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北侖中學 范東暉
轉換問題助力解題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中學范東暉
審題是解題的關鍵,審題不僅僅是看清題目,而且應該是體會題目的含意,然后轉化成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即進行問題轉換,這樣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問題轉換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模式,也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將未知問題、不熟悉問題轉換為熟悉問題,將復雜問題轉換為簡單問題.本文以近年解析幾何高考試題為例,來談談轉換的途徑與功效.
(Ⅰ)求橢圓C的方程,并求點M的坐標(用m,n表示).
(Ⅱ)設O為原點,點B與點A關于x軸對稱,直線PB交x軸于點N.問:y軸上是否存在點Q,使得∠OQM=∠ONQ?若存在,求點Q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Ⅱ)如圖1,假設y軸上存在點Q,使得∠OQM=∠ONQ,又∠QOM=∠NOQ=90°,則△OQM~△ONQ,所以|OQ|2=|OM|· |ON|.
因為點B與點A關于x軸對稱,所以B(m,-n).
圖1
設N(xN,0),
于是|OQ|2=|OM|·|ON|=xM·xN=,從而點Q的坐標為
評注:本題通過兩次的三角形相似,回歸到初中相似比這一基本問題中,列出關于點的坐標的等量關系,從而簡潔快速求出點的坐標.
(Ⅰ)求橢圓E的方程;
(Ⅱ)設直線l:x=my-1(m∈R)交橢圓E于A,B兩點,判斷點G)與以線段AB為直徑的圓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Ⅱ)設點A(x1,y1),B(x2,y2),則
評注:判斷點和圓的位置關系,可以利用定義,即點到圓心距離和半徑比較大小,將直線方程和橢圓E方程聯(lián)立,利用韋達定理求弦AB的中點H(即圓心坐標)利用兩點之間距離公式求,再利用弦長公式求,從而可求得半徑,進而比較大小判斷點和圓的位置關系,這樣做顯然運算量比較大.而本題利用向量工具,通過判斷向量數(shù)量積的正負來確定點和圓的位置關系:點G在圓內;點G在圓外?點G在圓上,這樣轉化就達到了預期簡化運算的效果.
圖2
解析:(Ⅰ)略.(Ⅱ)設P(x0,y0)是橢圓上一點,且x0>0,y0>0,則橢圓在P點處切線l方程為:1,所以橢圓在P點處法線l2方程為
顯然題設中的P點到直線l1距離恰等于坐標原點到此法線l2的距離,設為d.
評注:本題通常的做法是聯(lián)立直線與橢圓的方程求出點P的坐標,運算煩瑣,很容易出錯,而通過法向量來考慮,將P點到直線l1距離恰轉化為坐標原點到法線l2的距離則要簡便很多,可謂另辟蹊徑,讓人耳目一新.
例4(2015年山東高考理科20題)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已知橢圓C:,左、右焦點分別是F1,F(xiàn)2.以F1為圓心、3為半徑的圓與以F2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相交,且交點在橢圓C上.
(Ⅰ)求橢圓C的方程.
(ii)求△ABQ面積的最大值.
設P(2cosα,sinα),
則Q(4cos(α+π),2sin(α+π)),即Q(-4cosα,-2sinα),
(ii)設A(4cosθ,2sinθ),B(4cosφ,2sinφ),由橢圓的對稱性及直線AB與橢圓C有公共點知,線段AB的中點M(2cosθ+2cosφ,sinθ+sinφ),在橢圓C上或其內部,則
評注:本題常規(guī)解法是通過列方程求解,算出線段的長度比,利用弦長得到三角形面積的表達式后,再利用換元的方法轉化為二次函數(shù)求最值,這樣做若沒有很強的整體把握和運算求解能力,往往容易半途而廢,無功而返.而采用三角換元,將問題轉化到三角變換的體系內進行求解,則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Ⅰ)求橢圓C的標準方程;
(Ⅱ)若動點P(x0,y0)為橢圓外一點,且點P到橢圓C的兩條切線相互垂直,求點P的軌跡方程.
(Ⅱ)當切線的斜率存在且不為0時,設過P(x0,y0)點的切線為于是橢圓轉化為圓X2+Y2=1,切線y-y0=k(x-x0)轉化為3kX-2Y-kx0+y0=0,由于伸縮變換后圓與直線仍是相切的,故圓心到直線的距離即(-kx0+y0)2=9k2+4.
當切線的斜率為0或不存在時,P的坐標為(±3,±2)滿足
故點P的軌跡方程為x2+y2=13.
評注:本題通過代數(shù)換元將橢圓問題轉化為圓的問題來解決,降低了思維的難度和強度,對于圓的問題的處理,輕車熟路,處理起來得心應手.
1.2015年全國各地高考數(shù)學試題分類解析[J].中學數(shù)學,2015年(增刊).
2.2014年全國各地高考數(shù)學試題分類解析[J].中學數(shù)學,2014年(增刊).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