熏陶,但生性能干,此時也盡力撫子治家,為陳愛瑛減輕負擔。
然而當年的民風,對商業(yè)和商人仍不乏偏見,“下至窮鄉(xiāng)僻戶,恥不以詩書課其子弟,自農工商賈,鮮不知章句者”,是當時的人們普遍的觀念。陳愛瑛在經營上下了很大功夫,也一向遵守誠實買賣,老小無欺的經商道德,但人們觀念的改變仍需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人覺得商人重利輕義,有意無意地加以遠避,另一些人覺得陳愛瑛放棄科舉是舍本逐末之舉,對他抱有極大的偏見。所以,當時的陳愛瑛一方面要忙碌于賺錢養(yǎng)家,苦心經營,另一方面也要頂住來自社會的諸多壓力,其遭受的困厄可想而知。
清道光 《滸山志》載:“滸山市,自所城東門至西門,百貨叢集。單日魚蝦、蔬果陳列街巷,自東門外至城內板橋止?!碑斈觋悙坨奈魉幍旰蛢杉胰痉慷嘉挥跂|門街上,繁華的街市在某種程度上也為他招來了生意,他開始小有賺頭?;蛟S是由于開了三家店鋪,后來人們都把陳愛瑛喚作 “瑛店王”,這說明他的經營越來越有起色,漸漸得到了認可。
陳之佛的母親翁氏一共生過十六個子女,但因先天等原因,有六個子女不幸夭折,留下的為六女四男。陳之佛是家里的第七個孩子,并在男孩中排行第三。按照陳氏家譜排序,他屬于“紹”字輩,因此陳愛瑛為他取名為 “紹本”。
盡管在經營上漸漸站住了腳跟,但陳愛瑛夫婦畢竟出身于書香門第,讓子女們通過考學改變命運、光宗耀祖,仍然是他們無法遏制的強烈愿望。就在曉記弄陳家大宅院的大廳墻壁上,那份“捷報貴府×××高中……”的清朝報貼依然字跡斑駁地保留著,表明著家族祖上作為讀書人的榮光。因此,與陳之佛的兄長們一樣,在他六歲時,父親就把他送進了二伯父開設的學館,開始習讀四書五經。
直到后來,陳之佛依然記得進學館習讀的第一天,那個頗為隆重的儀式。父親特地請人選了個黃道吉日,母親給他換上了一套嶄新的衣服,兄長們替他拿著香燭果盒,而他則一次次地向孔圣人像和二伯父磕頭。自己的親戚成了他的啟蒙老師,恩師若父,這真的是親上加親了。二伯父鄭重其事地教他念了幾句 “人之初,性本善”,教他開筆描紅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所有程序都已到位,這儀式方才結束。幼小的陳之佛明白,隆重的儀式表達了對知識的崇尚,對師道的尊重。他在內心深處默念著,一定要好好地把書念好,一定要學到真本領,一定要為家族增光添彩。
擁有秀才身份的陳之佛的二伯父,盡管是個飽學之士,但后來再也沒能在考學上有所斬獲,便在家里開了個學館,以教書謀生。對于自己家族里的孩子,他的教學自然更為用心,對陳之佛的一言一行都很關注。很快,二伯父發(fā)現了陳之佛頭腦靈活,尤其是讀書方面的非凡能力,再難懂的字詞句竟然都能一學就會。然而,由于愛之深切,二伯父給了陳之佛過多的贊賞,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總會不由自主地庇護著他。陳愛瑛后來發(fā)現了這一現象,覺得這樣做絕非好事。于是,從嚴格管教的角度考慮,一年后,陳之佛被其父轉入鄰近的另一所私塾就讀,一起在這所私塾就讀的還有陳之佛的兩個哥哥。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上,與陳愛瑛一樣,翁氏夫人同樣持重視學業(yè)、嚴格管束的態(tài)度。在陳之佛的印象中,個性倔強、辦事認真的她對孩子們管教十分嚴格,孩子們都很怵她。之所以陳之佛能養(yǎng)成認真、執(zhí)著、倔強的性格,顯然與父母的教育和性格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當然,童少時母親過于嚴格管教,也在陳之佛的性格中植入了內向、安靜、寡言的習性。
