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長沙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4)
?
趙蕃日常生活題材詩歌及其創(chuàng)作特色研究
周 靜*
(長沙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4)
趙蕃是南宋中后期江西詩派的代表詩人,其詩集中反映他輾轉江西、湖南兩地的宦游生活的紀行詩和描寫清貧生活狀況、記敘困窘生活境遇中種種感嘆與感受的作品占了很大部分。趙蕃的詩不乏有氣勢、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作品,然而,其不足也很明顯,即清而無味,寒而無神,缺少格調、性靈、情趣,枯瘦而無筋力,不少詩艱澀而難以卒讀。趙蕃詩歌創(chuàng)作的不足,除了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還與他對詩歌的認識與體悟不足有關,在南宋中后期的詩人群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趙蕃;日常生活;題材;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
趙蕃,字昌甫,號章泉先生,在南宋中后期詩名甚高。劉克莊稱他是當時的詩壇盟主,“一生官職監(jiān)南岳,四海詩盟主玉山?!盵1](卷一)楊萬里與他交游密切,將其與姜夔、張镃等人并稱,“近時后進,有張镃功父、趙蕃昌父、劉翰武子、黃景說嚴老、徐似道淵子、項安世平甫、鞏豐仲至、姜夔堯章、徐賀恭仲、汪經仲權?!盵2](P14)著名理學家朱熹稱贊他“志操文詞,皆非流輩所及”[3](卷五十四)。陳文蔚也稱“誦其詩者,口之而不置;……晚年天成,斧鑿不假”[4](卷十一)。趙蕃在當時已被謝枋得、方回等詩人與詩評家視為上繼曾幾傳承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如謝枋得稱:“詩有江西派而文清昌之,傳至章泉、澗泉二先生,詩與道俱隆?!盵5](卷三)方回在《桐江續(xù)集》和《桐江集》多次論及趙蕃在江西詩派所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韻贈上饒鄭圣予沂詩》之序言稱:“上饒自南渡以來,寓公曾茶山得呂紫微詩法,傳至嘉定中趙章泉、韓澗泉,正脈不絕。”[6](卷十五)
不過,令人深思的是,南宋以后,趙蕃在后世卻鮮為人關注。目前學界關于趙蕃的研究成果也比較少,散見于一些綜合研究宋詩流派特別是江西詩派的研究成果中,如梁昆《宋詩派別論》將趙蕃視為江西詩派發(fā)展到第四階段的代表詩人,認為他的詩多老干枯枝,無復余味。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指出趙蕃作詩欲學黃而未能臻其妙境,喜歡仿效陳師道的樸拙風格,卻學陳僅限于模仿,藝術上毫無創(chuàng)新。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探究趙蕃創(chuàng)作自覺或不自覺地浸染了晚唐格調,其詩已具備江湖詩的一些特點。孔妮妮《南宋的學術與詩歌流變》將同樣提倡蕭散淡逸的朱松詩與趙蕃詩進行比較,論述趙蕃創(chuàng)作受到理學的影響,推崇陶韋詩風,反映了一種尚隱情結。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對趙蕃詩學陶淵明、用陶典、作和陶詩及學陶的成就進行了研究。此外,花志紅研究“上饒二泉”的系列論文分別從詩歌的淵源、題材、技法、風格等方面對趙蕃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進行探討。綜合來看,學術界目前缺乏專門研究趙蕃詩歌的單篇論文,特別是對于他作為時人公認的“江西詩派”代表詩人,至后世卻詩名沉寂的原因缺乏探討。鑒于此,本文特對其詩作進行一番全面梳理,力求較為全面的反映他的創(chuàng)作特色,還原其詩歌的本來面目,希望能有助于對其進行客觀評價。
