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試論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
楊 梅
在世界各國經(jīng)貿往來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基于文化視域展開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更是使世界正確認識中國文化的必由之路。所以,現(xiàn)實中有必要關注對外漢語教學實效,并針對此項教學中的難點,制定恰當?shù)膽獙Ψ桨浮1疚膹奈幕曈虺霭l(fā),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目前所處的困境與對策。
文化視域 對外漢語教學 困境 對策
受到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在逐漸深化。此種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關系到國家形象。所以,針對當前對外漢語教學陷入的困境,現(xiàn)實中有必要從文化視域出發(fā)進行重新審視,以明確此種局面的形成原因,為后續(xù)改進提供指導。
(一)現(xiàn)實意義
基于文化視域展開對外漢語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可歸納為:首先,此舉是滿足漢語學習者需求的必要做法。語言與文化向來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教學必然伴隨著文化滲透。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講,他們在學習這門語言的過程中,并不是只需要學會漢語用法即可,如果不了解相關文化,他們必然無法靈活的運用漢語與人交流。所以,在漢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的做法,可謂是滿足他們學習需求的必要之舉。而立足漢語學習者的角度來講,學習漢語就意味著他們需在同時了解中國文化與相關的觀念、風俗,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剝離開的做法,顯然是不科學的,必然會影響到其最終的學習效果。但是,若他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那么,他們在使用漢語與人交流的時候,就可以順利擺脫本國文化與觀念的束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交流障礙與誤解。
其次,此舉有助于漢語學習者領悟到漢語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有意向學習漢語的人,大多是對中國比較感興趣、想要對中國多一些了解的人,他們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對于文化也是非??粗氐???紤]到這一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就不能只關注漢語的工具作用,還要正視其文化載體作用,并通過融入中華文化等做法,來豐富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使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對漢語、中華文化的魅力有更深刻的了解。這樣一來,不僅他們學習漢語的興趣會明顯增強,語言學習效率也會顯著提高。
最后,此舉有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使世界人民正確認識中國。在當今形勢下,世界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使得中華文化的傳播環(huán)境更加復雜。而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理應為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貢獻力量。為此,對外漢語教學就必須要基于文化視域展開,以保證漢語學習者的興趣與熱情,進而使他們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動傳播者。而從國家形象的角度來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對于消除個別國家和人民對我國的誤解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助于良好大國形象的樹立。
(二)目前陷入的困境
盡管基于文化視域展開對外漢語教學的必要性已經(jīng)得到了承認,但在具體實踐當中,對外漢語教學依舊處于一種成效不佳的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1)目標不明。由于思想及意識方面存在認識偏差,對外漢語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普遍缺乏正確目標的指引,片面的將語言教學視為唯一重點,忽視了文化滲透,甚至有為數(shù)不少的教師至今依舊將漢語等同于語言工具,教學活動也始終局限于語言系統(tǒng)。在上述思想的影響下,現(xiàn)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往往只關注詞匯以及語法知識、表達方式的講解,對于需要用文化進行解釋和補充的部分經(jīng)常是匆匆?guī)н^。即使部分教師意識到了此種做法欠妥,卻也大多因為缺乏明確方向或者能力不足,而無法做出實質性的創(chuàng)新舉措。
(2)教師素質有待提升。相比起語言教學,文化教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更高。要想在文化教學中游刃有余,教師就不僅要有突出的教學能力,還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修養(yǎng)。只有這樣的教師,才可以滿足文化學習者的要求。但實際情況卻是,現(xiàn)實中真正達到上述條件的對外漢語教師數(shù)量過少,很多教師在文化底蘊及修養(yǎng)方面都達不到文化教學的標準。這些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無論是對文化的敏感程度,還是理解力,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教學效果很難達到最優(yōu)。另外,部分教師出于完成教學任務的考慮,選擇對學習者進行的文化灌輸,也給學生理解知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教法陳舊。目前,文化教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理論上,具體教法并未真正出現(xiàn)大的變動。此種情況與經(jīng)驗不足有關,導致的后果是理論無法與實際銜接起來,限制了教學效果。在文化教學的舊思想、老手段依舊在沿用的情況下,對外漢語教學自然很難取得理想成效。對此,盡管部分教師進行了探索,也嘗試更新了文化知識講授方式,但由于缺乏互動且不重視實例列舉,教學效果的改善幅度并不大。除了這種做法之外,近年來也有部分學者開始倡導現(xiàn)代教法,然而,由于在實踐的過程中過分強調趣味性,此類教法的文化內涵并不如某些傳統(tǒng)教法深厚,所得效果也因此并不理想。
(一)確定清晰目標
基于文化視域展開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確定清晰目標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指導,有助于文化教學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對于立體化教學的實現(xiàn)程度具有重要影響。結合此項教學的現(xiàn)狀來講,在教學目標方面,需要重點強調的主要有下述兩點:首先,對外漢語教學并不完全等同于語言教學,教學內容也不應局限于語法及詞匯方面,而是要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滲透,爭取實現(xiàn)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兼顧。這樣做可以增強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使其對中華文化充滿興趣,進而在興趣的驅使下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國。其次,語言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僅僅是基礎,文化教學才是關鍵?;谖幕曈虻膶ν鉂h語教學,應將語言教授作為基本任務,將增強漢語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作為基本目標,但應始終明確的是,文化教學才是重點,傳播中華文化才是展開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有以上述目標為教學指引,對外漢語教學方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增強教師文化素質
