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翠
(首都師范大學(xué) 北京 100048)
淺談《莊子》無用之大用
王翠翠
(首都師范大學(xué) 北京 100048)
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很少知道“無用”的用處。作者通過讀《莊子》一書,深刻體會到無用之大用。
無用;有用;大用
古希臘的哲學(xué)家普羅太說:“人是萬物的尺度?!盵1]可這把尺子會準(zhǔn)嗎?
我們常用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別人,豈知人類的標(biāo)準(zhǔn)也不能放諸四海。所有的判斷,都有它的前提條件,天下沒有絕對、孤立的標(biāo)準(zhǔn)。在《莊子》一書中,莊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叫匠石的木匠帶著幾個徒弟到齊國去。師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個拐彎處,看見一座土地廟,旁邊有一顆高大無比的櫟樹。大到什么程度呢?樹陰數(shù)十里,庻身粗到數(shù)百人合抱而圍不攏,數(shù)梢探云間。弟子們非常詫異地紛紛跑過去觀看,匠石卻視而不見繼續(xù)走路。弟子追上前來好奇的問師傅:“我們生平從未見過這么高大華美的樹,師傅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沒想到在徒弟眼中的奇數(shù),在師傅眼里竟然只是一文不值的朽木!他說:“這棵樹沒什么用。用來造船,船會沉;做棺材,棺材會腐爛;做家具,家具會破裂;做門窗,門窗會溢出汁液;做柱子,柱子會招蟲蟻。正是以為它沒有用,才會這么長壽,這么高大?!?/p>
晚上,木匠夢見這顆大樹對他說:“你怎么能說我沒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謂有用的橘樹、梨樹和柚樹,在果實成熟時,就會被人拉扯攀折,樹很快就會死掉。一切有用的東西無不如此。我這一生,從做小樹起,就努力做到毫無用處,多次犯險,就差一點就死于你這類木匠之手。你眼中的無用,對我來說,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說的那樣有用,豈不早就被砍了嗎?”木匠醒來,若所所悟。他把這個夢告訴了徒弟。徒弟問道:“它既然向往無用,為什么要長在廟旁邊,引人注意呢?”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長在廟旁邊,而是長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當(dāng)柴燒了嗎?”[2]
世間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準(zhǔn)則。樹并不是生來為人服務(wù)的,有著它的生存法則和成材法則。
面對不同的事物,我們需要不同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這棵樹如果果實很好,也可能早就被人們在采集果實時折毀。在人們的眼眼光中,它即不成材,也沒有可供食用的果實,因此僥幸活到了今天。所謂的“材”與“不材”只不過是人為設(shè)置的一個強權(quán)標(biāo)準(zhǔn)而已。莊子反對將真理絕對化,反對樹立權(quán)威的獨斷專論,更反對將人類的價值夸大,藐視其他的生物。他將是非的爭論,看做喋喋不休的絮語;將貪生怕死的恐懼,視同一場美麗的夢幻。
世間沒有絕對的標(biāo)準(zhǔn),“有用與無用”,“美與丑”,“有成就與沒有成就”,甚至于“長與短”,“胖與瘦”等,都是人為所定,它們會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的發(fā)展而改變。用一把絕對的尺子來測量甚至作為衡量得失的標(biāo)準(zhǔn),只會自尋煩惱。宋國京師的地方適合種植楸樹、柏樹和桑樹。這三種樹長到一握粗的時候,就被砍去做養(yǎng)猴子的木樁,更粗的樹被砍去建房子,最粗的就被富貴人家砍去做棺材了。所以,這些樹都不能享受自然所賦予的壽命,紛紛年少過中年就夭折了。有用的樹可憐哪!古代祭祀河神的時候,白額頭的牛、高鼻子的豬、有痔瘡的人,巫祝不會將其投到河里祭祀河神,因為這些都是被看做是不祥之物。桂樹可以吃,被人砍下來吃掉;漆樹可以防腐,被人用刀割;女子以為長得美,便被沉到河底給河神做老婆。美究竟是祥還是不詳呢?樹被做成斧頭的柄,反過來砍伐它自己。世人都知道“有用”用處,卻很少人知道“無用”的用處。有智慧的人常以無用、不才、不詳?shù)纳矸莩霈F(xiàn),以免除世上的禍患。商鞅、吳起、蘇秦、張儀都很聰明,但都不得好死。有時候,聰明反而成了殺死自己的工具。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被封為淮陰侯。他熟諳兵法,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然而,他過高估計了自己曾立下的高功和劉邦的恩寵,在幾次關(guān)鍵時刻都優(yōu)柔寡斷,最終死于呂后之手。這正是聰明大過之誤!而唐朝時的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對唐室可說是有再造之功。曽經(jīng)有一副對聯(lián),下聯(lián)就叫做“安史之亂,郭破虜,李莫愁”,巧妙地嵌入了金庸小說中的人名,說的是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李唐家就不用發(fā)愁了。但郭子儀卻處處小心謹(jǐn)慎,甚至對大太監(jiān)魚朝恩等,也態(tài)度卑下,終于得以保全。
大約與莊子同時代的屈原,因為受小人陷害,得不到君王的信任,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將一腔悲怨寫成了《離騷》,把對宇宙自然的困惑寫成了《天問》,最后投江而死。而莊子之后,特別是魏晉以后,莊子的精神成了中國文人的心靈安慰劑,屈原式的精神困境已不再成為知識分子的精神難題。陶淵明、嵇康已不必說,甚至像杜甫、蘇軾這樣深受儒家思想浸潤的人,在不得志的時候,也可以適性逍遙,面對命運的捉弄心安理得。他們既不會像屈原那樣提出“天問”,更不會自殺。柳宗元最搞笑,在被貶謫的苦悶中,他不僅沒有想到死,還作了一篇《天對》,解答了屈原在《天問》一文中的一系列疑問。可以說,莊子的思想為中國人擺脫儒家倫理責(zé)任的束縛,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夾縫中活下來,提供了廣闊的自由空間,這正是“無用之大用”!
[1] 葉秀山,傅樂安.西方著名哲學(xué)家評傳:第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421,423.
[2]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劉穎.莊子[M]東方出版社,2007
王翠翠(1990.10-),女,河北滄州人,首都師范大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I267
A
1672-5832(2016)03-0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