私塾的規(guī)矩嚴格得近乎殘忍,先生手里的那把戒尺常常令孩子們魂飛魄散。孩子們因天性使然,免不了會做出些調皮搗蛋的事,但一旦被先生發(fā)現,就往往會遭受皮肉之痛。陳之佛與兩個哥哥一起就讀的這所私塾里,那位私塾先生姓胡,小名 “貓阿狗”,人們背后也稱他為 “貓阿狗”先生,他十分嚴厲,那把戒尺似乎一直是握在手里的。孩子們稍有逾矩,便會遭受訓斥,戒尺也隨時會劈將過來,把孩子們打得鬼哭狼嚎。
有一回,胡先生因去拜訪朋友暫時離開私塾,孩子們發(fā)現這是一個難得的放松機會,便一齊鬧騰開來。他們有的搭臺唱戲,有的大翻筋斗,玩得忘乎所以。正在這時,胡先生突然回到私塾,被孩子們的鬧騰大吃一驚。接著,胡先生捉住一名孩子,強迫他道出剛才參與玩耍的究竟有誰。面對先生的逼問,孩子不得不把參與者全都 “供”了出來。就這樣,剛才還是快快樂樂的孩子們依次伸出手掌,被胡先生的戒尺狠狠 “伺候”。胡先生還不解恨,還罰孩子們跪在地上。因為陳之佛沒有參加這場鬧騰,他沒有遭受處罰,但看見被罰的同伴們痛苦不堪的模樣,童年的陳之佛極受刺激,甚至連看都不敢看。
能讀書自然好,私塾卻常常傷害孩子們的天性。自從目睹了那可怕的一幕之后,陳之佛就盼望著能上一所不對孩子進行體罰的學校。
是的,作為一名孩童,那時的陳之佛也十分喜歡在大自然中玩耍。出了家門不遠處便是一片田野了。他有時跟著同齡玩伴們一起玩,有時也喜歡獨自在田野里漫步。他喜歡植物,喜歡植物的各種形態(tài);他也喜歡動物,天上的鳥、河里的鴨、田里的蚯蚓、螞蟻和蜻蜓。他經常癡癡地看著它們,似乎渴望與它們融為一體。親近大自然,喜歡自然界形形色色的事,物,且用心去琢磨它們的形態(tài)、動靜、色彩……事實上,童年時不經意間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世間萬物的敏感,對美的向往,由此悄悄地深銘在他的心間,并推動著他以后的人生追求。
清光緒末年,新思想萌動,且因大勢所趨,1901年,即光緒二十七年初,清廷宣布實行新政,允許各地興辦新式學堂。兩年后,清廷又頒布 “癸卯學制”,改革科舉制度,提倡 “新學”,即興辦以西方教學模式為藍本的 “新式學堂”。不久后,“新學”之風也吹到了杭州灣南岸的慈溪、余姚一帶。1904年,即光緒三十年,滸山所城內出現了第一所新式學堂 “三山蒙學堂”。三山蒙學堂是滸山最早的新式學堂,由三山所巡檢謝庭樹把創(chuàng)辦于同治二年 (1863)的文蔚書院改建而成,位于虎嶼山麓,為今慈溪市滸山中學之前身。
新式學堂的開辦,人們頗覺新奇,尤其是科舉制度的改革,很多曾經期待以考學的方式改變命運的人更是震動不小??上攵恍┤藢τ谛率綄W堂是懷有抵觸情緒的,對朝廷恢復科舉抱有幻想,還把孩子送進即將停辦的私塾。然而陳愛瑛認為,科舉制度既然已經廢棄,便無須再死抱這一幻想。由于他長年經商,與外界的接觸相對較多,思想開明,認定應時勢之變,便決計讓自己的孩子投奔 “新學”。因此,當三山蒙學堂開辦后不久,他就把二兒子送了進去,接著,陳之佛也奉父親之命,入該學堂就讀。
三山蒙學堂當時擁有馬宗漢、徐蘊甫、陳季安等教師,他們在思想觀念、教學方式、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諸方面都與舊式私塾的先生相異。他們尤其重視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現代教學方法,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對學生十分體貼關心,絕不可能體罰學生。而對那些天資聰穎、好學上進的學生特別看重,總是以肯定、表揚的方式予以鼓勵。當然,對于學生們來說,最讓他們興奮的是新式學堂里教授的國文、歷史、地理、科學等課程,還有體育課、去城外郊游,這樣的教學內容非但打開了一個新奇的知識世界,更是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振奮了精神。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一直很高漲。
