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霞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教學
張少霞
語文教學比其他學科有更久遠的歷史,可以說有了文字就有了語文教學的萌芽,這既是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也是語文教學的劣勢。語文教學水平的高低,是測定教育質量的標志之一。
語文 新知識 探究教學
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實踐活動。探究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是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教學方式。語文教學是以例題習題為中心,以講解和理解該例題習題為基本任務的案例教學,它具有個案的鮮活性和問題的具體性,個案輻射內容的廣泛性和問題答案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在課堂內,指導學生學習教材,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形式。但是“語文教育中的師生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的人,而不是工具”,“語文教學應該是最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把探研教學法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重大作用。
建立互助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二者在教學活動中的合作性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就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語文教學屬個案教學,個案教學具有內容的廣泛性和問題答案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而且學生的性格、興趣能力也具有個性化的特點,所以我們在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運用上,要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尊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興趣、能力,自主選擇“個性化”的目標自主學習,選擇喜歡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并鼓勵其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教師放手,而是讓教師作為引導者來幫助學生,所以在導入新課文,初學課文時,教師要利用問題來了解學生,讓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充分空間。
讓學生學會交互性學習,課堂的教與學是在一定空間的實踐活動,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習行列中,和學生作為合作伙伴,不僅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教師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還可以和學生一起成長,真正是“教學相長”。但是我們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得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實踐能力,把小組合作學習放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促進交流討論,發(fā)揮群體智慧,其教學效果不是教師單純傳授所能比及的。小組活動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參與質疑、發(fā)言、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fā)動腦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小組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交流、競爭,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教學生字時,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如何記住生字,在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發(fā)表意見等。
用問題來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學習中。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它產生于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學生學習新的課文時,應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的情境”,設置一些問題的懸念。這些問題能喚起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主動參與學習。如在教學《七根火柴》時,開始就向學生發(fā)問,火柴是很平常的、微不足道的,這篇小說為什么要以“火柴”為題呢?而且僅“七根”?本文通過微不足道的“七根火柴”表現(xiàn)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呢?通過這一連串的提問,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來,主動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容量大、有思維價值的問題,這樣才能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并能引導他們提出新問題,自覺參與學習活動。教師要把學生當做學習的小主人,對他們提問題的同時,要給他們思考以及發(fā)表言論的時間,要給他們交流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只有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才能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再是由教師“填鴨子”,學生吸收知識便達到較好的效果。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fā)言,發(fā)現(xiàn)傾向性的問題和共同的疑難問題要及時引導解決,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獨特見解加以表揚,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參與意識。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時間閱讀、思考、討論,可以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受到語言文字的感染。教師還可以在新舊知識中間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探索求解的愿望和熱情。教師可把學生知與不知、深知與淺知之間的問題帶到語文教學中去促使學生去參與、思考,所設計的問題要高而可攀,使學生積極參與,獲得知識,發(fā)展思維。如教學《變色龍》時,這樣設計問題:(1)課文以“變色龍”為題有什么深刻含義?(2)隨著狗主人的六次變化,奧楚蔑洛夫對狗的態(tài)度和對赫留金的態(tài)度有哪些變化?(3)文中四次寫到奧楚蔑夫的軍大衣,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丑態(tài)和心理?(4)奧楚蔑洛夫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是通過哪些語言刻畫?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變色龍”形象及其扭曲了人的本性,理解作者的感情傾向,理解作品的諷刺意味手法,從而提示作品的主題。
總之,探索教育規(guī)律,改革語文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多年來廣大語文教師和教育著共同關心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把與知識授受教學相對應的探究教學方式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中營造探究學習環(huán)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對于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qū)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