趙蕃自少喜作詩,據(jù)其詩中所云及朋友所錄,他答書亦或以詩代,援筆立成,其現(xiàn)存詩數(shù)量甚夥,有《乾道稿》一卷(上、下)、《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皆為清四庫館臣輯自《永樂大典》,三集共收詩三千二百三十一首。另有館臣漏輯之詩十六首,見欒貴明輯《四庫輯本別集拾遺》。[7](P109—114)
趙蕃詩歌的題材主要有紀行詩、詠貧詩、詠物詩、挽詩、節(jié)令詩等類型。其中,反映他游宦生涯與家居生活的作品占了絕大多數(shù)。以紀行詩為例,詩中對其輾轉湘、贛兩省出仕宦游的行蹤進行了反映。趙蕃終其一生只做過一些小官,仕宦經歷短暫曲折。據(jù)《宋史》本傳記載,他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最初以曾祖趙旸致仕恩補官。寶慶初以太社令召,止于直秘閣致仕。做過州文學、太和主簿、辰州司理參軍、安仁贍軍酒庫之類小官。曾調浮梁尉、連江主簿,皆不赴。劉宰《章泉先生墓表》亦稱:“(趙蕃)用龍圖致仕恩入仕饒之浮梁尉,福之連江簿,皆不赴,為吉之太和簿,辰之司理參軍,最后監(jiān)衡之安仁贍軍酒庫,已至未上而歸。遂奉祠家居?!盵8](卷三十二)劉克莊提及趙蕃曾“宰建溪”,“昔宰建溪,趙章泉以詩祝游子蒙、劉叔通二家孤寡云:‘貧賤可予罝,生死無彼拋。遺書曾不博,斗粟與枝巢?!^佳。又別寄五言云:‘王家碧香釀,劉尹建安詩。’王家酒有名,故北山章泉詩皆及之”。[9](P73)
閱讀趙蕃的紀行詩,他與湖南結下的不解之緣特別引人關注。其詩中留下了他在湖南辰州、衡州、潭州等地為官,漫游三湘大地,飽覽湖湘美景的經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洞庭秋月》《平沙落雁》等詩對“洞庭八景”的詠寫??稼w蕃在湖南的仕宦經歷,當始于以秘書少監(jiān)調任辰州司理參軍,其詩集中有《將至辰州走筆寄在伯教授二首》及《自桃川至辰州絕句四十有二》進行記載。之后,趙蕃任職安仁縣“監(jiān)稅”,則見于《自安仁至豫章途中雜興十九首》所記。據(jù)史書記載,趙蕃到任衡州,源于當時劉清之官衡州長史,其為卒業(yè)而追隨至此。《衡州府志》卷九稱:劉清之,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孝宗時由鄂州倅遷知衡州。[10](P317)同書卷一○又稱:清之守衡,蕃求監(jiān)安仁酒庫以卒業(yè)焉。真德秀書于國史曰:“蕃于師友如此,肯負國乎?”[10](P355)另據(jù)《衡州志》云:“劉清之,朝奉郎。淳熙十三年四月到,建珠玉堂、道院。十五年正月奉祠。”“鄭如崇,朝散郎。淳熙十五(1188)年四月到,紹熙元年(1190)正月罷”。[11](P298)如上所述,劉清之于淳熙十三年到任,至十五年離任,前后兩年時間。趙蕃在衡州這段時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記錄了自己的游歷生活,如《次韻衡州先生游花光因泛舟過向園示坐客之作》云:“使君有佳招,宿雨曉更驚?!奔爸羷⑶逯T官后,詩人馬上將官職辭掉,追隨而去,如《衡山道中懷清江舊游寄長沙諸公》詩中寫道:“昔我官白下,屢到清江上”,“梁吳兄弟游,兩周新舊職”,“官期縱卒卒,行計尤遲遲”??梢娖涫且騽⑶逯T官,而匆匆辭官。