在任何一項教學活動中,教師素質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對外漢語教學更是如此。由于受教育的是外國人,他們對于漢語及中華文化的理解、感知絕大部分都源于教師個人及其安排。所以,唯有提升教師文化素質,才是順利實現(xiàn)文化滲透、有效展開文化教學的根本措施??紤]到這一點,教師有必要重新審視自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并自發(fā)地提高自身素質,為實現(xiàn)更有效的文化教學打下基礎。在這個方面,本文建議對外漢語教師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教師需注重日常積累,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修養(yǎng)。與學識不同,文化修養(yǎng)相對更加抽象,提升也更加困難,所以,這個方面基本上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性,教師只能通過讀書、觀影等方式,來循序漸進,逐步增強自身的文化教學能力。其次,教師需有意識的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并搜集相應的素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舉例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可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中外文化差異,而這些例子均需要教師在平時進行搜集。
(三)創(chuàng)新對外漢語教學方法
鑒于現(xiàn)階段對外漢語教學成效不佳,現(xiàn)實中有必要考慮創(chuàng)新教法。本文認為,文化差異與沖突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那么,對外漢語教學效率低下則是必然的。所以,在實際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考慮借助體驗、對話、對比等方式,減輕文化差異給對外漢語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此來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
(1)借助真實體驗,來幫助學習者感悟中華文化?;谖幕曈蛘归_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文化體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系到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感悟。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場景結合起來,為學生體驗文化創(chuàng)造機會。語言與文化都是抽象的,但切身體驗卻是真實、可感知的,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會更加鮮活與深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嘗試以播放關于文化的影像資料的方式來代替口頭講述,使學習者能夠自主觀察,進而獲得更加真實的感悟。再比如,在講到飲食差異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直接展示一張中式餐廳的菜單或組織一次聚餐。這樣的方式非常直觀,可以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了解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而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中國電影與美食對于外國人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他們學習漢語的動機。
(2)通過平等對話,來緩解文化沖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沖突的存在具有必然性,給漢語學習者帶來了不少的障礙。面對這種情況,教學過程中就要嘗試利用對話的方式,來緩和沖突,進而減輕其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對話應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非一種工具。參與對話的雙方應在尊重彼此地位的基礎上,秉持理解與寬容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無論是師生對話,還是生生對話,彼此都應以互相尊重為基礎。對外漢語教學與普通的教學不同,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互動,在開展的過程中,師生分別來自不同的背景,在溝通時出現(xiàn)心靈碰撞是一種正?,F(xiàn)象。同時,也正是這種心靈碰撞,使得師生雙方能夠有機會重新審視自我與他人、世界。所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應是蓄意行為,而應當是基于對話視角的精神交流。這一點對于外國人來講并不難,但對于很多習慣了教師身份的人來講卻是一項新鮮的挑戰(zhàn)。
(3)利用差異對比,來幫助學生正視中外文化的不同。通過比較來抓住本質,是人類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科學方法。文化也屬于一種事物,所以,把握文化的本質同樣也可以利用比較來實現(xiàn)。對于中華文化,很多人因為耳熟能詳便自然而然的覺得其中的內容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實際上,這些只是中國人的普遍認知,并不意味著其強調的價值觀一定是正確的、規(guī)范一定是合理的,西方文化同樣如此。盡管文化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但不同文化在本質上必然是存在差異的,這種情況加大了跨語言交際的難度,也使得語言學習與文化教學面臨眾多障礙。以“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為例,中國人普遍認為錯在狼,因為其恩將仇報,但對于外國人來講,他們卻認為狼吃人出于生存的本能,不能以善惡去衡量。所以,對于這些涉及到文化差異的部分,教師就不能以常規(guī)方式去講解,而是要立足文化差異,采取更為合理的講解方式。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講,要想靈活掌握漢語,就必須要正視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為了幫助他們做到這一點,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就必須有意識的引入一些實例進行說明。
總而言之,基于文化視域展開的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滿足漢語學習者需求的必要之舉,還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鑒于當前教學中目標不明、教法陳舊等問題依舊十分突出,現(xiàn)階段有必要通過樹立清晰目標、增強教師文化素質、創(chuàng)新教法等措施,來提升對外漢語教學效率。
[1]韓國秀,李立新,劉純旺.陜西本地文化資源在對外漢語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交際:學術版,2016(14):201~202.
[2]孫玉婷.對外漢語教學視角下的成語教學研究[J].現(xiàn)代交際:學術版,2016(10):196~197.
[3]武楊.淺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語義教學——以《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中的成語為例[J].亞太教育,2016(23):291~292.
[4]楊舒麟.論對外漢語教學不同課型的語法教學[J].青年時代,2016(17):152.
[5]張暢.彈幕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6(24):129~131.
[6]張帆.層次分析法和語義指向分析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24):94~95.
[7]張哲.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的單雙音節(jié)方位詞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8):175~177.
[8]劉林依.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語言知識與言語技能轉化問題的幾點建議——以《博雅漢語》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35):228~229.
(作者單位:金陵科技學院)
楊梅(1974-),女,漢族,博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