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
黑格爾的“客觀思想”概念
陳 波
【摘 要】思維是近代哲學的一個根本原則,但是由于受到近代哲學興起之初盛行的二元論、懷疑論的影響,思維難免落入主觀性、片面性的理解之中,造成了思考思維之本質(zhì)時的理論尷尬。黑格爾在克服主客二分的隱秘憧憬之中,賦予思維以客觀性,將之帶到了事情本身的高度。通過分析黑格爾的“客觀思想”概念,也可以對黑格爾哲學本身的立場做出一些辯護。
【關(guān)鍵詞】黑格爾 思維 客觀性
黑格爾認為“在近代大部分構(gòu)成哲學的興趣的也正是對思維的本質(zhì)和思維的權(quán)能的研究?!保?]但是由于近代哲學普遍存在的二元論、懷疑論傾向,使得對思維本身的研究長期陷于主觀性、片面性的理解之中。正是黑格爾將思維帶出了主觀性和片面性的尷尬境地,從而賦予思維客觀性。
在笛卡爾那里,思維通過普遍的懷疑,拋開一切假設性的前提僅僅從自身出發(fā)來解釋世界,但是作為其哲學之原則的思維卻因為笛卡爾哲學的二元論劃分而與物質(zhì)相對立。
康德對思維的規(guī)定同樣落入了笛氏舊穴中?!翱档罗D(zhuǎn)回到思維,……現(xiàn)在我們意識到了思維的主觀性一面?!保?]在康德那里,“我思”作為一個統(tǒng)覺活動只是負責把被給予的經(jīng)驗雜多統(tǒng)攝進“自我”這個范疇里。概念與直觀的對立將“我思”僅僅限制為一個片面的規(guī)定,“我思”仍然未脫主觀性之色彩。
謝林在其后期哲學生涯中提出了“否定哲學(Negative Philosophy)”與“肯定哲學(Positive Philosophy)”的劃分,這種劃分的依據(jù)是對思維的不同規(guī)定。他認為思維 “僅僅能夠指出何物能夠存在(Exist),卻從來不能夠指出任何可理解的事物確實存在。”[2]在謝林看來,思維只是指出了一物的可思議性。而一物的實存只能靠“肯定哲學”中的直觀(Vorstellung)去把握。
近代大部分哲學家,特別是和黑格爾有千絲萬縷的哲學淵源的哲學家們對思維都持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Kenneth R Westphal將笛卡爾、康德及其后繼者對思維的規(guī)定看作是一種主觀、片面的規(guī)定,并且將產(chǎn)生此種規(guī)定的原因歸于他們哲學自身的懷疑論傾向。[3]
黑格爾明確地對“客觀的”做了規(guī)定即“客觀的東西卻是指自在自為之有的東西,沒有限制和對立……雖然理性的、理論的或倫理的原理只屬于主觀的東西,只屬于意識,但主觀的自在自為之有的東西卻仍然稱為客觀的。”[4]黑格爾要重新規(guī)定思維,這就涉及思維不同于邏輯上或形式上的客觀性的另一種客觀性即形式與質(zhì)料統(tǒng)一意義上的客觀性,這就是黑格爾的“客觀思維或客觀思想”。
我們之所以反感“客觀思想”乃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思想”而僅僅將之在主觀意識的層面上使用。“思想可以叫作客觀的思想,……而思想被認為是表達事物的本質(zhì)的?!保?]因此,我們可以說客觀思想就是事情本身。
關(guān)于黑格爾將客觀思想等同于事情本身,乃是因為他自身的古希臘情緣。黑格爾認同古希臘人所說的理性統(tǒng)治世界,并且將之理解為: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就是世界本身,而人的靈魂作為一種有限的靈魂,在本源上乃是與世界理性同一的。這種靈魂同一的狀態(tài)用哲學話語說就是純粹思維,也就是客觀思想??梢?,黑格爾在“客觀思想”的看法上乃是古希臘式的。
海德格爾批評黑格爾站在近代主體性哲學的立場上,把理性神化了。[5]但是我認為黑格爾并不能算是海氏所針對的主體性哲學家。這一點從分析黑格爾之“客觀思想”概念可看出。
(1)黑格爾強調(diào)“客觀思想”的非人身色彩。如“在我思維時,我放棄了我的主觀特殊性,深入到事實的內(nèi)部”[4]等等。通過此種非人身化的色彩,黑格爾實際上是在弱化“客觀思想”概念的近代立場。
(2)我思、自我意識等近代主體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在黑格爾哲學里只是一個環(huán)節(jié),而非全部。如“從笛卡爾起,我們踏進了一種獨立的哲學。這種哲學明白,它自己是獨立地從理性而來的,自我意識是真理的主要環(huán)節(jié)”。[1]可見,“自我意識”雖然是“客觀思想”的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但也僅限于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3)從黑格爾給予“客觀思想”的形而上學意義上來看,黑格爾強調(diào)“客觀思想”是事物的內(nèi)在靈魂。既然“客觀思想”是事物的內(nèi)在靈魂,那么它就不是專屬于作為世界之一員的人,而是萬物的內(nèi)在靈魂?!翱陀^思想”在自身中分化為各個特定思維規(guī)定,在自然和精神中又表現(xiàn)出千萬種差異。但是它仍然是保持自身同一的東西,每個特定存在都以特定的方式內(nèi)在地反映著它,以它為自己的內(nèi)在內(nèi)容。梁志學先生將之稱為“一本萬殊和萬殊歸一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賀麟,王太慶譯.哲學史講演錄(卷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Stephen Houlgate:Schelling's Critique of Hegel's Science of Logic,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Sep1999.
[3] Kenneth R Westphal:Hegel and Hume On Perception and Concept-Empiricism,Journal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Jan1998.
[4][德]黑格爾.楊一之譯.邏輯學(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
[5]關(guān)子尹.康德與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J].中國現(xiàn)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四輯: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簡介:陳波(1982-),男,碩士研究生,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