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瓊
(延安大學 陜西 延安 716000)
“瀟灑哥”
尹 瓊
(延安大學 陜西 延安 716000)
風流倜儻唐伯虎乃瀟灑之士,豪放不羈蘇東坡亦為瀟灑之人,大文豪胡適魯迅也可擔得起這 “瀟灑”二字?!盀t灑哥”無唐寅之風流倜儻,無蘇軾之豪放不羈,亦無胡適魯迅之才高八斗,但他卻是我心中對“瀟灑”二字最完美的詮釋者。
“瀟灑哥”是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與大部分高中生一樣,班里的某些同學總會天馬行空,按照不同任課老師的特點,或長相,或習慣性動作,或高頻度言語,對號入座,于是五花八門,匠心獨運的綽號應運而生。然而,唯獨“瀟灑哥”這個綽號例外。此綽號來源于一個場景。某日陽光明媚,微風乍起,常老師身姿挺拔,步伐矯健,或許是因為剛洗過頭發(fā),一根根黑發(fā)在微風中格外靈動,黑色的大衣隨風飄逸,驀地,腳下生風,闊步躍進教室,大有《上海灘》中許文強豪氣沖天,霸氣外露之勢。頓時讓這位不惑之年的教師年輕了十歲。恰巧這一幕被站在二樓的同學捕捉到,不禁感嘆道“瀟灑者,常老師也!”于是“瀟灑哥”此名在全校不脛而走。
我本性格內向,怯于回答問題,是“瀟灑哥”改變了我高中的學習狀態(tài)。見他的第一面,只覺得是一位儒雅之士。臉上架一副老花鏡,頗有古代私塾教書先生之容態(tài)。私下想來,此人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但循規(guī)蹈矩,古板守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盀t灑哥”不僅言辭幽默,課堂極具感染力,而且寫的一手好字。行書板書,行如流水,瀟灑至極。在他的課堂上,久違的輕松感忽然而至,令人喜不自勝。他的提問,總有歡呼雀躍的搶答者,他的講述,總有聚精會神的傾聽者?!盀t灑哥”善于啟迪學生的智慧,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亮點。我會被他豐富幽默的表情所吸引,被他妙語連珠的言辭所震撼,被他誠懇認真的態(tài)度所感動。然而,膽怯的我始終不能堅定地舉起手,只是躲在高高的書堆后,從書縫中窺視他的舉動。舉手地欲望越高漲,思想地斗爭也就越激烈。我在斗爭,因為我擔心。擔心自己的答案遭到質疑,擔心自己承受不了第一次失敗后的打擊。還好,我戰(zhàn)勝了自己,一鼓作氣,將手懸在半空。令我始料未及地是在眾多優(yōu)秀的同學中他選擇了我,并且給了我他很少說地“很好”的評價。這一句“很好”比任何話語來得更有意義。從此,我改變了對“瀟灑哥”“古板”的偏見,也喜歡上了語文課。
越是喜歡某一門課程,就越易發(fā)現(xiàn)關于這門課程的諸多問題,于是我成為了語文課上的“問題大王”。我會和“瀟灑哥”花十幾分鐘爭論某一個問題,“瀟灑哥”會在氣急敗壞時說我鉆牛角,我偶爾也會在同學面前說他老糊涂。我是一個很難擺平的“問題大王”而“瀟灑哥”是一個不會輕易妥協(xié)的“老糊涂”。在爭辯中我受益匪淺,很感謝他的循循善誘,同樣感謝他的“氣急敗壞”。
“瀟灑哥”在我升高三的關鍵時期辭職了,與其他同學一樣,我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悲痛至極,鬼使神差般地來到校長室。我不知道自己哪兒來的勇氣和校長放肆地爭辯,校長對此表示無奈,只向我承諾會給高三配最好的語文教師。第二天,“瀟灑哥”在網(wǎng)上發(fā)表了《告高三13·14班同學書》,可以肯定他真的離開了學校。從信中我感受到了“瀟灑哥”的不舍和擔憂,難過和期望。后來在與其他老師的交談中得知“瀟灑哥”辭職的原因后我反而釋然了。 “瀟灑哥”就應該瀟灑地走來,然后瀟灑地轉身離開,去追求他豪放不羈,恬淡自由的生活。
如今,大學中文專業(yè)的選擇與“瀟灑哥”的鼓勵有直接關系。春節(jié)前,我與幾位好友拜訪了“瀟灑哥”,一進門便嗅到了濃濃的墨香,映入眼簾的是各色字畫。“瀟灑哥”不改往日之瀟灑,風采依舊。沏上一壺茶水,便談天論地,無話不說。此時,濃濃的茶香,淡淡的墨香縈繞在鼻尖?;蚣ち业貭庌q,或溫馨地囑咐。從學術問題到生活問題,從大學學習到社會就業(yè),無不透露出老師對學生的深切關懷。
臨走之前,“瀟灑哥”送上了他的禮物。我的是一幅字,雪白的宣紙上用小篆寫著四個大字“君子不器”。這個成語出自《論語》,指出了人不能只限于一方面的才能,應廣泛學習。這讓我聯(lián)想到高二時他給我的批語“駕馭”。“駕馭”這個詞看似簡單,實則內涵深刻。駕馭學習也許不難做到,但駕馭生活,駕馭自我,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君子不器”和“駕馭”我很難做到盡善盡美,但我會將其作為畢生的追求。
憶往昔崢嶸歲月,歲月靜好,春華秋實。高中的那三年我很充實,我總對別人說那三年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方面所做出的選擇一生都不會后悔。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現(xiàn)在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感謝上帝。因為我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遇見了肝膽相照,共同分擔的朋友,在最勤奮的歲月里遇到了那么一群可愛又可敬的老師,而“瀟灑哥”便是其中的一個。 “瀟灑哥”,欣賞你蒼勁的書法,喜歡你儒雅的談吐,想念你授課時的姿態(tài),更加向往你瀟灑自在的生活態(tài)度。
I207
A
1672-5832(2016)08-0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