陳之佛自然十分喜歡在這新式學堂里學習,他良好的成績很受老師們的關注,比如馬宗漢老師經常主動把新書借給他看,課余時間還與他交流學習體會。馬宗漢老師所講述的古今名人故事,世間萬物的新鮮事物,讓陳之佛充滿了對外面世界的憧憬。他更加投入地學習,學習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考試,他的成績總排在前三名?;蛟S就在那個時候,陳之佛涌上了離開家鄉(xiāng)、走向更廣闊天地的愿望。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猝然發(fā)生了。約摸是在1905年,三山蒙學堂的個別教師為了破除迷信思想,帶領一些學生來到某座廟宇,動手打了菩薩的耳光。盡管這一行動的初衷是為了掃除鄉(xiāng)間過于濃烈的迷信之風,卻因此時的人們無法接受這樣 “駭人”的舉止,引起了幾乎呈一邊倒的非議,大家都覺得三山蒙學堂的老師做得太過分了。起初,社會輿論只是對這一舉止表達不滿,繼而對新式學堂也產生了質疑,認為 “大逆不道”的新式學堂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必將是社會的怪胎。與此同時,對三山蒙學堂的各種非議越來越多,諸如 “學洋操是為了以后送孩子去當兵”“郊游是公開的逃學”之類。于是,一些家長紛紛讓自己的孩子離開三山蒙學堂,轉學他處。
在這種情況下,經陳愛瑛及多位族長族兄商議,動用家族公產,自行開辦了一所 “承先學堂”。這所學堂在延聘教師、課程設置等方面沿用了舊式私塾的內容,如聘請了三名秀才,所教內容仍是 《古文觀止》《春秋》《左傳》《綱鑒易知錄》《東策博議》等,但不再像以前的私塾那樣,動輒體罰學生。就這樣,尚不滿十歲的陳之佛也被轉入這所學堂學習,即使他有萬般的不情愿。
可想而知,在這所學堂里,孩子們學得非常痛苦:課程的艱澀、枯燥,教師的刻板、乏味……或許,經歷了在三山蒙學堂的快樂的學習生活,孩子們再也適應不了舊式的教學模式了。他們的成績普遍下降,更致命的是缺乏學習熱情。后來,連陳愛瑛等族人都漸漸意識到,這樣的學堂對孩子們幾乎是一種戕害。次年,“承先學堂”停辦。
陳之佛又回到了三山蒙學堂。剛從父親那兒得知這個消息時,他興奮異常,心想快樂學習的日子這下子又回來了。誰知,當他重新來到三山蒙學堂時,眼前的一切已物是人非:他所敬仰的幾位教師都已不在這里了,其中馬宗漢老師已經剪掉辮子東渡日本留學,接著,又有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說馬宗漢老師從日本回來后,參加了徐錫麟、陳伯平等人組織的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的行動,負傷后被捕,很快就被殺害。教室里,周圍是同學們的哭聲,而陳之佛呆呆地坐著,心里的悲慟更甚。他不能接受可敬的導師已不在人世的現實,卻又被導師偉大的人品所折服。此時的他只想以自己刻苦學習來告慰九泉之下的導師,報答曾對自己寄予厚望、給予真正啟蒙教育的恩師。
馬宗漢老師被害這一事件,極大地影響了陳之佛的言行。從此,他在學習方面變得更加用功,其發(fā)憤學習的勁頭在三山蒙學堂無人能及,成績一直位居前茅。漸漸地,在滸山所城里,誰都知道 “英店王”有一個讀書非常用功的兒子。連最早的時候曾經教過陳之佛的二伯父也很佩服他,常常感慨地說:“可惜眼下沒了科舉,若不,紹本這孩子還會考不上秀才、舉人,一直可以考取狀元么?”