趙蕃離開衡州以后,自潭州回江西,道經潭州,又作有《發(fā)潭州》,詩中盡敘自己的思親之情和遠游難歸的艱難。還有如《客長沙邢園堂下梅花一萼先開有懷成父斯遠二首》《元之去非來邢園折牡丹酴醿碧桃以之去》《贈別歐陽全真三首》等詩紀其游長沙的經歷,“我尚長沙客,君歸自五溪?!逼渲?,他在潭州寫有一組絕句四十首。[12](P30806)趙蕃在湖南還到過岳陽,如《次韻斯遠聞蕃移官岳州見寄》敘其登岳陽樓所見:“西南之役凡幾州,行行不已茲登樓。幾懷佳日悵日暮,誰謂澄江驅客愁。巴陵洞庭故勝絕,李白杜甫曾漂流。亦思著句道所以,語不驚人空白頭。”
除了敘仕宦經歷,趙蕃的紀行詩中還有不少游覽寺院、道觀和庵堂之作,如《游浮洲寺》《早過興福寺》《游妙香院》《游茶山廣教寺》《訪白鶴山祥云觀》《游思庵》《余干游昌國寺》《泊舟桃花臺入妙香院》等。此外,還有一部分記敘趙蕃到寺院投宿、在寺院寄食和生活的作品,如《自玉山歸竹隱投宿廣平院》《徙居祖印寺》《將宿天心寺》《文殊院晨起》《宿藍畬寺》《宿汪山之福田院》《飯后獨立寺門頗見搖落之境》《初十日早立寺門作》《早飯龍?zhí)盟隆贰端耷宥加^》等。
綜觀趙蕃的紀行詩,具有以下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創(chuàng)作了大量規(guī)模龐大的組詩。趙蕃紀行詩中的組詩最多達到四十余首,如《自桃川至辰州絕句四十有二》[12](P30806),此外,大型的組詩還有《自安仁至豫章途中雜興十九首》等。至于動輒四、五首或者兩、三首的組詩更是非常多,如《將至辰州走筆寄在伯教授二首》《登安仁云錦驛后挹仙亭三首》等。值得注意的是,趙蕃的組詩并不僅僅以數(shù)量取勝,也不乏具有相當藝術成就之作。下面,以他的《登岳陽樓》組詩為例來分析一下:
太史南游上會稽,愛奇端欲助文辭。
蕭騷白發(fā)離騷國,不到巴陵終欠詩。
自昔騷人半此州,不因放逐即淹留。
我今毋負仍非客,何事泛然還一游。
幾思假日賦登樓,風雨連連不肯休。
待得晴時又成去,再三舉手謝沙鷗。
晚風何許遞參差,南望令人思九疑。
渺渺煙波莫能極,誰云一葦可杭之。[12](P30811)
趙蕃這組詩共四首,第一首詠史,第二首抒懷,第三首敘事,第四首寫景,各有側重。歷史上詠岳陽樓的詩以杜甫和孟浩然最為著名,如杜甫詩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盵13](P1946)全詩自然渾成,相貫相承,被譽為絕調。特別是首聯(lián)破題,中四句寫目之所見,心之所思,筆力萬鈞。陳與義也作有一首《登岳陽樓》詩云:“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14](P302)這首詩寫得悲壯激烈,境界宏深,意味深厚。若論詩歌的成就,趙蕃自然無法與杜甫和陳與義等人相提并論,但他的這些紀行組詩,選用七言絕句體裁,用聯(lián)章的形式將每一次旅行經過完整地記錄下來。既有行程的敘述,也有山水之美的描繪,還有個人情志的抒發(fā),不但于作品中比較清晰地再現(xiàn)了其行程路線,使行程具有連續(xù)性與完整性,便于考證其行實,而且內容也還比較豐富。同時由于紀行組詩的創(chuàng)作比一般紀行詩難度大,比如說除了詩意的力避雷同,在材料的選擇與剪裁上以及章法、句法都要避免單一,對于敘述、寫景、議論和抒懷的合理安排等方面都讓人煞費苦心。歷來創(chuàng)作大型組詩的詩人還是比較少,即便是在唐代這個詩歌藝術達到頂峰的時期,創(chuàng)作大型組詩的詩人也還比較少。以唐代大詩人為例,如王勃在總章二年(669)五月自長安游蜀,作《入蜀紀行》三十首,今存《始平晚息》《散關晨度》《晚留鳳州》等九首。杜甫在乾元二年(759)自隴右游蜀,途中創(chuàng)作了兩組紀行詩各十二首。劉長卿大歷六至八年(771—773)南巡郴州、永州,有《湘中紀行》十首。[15](268—271)因此,趙蕃能夠大量創(chuàng)作這種詩歌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追求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對這一點應該給予肯定。
