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學 張 潔
活躍于直角坐標系中的三角形
☉浙江省余姚市第八中學張潔
從現(xiàn)代數(shù)學教育理論的思想來看,數(shù)學本身是一種人類利用數(shù)學的思維與方法,觀察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或者是對已有的數(shù)學結(jié)論進行抽象、概括、總結(jié)進而形成新結(jié)論的一種探究活動.具體到高中數(shù)學的探究而言,是指學生通過針對某些數(shù)學現(xiàn)象的觀察、思考,采取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的研究與探討.
三角形是中學數(shù)學中最基本的平面圖形之一,最大值、最小值問題在中學數(shù)學中又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兩者結(jié)合就得到“三角形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問題.下面就針對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三角形面積的最值問題,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對目標函數(shù)中的變量的選擇的重要性,體會解題中合理選擇直線方程形式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有關(guān)最值問題的能力,及在解析幾何中簡化運算能力的意識,使學生的運算能力有實質(zhì)性的提高.通過由淺入深的題型設(shè)置,給學生搭建腳手架,從而增強學生挑戰(zhàn)難題的信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最終掌握解析幾何中的最值問題的解題對策,并會求生長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三角形面積的最值.
在三角形中,有且僅有兩條邊在坐標軸上.
例1過點P(2,1)的動直線l交x軸的正半軸于點A,交y軸的正半軸于點B,記△OAB的面積為S(O為坐標原點),求S的最小值.
解法一(用直線的點斜式方程,以直線的斜率為目標函數(shù)的變量):如圖1,設(shè)A(a,0),B(0,b),則a>0,b>0.
設(shè)直線l的斜率為k(k<0),
則直線l的方程為y-1=k(x-2).
圖1
解法二(用直線的兩點式方程,直線在坐標軸上的截距為目標函數(shù)的變量):如圖1,設(shè)A(a,0),B(0,b),則a>0,b>0,直線l的方程為
所以當a=4時,Smin=4.
解法三(用直線的截距式方程,以直線在坐標軸的兩個截距為變量):設(shè)A(a,0),B(0,b),則a>0,b>0,直線l的方程為
所以a=4,b=2時,即P點恰為AB的中點時,Smin=4.
(一)總結(jié)方法
總結(jié)運用目標函數(shù)法解答解析幾何最值問題的解題程序:變量→函數(shù)→定值.
第一步:選擇適當?shù)牧繛樽兞?,并求出變量的取值范圍(目標函?shù)的定義域);
第二步:把所需求最值的量用上述變量表示出來(求出目標函數(shù)的解析式);
第三步:求出上述目標函數(shù)的最值即得所需結(jié)論.
(二)變式推廣
本題的更一般的結(jié)論:
變式1設(shè)P(x0,y0)是在第一象限內(nèi)的一個定點,動直線l過點P,且交x軸的正半軸于點A,交y軸的正半軸于點B,記△OAB的面積為S(O為坐標原點),求S的最小值.
解:設(shè)A(a,0),B(0,b),則a>0,b>0,直線l的方程為
由于直線l過點P(x0,y0),所以
而S=1
所以當a=2x0,b=2y0時,即P點恰為AB的中點時,Smin= 2x0y0.
變式2設(shè)P(x0,y0)是平面直角坐標系內(nèi)的一個定點(其中x0y0≠0),動直線l過點P與坐標軸在點P所在的象限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為S,求S的最小值.(Smin=2|x0y0|)
在三角形中,有且僅有一條邊在坐標軸上.
例2(變式3)如圖2,過點
P(2,1)的動直線l交x軸的正
半軸于點A,交射線y=4x(x≥
0)于點B,記△OAB的面積為
S(O為坐標原點),求S的最小
值.
解法一(用直線的點斜式方程,以動直線的斜率為變量):設(shè)直線l的斜率為k(k<0),則直線l的方程為y-1=k(x-2).
令y=0,得xA=2-
圖2
解法二(用直線的兩點式方程,以點B的坐標為變量):如圖3,由于點B在射線y=4x(x≥0)上,所以可設(shè)B(t,4t)(其中t>0),直線l的方程為
圖3
令y=0,得a=xA=2-
作BQ⊥x軸于點Q,
在三角形中,三邊均不在坐標軸上.
例3(變式4)如圖4,過點P(2,1)的動直線l交射線y=-x(x≥0)于點A,交射線y=4x(x≥0)于點B,記△OAB的面積為S(O為坐標原點),求S的最小值.
解法一(以直線l的斜率為目標函數(shù)的變量):
(1)當直線l與x軸不垂直時,設(shè)直線l的斜率為k,則直線l的方程為y-1= k(x-2),即kx-y+1-2k=0,所以原點O到直線AB的距離為
圖4
所以k∈(-∞,-1)∪(4,+∞),
解法二(以直線l在x軸上的截距為目標函數(shù)的變量):如圖,設(shè)直線l交x軸于點Q(t,0),則t>0,
變式5:如圖5,過定點P(m,0)的動直線l交射線y= xtanα)于點A,交射線y=-xtanβ)于點B,記△OAB的面積為S(O為坐標原點),求S的最小值.
圖5
變式6:如圖6,P是定角∠XOY內(nèi)的一個定點,其中|OP|=m,∠XOP=α,∠POY=β,
過點P作直線l交OX于點A,交OY于點B,記△OAB的面積為S.求S的最小值.
圖6
解:令|OA|=a,|OB|=b,
學生在初中開始接觸三角形的面積,到高中升華到怎么求面積的最值,這個過程的跳躍是質(zhì)的飛躍,因此怎么引導學生對面積的理解發(fā)生根本性的轉(zhuǎn)變,這是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體現(xiàn).我們從形的角度(幾何意義法)和數(shù)的角度(目標函數(shù)法或目標不等式法)入手,結(jié)合坐標系,逐層推進,從三角形中的兩邊與坐標軸平行(或在坐標軸上)到三角形中的僅有一邊與坐標軸平行(或在坐標軸上)到三角形的三邊都不與坐標軸平行(也不在坐標軸上),最終跳出坐標系回歸三角形原始圖形,實現(xiàn)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與良性發(fā)展,這與新課改的理念也是相吻合的.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