1908年,陳之佛十二歲那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位于余姚縣城內的縣立高級小學。此時,新式學堂已在各地開花,深深地扎下根來,私塾在一番無奈的掙扎之后,終于退隱為歷史。對于陳之佛來說,來到這所學校讀書,也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身邊,外出求學——畢竟余姚縣城距滸山所城還有幾十里路。陳之佛完全適應了這里的校園生活,學習成績也仍然保持優(yōu)異。他在語文課上的作文,常常被老師拿來作為范文在課堂上朗讀。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了第一個朋友,這位名叫胡長庚的高年級同學對他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視。
在余姚縣立高級小學就讀期間,陳之佛與生俱來的藝術天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顯示。似乎在冥冥之中,他已與藝術悄悄地融合在一起。課余時間,他經常在紙片上畫下花朵、動物、家禽、房舍之類,迷醉其中,不能自拔。他認為在紙片上畫畫是最有趣的休閑方式,是消磨課余時間最好的方法。因為共同喜歡畫畫,他與胡長庚偶然相識,便很快湊在一起。
高年級的胡長庚比陳之佛年長好幾歲,但這并不妨礙兩個人成為畫友。胡長庚最喜愛也最擅長的是畫鉛筆畫,人物、風景什么的都能畫得活靈活現,讓陳之佛十分欽佩。陳之佛央求胡長庚教他,很愿意結交畫友的胡長庚對此非常樂意,兩個人經常在課余時間躲在某個地方盡情地畫,也互相交流體會。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陳之佛跟著胡長庚學了一年多,素描技法大有長進,這為他以后從事專業(yè)繪畫再一次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陳之佛入學的第二年,“剪辮之風”盛行,同校的學生紛紛剪掉了辮子。但此時的陳之佛仍然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漸漸地成為同學中的異類。同學們有些看不下去,不時前來動員陳之佛,希望他能一剪了之??墒?,陳之佛從小就熟悉了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之類的孝經,知道不能瞞著父母聽任同學們這樣做,便專門寫了一封信,請求父母允準自己剪去發(fā)辮。沒想到,父母的反應比他預想的還要強烈,尤其是母親,更是大為震怒,覺得如果陳之佛膽敢擅自剪去老祖宗留下來的這具寶貝,那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父母甚至遷怒到這所學校,認為這樣的學校會誤人子弟,把孩子教壞。父母在給陳之佛的回信中,還對他竟敢提出這樣的請求大加訓斥,命令他一旦學校放假馬上回家,不得在學校停留。父母在信中還明確地告訴他,以后也不要再在縣立高小讀書了。陳之佛覺得非常奇怪,一向開明的父母這一回為何如此暴怒?
后來陳之佛才稍稍有點兒明白:父母都是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人,他們認為身為中國人,不能完全拋棄傳統(tǒng)而投奔西方。整個社會的觀念更新需要漫長的時間,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陳之佛流著眼淚,抱憾離開了余姚縣立高級小學,也離開了畫友胡長庚。他的心情無疑是沉重的。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機會與這位畫友重逢,這成了他極為遺憾的事。
吳錦堂是一位出生于慈溪觀海衛(wèi)東山頭的華僑巨商,三十歲那年東渡日本經商,因從事實業(yè)和金融業(yè)得法,遂成明治、大正年間日本關西實業(yè)巨頭。吳錦堂雖為商人,但胸懷一顆愛國心。為啟迪民智,培養(yǎng)人才,吳錦堂出資二十余萬銀元,在家鄉(xiāng)東山頭擇地建造一所新式學堂,即為1908年落成,次年四月開始開學的 “錦堂學?!薄e\堂學校采用日本現代教育制度,以培養(yǎng)農業(yè)方面的人才為主,設有中等農科、蠶??频葘I(yè),校內還建有農場、蠶室及活動場所,還配有極其豐富的藏書和從日本進口的教學儀器,而優(yōu)秀的學生還可以由吳錦堂本人親自挑選,送到日本深造。