其二,抒發(fā)的情感內涵非常豐富。如有的詩敘詩人宦游之苦,表現(xiàn)他因遠行而日漸消瘦的形容和倍受煎熬的心理,如《書李氏園亭》云:“何術銷終訟,連朝役瘦形”?!都那飸选?十)敘其在沅州為官:“兩載沅湘役,雖勞何所為。”有的詩表達他關心黎民福祉、忠于朝廷職守之情。如在辰州所作《蕃欲為辰陽之行適寺簿先生以使事來武陵》云:“歲事有豐儉,民情關悴榮。蓄儲雖具數(shù),郡邑頗空名。為國深存慮,勞公作是行。違離頻領引,邂逅復心傾。有志空前躅,無成愧此生。匆匆還進棹,草草僅班荊。對雨塤箎句,看云手足情。千林喚歸去,一雨勸催耕?!币灿械脑姅⒐始伊懵?、思念家人、遠游難歸之情。如趙蕃自衡州回江西,道經潭州所寫《發(fā)潭州》,述自己的思念親人和遠游難歸之情。又如《送晁元默自潭還撫二年》其二云:“留落悲遺俗,凄涼說故家。”
如前所述,趙蕃一生出仕經歷非常短暫,而且做的都是一些小官,俸祿并不優(yōu)厚,特別是晚年長期僻居鄉(xiāng)野,生活缺少固定的來源,衣食經常得不到保障,他的這種生活狀況直接反映在詩歌中,他的詩成為哀嘆與吟詠個人貧困潦倒生活狀況的載體。因此,檢點趙蕃的詩歌,除了紀行詩,描寫個人清貧的生活狀況與記敘個人在這種生活境遇中的種種感嘆與感受的作品占據(jù)了相當大的份量。楊萬里《題太和主簿趙昌父思隱堂》是這樣描述趙蕃生活困窘情況的:“西昌府舍如佛屋,一物也無唯有竹。俸錢三月不曾支,竹陰過午未晨炊。大兒叫怒小兒啼,乃翁對竹方哦詩。詩人與竹一樣瘦,詩句與竹一樣秀?!盵16](卷十五)從中可見趙蕃家徒四壁,三餐不繼,面容消瘦,生活痛苦不堪。
趙蕃自己也多次在詩中描敘貧寒窘迫的生活狀況,如《寓舍書懷》寫自己因為貧窮,居無定所,“還鄉(xiāng)一過年,借屋兩成遷。舊閣愛晚碧,今居因地偏”。如《呈明叔且約詰朝過買江天閣》寫家無長物、缺少食物,“雀噪還暗家立壁,鼠窺欲下粟無儲”?!兑悦舷某觋愖痈咴娂募境胁⒔韪F愁志及其兄興化集四首》(其一)亦云:“寂寞瓶儲同靖節(jié),荒涼壁立類相如?!比纭洞咦馊酥磷鳌穼懸驗樨毨В嘤诖咦??!顿u花行》寫因為貧困而去賣花。
生活的重壓使詩歌創(chuàng)作成為趙蕃寄托個人情感的一種重要媒介,他常常借詩大發(fā)悲嘆,《以孟夏唱酬陳子高詩寄季承并借窮愁志及其兄興化集四首》其三云:“往事誰能論牛李,舊書聊欲借窮愁?!逼渌脑疲骸爸摱四軘M過秦,苦吟長學跨驢人。”《除夕古體三十韻》云:“永懷荼苦心,況復對節(jié)物?!薄哆B日昏霧感懷》更是寫窮苦到極致,詩云:“窮山逼窮冬,苦霧作苦寒?!?/p>
因為生活常常陷入窘迫之境,因為常常在詩中感嘆窮苦,趙蕃詩中塑造了一個貧病、窮愁、枯槁的自我形象,如《感懷五首》云:“余榮何足恃,枯槁同荊榛?!壁w蕃在詩中不斷吟詠貧寒的生活、謀生的艱難、病痛的折磨和心力的交瘁?!督隆吩疲骸皻垥茨M,病骨凜難當?!薄吨厮吞幹菟惯h三首》云:“登臨長病獨成吟,連壁相依照映深?!币驗樨毟F,趙蕃對年華傷逝的感嘆顯得更為深沉,如其《十六夜月》稱:“青山葬李白,蘇門隱孫登。吾老無逸氣,頹然照鬅鬙?!庇钟小肚锶諘鴳选吩疲骸叭饺侥陮⒗?,冥冥雨送秋。衡門想蕪沒,蕭寺苦淹留。工部詩陶寫,平南酒拍浮。九原如可作,千載愿同游?!?/p>
