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鳳
?
回 家
朱會鳳
夏蟬鬧得正噪的時候,老家的堂嫂打來電話,說有人想租老家的房子,讓我問問父母是否愿意租出去。
父母搬來城里一晃已經(jīng)十多年,老家的房子一直空著,每年秋后,弟弟都要回一次老家,去拔院里的茅草,怕春節(jié)時村里人放鞭炮引燃茅草把房子燒了。如果有人愿意住,算是幫忙看房子,當(dāng)然是一件好事。
與父親及兩個弟弟一起開車回家,在老家的集市上買了6斤豆糕及幾大兜水果,想順便看望一下老家的親戚。
一路上,我一直在努力的辨認(rèn)那條回家的路。1988年至1992年,我曾每周一趟無數(shù)次的往返于縣城和老家,那條路上充滿了鮮亮的年少回憶。如今,有些路段依然熟悉親切,有些路段則已經(jīng)非常陌生。
車開到家門口,父親打開院門鎖,遍及院子各個角落近一人高的茅草、落籬擋住了視線。不知何時滋生出的椿樹、桃樹已經(jīng)在院子里綠樹成蔭。透過滿目綠色,老屋就那么孤零零的站在那里,讓人忍不住心生感慨。
我說,拔草吧。
要不也進(jìn)不了屋。
于是,父親及我們姐弟三人一起彎腰拔草。一把把纖細(xì)的茅草隨著我們的無數(shù)次彎腰起落整齊地躺在了土地上,這讓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時候全家人一起在麥田里拔麥子的場景。
打開房門進(jìn)屋,房間的所有空間都落著一層厚厚的灰塵。那些記憶中的家什擺設(shè),還兀自呆在原地。東屋北墻上的相框中,那個嘟著小嘴梳著兩條羊角辮的小姑娘,透過三十多年的歲月風(fēng)塵,一眼不眨的看著眼前的自己。
父母搬來城里時,因為農(nóng)村老家的家具城里大都用不上,所以基本上都沒動。父親說,“城里住不下了,我和你媽還回農(nóng)村老家住”。而母親身體一直不好,他們在老家無人照顧,我們怎能放心讓他們離開身邊,所以父母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去。
打開過堂屋北門,北院的兩棵柿子樹已經(jīng)掛上了手指肚般大小的無數(shù)只青色柿子。雖然沒有主人照料,它們卻仍然都在堅守著自己的本色。
鄰居家的一只老母雞守護(hù)住了北院,院里沒有長出多少雜草。
徜徉在老屋之中,看著屋里所熟悉的一件件擺設(shè),我的眼睛濕潤了。我伸出雙手,輕輕拭去老式板柜上的灰塵,就像與久別的親人終于相遇,那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離開家鄉(xiāng)二十多年,每日在繁華喧囂的塵世里摸爬滾打,感受著城市的生硬與冰冷,我的內(nèi)心時常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疲憊與疼痛。但是,當(dāng)我回到這熟悉、簡樸而又有著濃厚泥土氣息的家中,我立即感到,其實生活中并不都是勞累、奔波、競爭與無奈,也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依戀和回味的美好,只是這種美好需要我們用一顆澄明的心去發(fā)現(xiàn)。
家,不管她是富麗或簡樸,給予我們的永遠(yuǎn)都是心靈的濡養(yǎng),精神的富足與安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