錦堂學校自然成了省內不少青少年學生的向往之地。陳之佛還在余姚縣立高小就讀時,就已多次聽說同學們議論錦堂學校,說這所學校如何如何。從他離開縣立高小回到家里后,父母也知道,讓他枯守在家里畢竟不是長遠之計,也在尋找合適的學校。陳之佛自幼喜歡花果、樹木,錦堂學校的農科、蠶桑科等 “實學”此時成了他的向往之地,而他現有的學歷是具備報考這所學校的預科班的。他便主動向父母提出了這一要求。1910年的正月,在父親的允準下,陳之佛與幾個同學一起,乘著一條船來到觀海衛(wèi)東山頭的錦堂學校。因為陳之佛基礎扎實,報考時所應試的題目于他都比較簡單,被很順利地錄取了。一起去的幾個同學也都被錄取了。由于陳之佛報考的成績十分優(yōu)秀,錦堂學校安排他被直接升入預科二年級學習。想不到報考錦堂學校的過程如此順利,陳之佛和同學們都非常高興,大家又一起乘著船返回各自的家中,準備在新的環(huán)境下投身學習。
在錦堂學校,現代的儀器、寬廣的農場、設備齊全的蠶室、豐富的藏書以及教學方法科學的教師、高度重視實踐的教學模式,而更多更新的教學設備仍在從日本不時運抵這里……一切都在激發(fā)陳之佛的學習熱情,一切都在促使他學到系統(tǒng)的知識。他覺得這才是他夢想中最完美的學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是幸福的。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甚至夜以繼日。他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師生們的廣泛認可。沒有任何懸念,在他入學后第一學期的考試中,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受到了學校的獎勵,父母對此也極其欣慰。
再過一學期,陳之佛就將升入本科了。然而,沒想到的是,由于陳之佛對學習過于投入,身心高速運轉,使得他原本就不怎么壯實的身體出現了問題。這是1910年的8月,陳之佛突然患上了重病,主要癥狀是高燒不退、四肢乏力、不思飯食,以至于臥床不起,無法正常學習。父母不由得急壞了,父親通過開辦 “振華大藥房”西藥店而結識的一些朋友,專門請來幾位名醫(yī)為他診治,服用藥物,方才使病情得以緩解。療治過程耗費了較長時間,其間也頗有周折。在這一過程中,陳之佛的四姐和大嫂都為他付出了很多,如四姐日夜守護在他的床邊,還為他送湯喂藥,長期積勞成疾的大嫂也為了他的康復,不時抽出時間,前來為他盡心調理。這一幕幕情景讓陳之佛十分感激。后來,大嫂因病盛年去世,陳之佛極為悲慟,覺得自己這一生連報答她的機會都沒有了,這份遺憾再也無法彌補。
陳之佛的病終于養(yǎng)好了,父母也已準許他重新回到錦堂學校讀書。陳之佛打算好,準備繼續(xù)用心讀書,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把患病期間拉下來的課程內容重新補上去。誰知消息傳來,錦堂學校的農蠶二科已經停辦,學校已改為普通中學。陳之佛十分驚訝,更不明白好端端的學校怎會一下子變了?那么學校里的那些精美的儀器呢?難道也從此棄置不用了么?極其失落的他甚至有點兒責怪校方,責怪吳錦堂先生的意思。后來才得知,錦堂學校和吳錦堂先生之所以停辦農蠶二科,改變學校性質,是因為就在這年的夏天,一場猛烈的臺風襲擊了校舍——學校位于觀海衛(wèi)城后面的那座衛(wèi)山北側,面向杭州灣,夏季極易遭受臺風侵襲——錦堂學校的幾幢校舍被吹倒,設施遭受破壞,一時無法進行農蠶二科的正常教學。而這場臺風也顯露了防洪治水的重要性,一向關心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吳錦堂先生已把主要精力移至這項新的事業(yè)之中。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陳之佛便不再埋怨校方,反而對吳錦堂先生又添了幾分敬意。
可是自己又失學了,接下來,自己該去哪里讀書呢?站在滸山所城內的那座山丘上,陳之佛極目遠望。眼前是一片蔥綠的原野,一條條靜默的河流,一座座點綴其間的村莊。他胸懷振翅飛翔的渴望,期冀自己擁有一個明朗的前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那段時間,十五歲的少年經常這樣癡癡地眺望著,遐想著,泛動著滿腔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