因為經常用詩歌書寫窮愁、窮困,趙蕃屢屢感嘆自己的詩稿是“窮稿”,其《以窮稿借全真》云:“平生不識宋亨伯,老去手將窮稿編?!薄蹲x舊詩作》云:“性癖端渠似,窮工殆我欺?!辈贿^,論及生活境遇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時,趙蕃認為生活貧窮與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的高低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他不贊同“窮而后工”的詩學觀,他認為窮困的生活并不一定導致詩藝的進步,有時候反而會使詩藝退步,如其《論詩寄碩父五首》詩云:“我詩元不佳,病后日益退。年來窮到骨,未可專詩罪”。[12](P30474)特別是其七言古詩《近乏筆托二張求之于市殊不堪也作長句以資一笑》:“詩老作詩窮欲死,序詩乃得歐陽氏。序言人窮詩乃工,此語不疑如信史。少陵流落白也竄,郊島摧埋終不起。是知造物惡鐫镵,故遣饑寒被其體。……皆言詩工固可俟,窮為先兆自應爾。坐茲不復置追悔,志在溫飽誠足鄙。玄泓管楮日相從,固異小人甘若醴。朅來中書忽告老,一朝左右手俱廢。嘲風詠月不耐閑,按圖姑聽求諸市。我詩縱不稱犀象,葦管雞毛那慣使。紛紛著墨與水浮,勢如絲亂安得治。戲題滿幾輒大笑,翻憶兒詩污窗紙。操舟無長病河紆,我詩固說當罪己。又聞工欲善乃事,未有不先資利器。作箋捜乞累朋友,往往猶吾嘆崔子。錦囊藤篋世不乏,鼠嚙蟲攻誰料理。那知我輩有百艱,此事且然他可比?!盵12](P30395)此詩長達四十八句,三百三十六言,詩中用白描和敘述的手法,開篇即介紹廣為流傳的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說,接著敘杜甫、李白、賈島這幾位大詩人一生受到饑寒流落之苦,感嘆個人雖然生活貧窮,歷盡磨難,詩藝卻無所增益,將自己處于窮困時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和苦于創(chuàng)作水平難以提升的心理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描述了一番,在文學史上倒也可以稱得上是少見的嘆貧詠貧的長篇詩作。
除了紀行詩和詠貧嘆窮之作,趙蕃詩集中還有不少詠物詩,這類詩主要描寫、吟詠日常所見的山水花鳥草木和生活中習見、習用的一些身邊細物。趙蕃在這類詩中努力淡化詩人的當世之志,表現(xiàn)出很濃的擺脫塵世羈絆的心態(tài)。其中,趙蕃的詠物詩以詠梅詩居多,在南宋稱得上是賦梅詩數(shù)量較多、賦梅詩頻率較高的一位詩人。趙蕃在詩中介紹自己之所以如此喜愛梅詩是因為“我今故人思,因梅念高節(jié)”,“勁質攘冰霜,高情傲丘壑”。他常常采用由物及人的寫法,借詠梅而抒發(fā)自己的情志,如《十一月二十三夜通夕不寐為賦梅詩且懷斯遠成父友弟及五首而曉書呈在伯》其三:“我欲賦梅詩,佳處不自呈。老樹賞空曠,長條貴疏明。既如幽人幽,又似貞女貞??陕劜豢梢?,可見不可名?!奔葘懨肥枥实闹l之美,又寫其堅貞的品格之美。又如《在伯沅陵俱和前詩復次韻五首》(二)云:“梅兮何等花,意似幽人作。芳不待三熏,勝自專一壑。”詠寫梅的清幽靜謐、芬芳怡人。還有《訪梅仙宅》等詩著力描寫梅花自有其不可言語的妙處,特別是外在的枯瘦的枝條之美以及內在幽遠的神韻之美。
高碳盤條鋼是生產高強度、低松弛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用鋼絲和鋼絞線的主要原料,主要應用于鐵路、公路、跨海大橋、大型建筑、水利等領域,它具有抗拉強度高、斷后伸長率好、松弛值低、應力損失小和耐疲勞性能優(yōu)良等特點。在高碳鋼盤條中,YL82B是市場需求大、生產數(shù)量較多的鋼種,其主要規(guī)格為φ6.5~φ12.5mm。
