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 燕
如果你在就好了
文_劉燕
幾年前,看過一本書《如果你在就好了》,具體內(nèi)容早忘了,名字卻印象深刻,大概是源于,在人生的很多時刻,在有分享沖動的風(fēng)景、信息、段子、美食跟前,一回頭,你最想與其分享的那個人,或者是那個最能get到這個點的人,不在眼前。
有時候,我會想,我們在茫茫人海中,選擇朋友、愛人,用“友情”“愛情”這樣神圣美好的字眼包裝,其發(fā)端落到實處,也不外乎“志趣相投”。
讓你樂于分享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喜歡乃至深愛,所以你想把美好的一切與他(她)共享。木心說:“還沒分別,已在心里寫信?!比裟莻€心心念念的人不在跟前,你必定努力記下經(jīng)歷的趣事、看過的美景、吃過的美食,以便在見面時一一講述—啊,如果你在就好了!
學(xué)生時代的假期,總是感覺遙遙無期,那時候大家沒有很多旅游和去夏令營之類的機會,與同學(xué)見面和聯(lián)系也遠不如今天方便,每一天,我們總在心里默默復(fù)述遇到的人、經(jīng)歷的事、看過的劇,盼著開學(xué)后,能跟好朋友或是默默喜歡的他(她)分享。雖然,很多時候,撲面而來的新鮮事會沖刷掉假期中經(jīng)歷的一切,我們總是不能把心底的故事全部講完,但那種急于講述的熱切和有所惦記的美好,是鮮活而真實的。
樂于分享的另一個原因,在于我們希望找到同類—你知道,至少在某一點上,他(她)是能理解你的人;你們有著同樣的幽默感和趣味;你們的價值觀高度統(tǒng)一,任何一個話題,無須多說,一個眼神就已然明了……所謂“白頭如新,傾蓋如故”,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你們原本就是同類。
所以,我們在社交網(wǎng)站上轉(zhuǎn)發(fā)新聞和趣事,表達觀點,發(fā)布生活狀態(tài),為別人點贊,也期待別人的點贊和評論。這么做,除了讓喜歡的人了解自己,再就是希望能有與同類在人群中相視一笑的默契,并感受到尋找到同類的安全感。
編一本自己鐘愛的雜志,是我能想象到的最能分享自己的見識、趣味和價值觀的工作。那么多我們喜歡的作者,他們閱讀、思考、游歷、生活、寫作,我們以自己的審美來選擇、編排,然后,每月一期,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
對編輯來說,你是我們要滿足閱讀趣味的人,亦是我們滿懷熱切,想要分享文章的人。時事、趣聞、新知、人生感悟……每一個觸動我們的點,我們都想以文章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與你共享。想想雜志的發(fā)行量,再乘以幾倍的傳閱率—有那么多人在等待著我們,一想到這里,實在很難不激動。
另一方面,選擇了這份雜志的你,其實亦是認同我們雜志傳遞的價值觀的,是我們的同類—在被比特海淹沒的當(dāng)下,在閱讀碎片化、電子化的年頭,你愿意打開一本雜志,看幾個編輯傾盡審美、趣味、思考打造的成果,就好像茫茫人海中,我們遠遠對望,已知心意相通。
2017年訂閱已經(jīng)起航—新的一年,如果你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