除了上述幾類題材,趙蕃詩中常見的還有次韻與和答、登樓、題壁、題亭和題臺詩,以及和陶、節(jié)令、送別以及寫景詩。趙蕃詩集中不乏清新亮麗、輕松明快、惹人喜愛之作,也不乏有氣勢、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作品。他最為后人稱道的作品是《小園早步》,“今朝欣雨止,天氣漸柔和?;h落小桃破,階除馴雀多。占方移果樹,帶土數(shù)蔬科。農務侵尋及,吾寧久臥痾?!贝嗽娪纫郧八木湔Z調輕快,寫景清新明亮,具有生動活潑之趣,不象后期詩作死聲活氣狀。故方回稱其“頗似晚唐,已工麗如此。其后日益高古清瘦,乃不肯作此體”。紀昀也認為“似晚唐”。[17](P353)另外,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作品,如《送趙成都二首》云:“蜀道當謀帥,維城孰愈公。夷陵護江左,斜谷顧關中。北虜心豺虎,南蠻勢蟻蜂。守攻雖有異,鎮(zhèn)撫不妨同?!贝嗽娭?,趙成都,指當朝丞相趙汝愚之子趙直,他在淳熙中為四川制置安撫知成都府,詩有二首,此其一。方回極力稱贊其“夷陵”“斜谷”二句,稱為“壯哉語也”。查慎行云:“所見者大,不獨為蜀道得帥而發(fā)。”紀昀也云:“此首老重?!盵17](P1067)
不過,趙蕃詩歌的不足也很明顯,即清而無味,寒而無神,缺少格調,缺少性靈,枯瘦而無筋力,失落了詩歌的情趣,以致艱澀而難以卒讀。分析其詩形成這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趙蕃詩中所描寫的環(huán)境多是境界較為狹小的隱居環(huán)境,意趣內斂,兼所寫景物具有細微乃至幽僻的特色,形成氣局狹小,詩風平弱,幽寒凄冷的風格。觀趙蕃一生,除短暫的為官經歷外,多僻居信州玉山的鄉(xiāng)野山間,故其詩所寫多是自身的生活及平常所見的自然景物,具有寫實傾向。如《公擇過門告別口占送之》云:“我分無堪只貧賤,君才未免尚驅馳?!比纭端腿竞椭偌鎸偌闹x吳丈三首》(一)云:“故家人物久荒涼,政為詩書種不長。”如《過曾季永》云:“耽詩嘆我寒仍瘦,養(yǎng)氣知君老更華?!庇钟小冻I降乐卸住?二)云:“有債成詩瘦,無錢罷飲醇?!薄都那飸选菲湟辉疲骸皟稍掳土昕ぃ言姵洪g。”“才名或遭罵,坎坷分低顏?!?/p>
其次,趙蕃詩中描寫的對象有限,以陰晴雨霧等物候和自然山水等景象為主,反映詩人終日與山林為伍的生活。如《上巳》云:“朝來一雨快陰晴,東郊百鳥間關鳴。受風柳條不自惜,蘸水桃花可憐生。不見山陰蘭亭集,況乃長安麗人行。東西南北俱為客,且送江頭返照明?!薄杜c吳興俞君新之作畫于瑞竹,俞君索詩,漫興四絕句》云:“我無巖壑姿,空有山林想。看君落筆時,形滯心已往?!薄捌缴骐愔郏杂嬐鼛讱v。詩里不能收,付君醫(yī)畫癖?!?/p>
第三,趙蕃詩中充斥著大量描寫貧病困窘生活的作品,竭力抒寫個人對窮困貧病生活的感受與心理,如《次韻斯遠見過三首》云:“形影相隨一病身,窮愁忽忽又經春?!壁w蕃一生,生活貧困的時候很多,以至不少時候還需要寄身寺廟。如《五月二十一日徙寓智門二首》(一)云:“來歸迨一載,借屋已三遷。易覺林間寺,難求郭外田?!比纭兑惯^李商叟》云:“老大君無敵,飄零我漫窮。”
第四,趙蕃在詩中大量描寫清苦的生活和詩情,并不精心講究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巧和詩歌語言的錘煉,往往即事寫景,即事抒情,縱筆而成,一蹴而就?!队木蛹词隆?二)云:“未能作有畫句,聊且弄無弦琴?!逼渌脑疲骸昂沃箘偎兹苏Z,便可罷無弦琴?!逼淙疲骸拌崭顾言娚蹩啵劭瓷饺魺o?!逼湮逶疲骸霸吗ò装l(fā)可數(shù),冷風病骨難支。何許林中肉醉,誰家世上錢癡?!逼淞疲骸笆朗虏魂P幽事,睡魔可伏詩魔。隱幾灰心南郭,無言示病維摩?!逼浒嗽疲骸拔崔k敲門賒酒,何妨覓紙題詩?!边@部分過于描寫貧病題材的詩歌助長了其艱深枯澀的風格,《寄畢叔文二首》(二)云:“故人欲問春來趣,多病還于酒盞疏?!薄对兕}》云:“既悟當寒雨,仍知霧乃晴。病軀聊自適,閑望亦增明?!庇中稳菘蓍?,如《次韻王進之欲雪兼屬林令》云:“不應渾似我,形槁亦心灰?!?/p>
趙蕃對于生活單調和詩材日益枯竭也有自省,經??嘤谠姼鑴?chuàng)作之法難以創(chuàng)新和藝術水平無法提高。其《十五夜月》云:“酒罄妨人醉,詩窮不易捜。徑歸掩關臥,還雜候蟲幽。”其《送染和仲兼屬寄謝吳丈三首》(二)云:“學詩將老竟無奇,猶有求交氣未移?!庇钟小端尥跏闲戮映科鹋d懷》云:“眼中渾是舊圖畫,詩里卻無新語言。”
綜合來看,趙蕃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較為集中,表現(xiàn)手法比較單一,除了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還與他對詩歌的認識與體悟有關。趙蕃詩歌重視敘述、議論和說理,很少細致的描述。同時,從選擇的題材和體現(xiàn)的主題來看,多是圍繞日常生活和交游,平鋪直敘,兼喜歡使用生字和拗句,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枯寒瘦硬之態(tài)。理學家朱熹在《答鞏仲至》中多次提到趙蕃云:“昌父昨日得書已到家矣。寄詩甚富,孤瘦亦甚矣。 (二)”“昌父得書,欲來相訪,而病復大作,但能口占一紙,及寄未病時手寫詩一編,清苦寒瘦,如其為人。(一二)”[3](卷六十四)朱熹兩次用到“瘦”來評價趙蕃詩,其一是“孤瘦”,其二是“清苦寒瘦”。從朱熹說話的語氣可以推測出他并不認同趙蕃的這種詩風。他認為,道與文、善與美的融合,是最完美的價值觀。詩是與文相當?shù)谋憩F(xiàn)形式,它給人以精神、感性的愉快,文和詩包含美在內,沒有文和詩,也就無所謂美。朱熹說過:“今人學文者,何曾作得一篇,枉費許多氣力;大意主乎學問以明理,則自然發(fā)為好文章,詩亦然?!盵18](P3306)朱熹強調質樸自然、平淡有味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識,反對華麗纖巧,刻意造作,更重視詩、文的表現(xiàn)形式之美達到一種圓融境界。他提出的詩學主張也符合宋人質樸平淡的審美思潮。
朱熹曾經與林擇之討論過趙蕃詩,他說:“今人不去講義理,只去學詩文,已落第二義,況又不去學好底,卻只學去做那不好底。作詩不學六朝,又不學李杜,只學那嶢崎底。今便學得十分好后,把作甚么用?莫道更不好。如近時人學山谷詩,然又不學山谷好底,只學得那山谷不好處。如今江西學者有兩種,有臨川來者,則漸染得陸子靜之學;又一種自楊謝來者,又不好。子靜門猶有所謂‘學’,不知窮年窮月做得那時,要做何用?江西之詩,自山谷一變至楊廷秀,又再變,遂至于此?!盵18](P3334)從中可見,朱熹不但對江西詩派,而且對趙蕃非常了解,他主要批評了趙蕃詩歌存在的兩個不足:其一是用力不勤,悟性不夠。其二是缺乏正確的判斷,未學江西之長處,而學其短處。
其實,如果仔細閱讀南宋中后期的詩歌,就會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趙蕃,與他同時的許多江湖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也表現(xiàn)出類似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他們逐漸失去了在政治上施展抱負的理想和對人生建功立業(yè)的自信。這些詩人把人生的目標轉向對于個人情趣的追求,他們斂情約性,把詩作為化愁解悶、自我排遣、抒寫生靈的工具,追求平淡清遠的生活情趣,以一字一句的工拙消磨才智。他們把全部的創(chuàng)作興趣投入到對天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感受方面,又因為生活在幽僻的山間,局促的環(huán)境使他們很少關注國計民生和重大社會問題,消淡了充滿理想的熱情,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徒留一些閑適生活中的文人情趣或是窮極無聊的愁苦之吟。
[1] 〔宋〕劉克莊.寄趙昌父[M]//后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
[3]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
[4] 〔宋〕陳文蔚.克齋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宋〕謝枋得.蕭冰崖先生詩卷跋[M]//疊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元〕方回.次韻贈上饒鄭圣予沂并序[M]//桐江續(xù)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欒貴明.四庫輯本別集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 〔宋〕劉宰.漫塘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宋〕劉克莊.后村詩話[M].毛秀梅,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 〔清〕張奇勛,周士儀:衡州府志[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11] 李之亮.宋兩湖大郡守臣易替考[M].成都:巴蜀書社,2001.
[12]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49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3] 〔唐〕杜甫.杜詩詳注[M].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14] 〔宋〕陳與義.簡齋集[M].吳書蔭,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6] 〔宋〕楊萬里.誠齋集[M].四部叢刊初編本.
[17] 〔元〕方回.瀛奎律髓匯評[M].李慶甲,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8] 〔宋〕黎德靖.朱子語類[M].王星賢,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責任編輯 趙成林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項目"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與宋代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201507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周靜(1974— ),女,湖南湘潭人,文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與唐宋文獻。
I207.22
A
1006-2491(2016)03-0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