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
?
黃河口凹陷中洼古近系漸新統(tǒng)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沉積體系研究
王 波
(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
基于三維地震資料、鉆井、測井、巖心等資料,在等時層序地層格架內(nèi)開展了高精度的沉積體系研究,黃河口凹陷中洼古近系漸新統(tǒng)可劃分為東二上層序、東二下層序、東三層序和沙一二層序等四個三級層序,且每個層序可細分為低位體系域和水進體系域。其中,沙一二層序、東三層序和東二下層序的低位體系域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兩種類型的沉積體系,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層系,沙一二層序的水進體系域主要發(fā)育淺湖相細粒沉積,是研究區(qū)重要的烴源巖之一。
黃河口凹陷;漸新統(tǒng);沉積體系;層序地層;體系域
黃河口凹陷是渤海海域一個重要的富烴凹陷,該區(qū)相繼發(fā)現(xiàn)了BZ28-BZ34 區(qū)、BZ29-BZ35 區(qū)等一系列大中型油氣田群,但油氣儲量多分布在新近系明下段,占到總儲量的60%,其次是古近系及潛山,儲量比例分別為35%和5%[1],上世紀80年代初,在黃河口凹陷即發(fā)現(xiàn)了渤中34-2/4和渤中28-1等古近系油田,但近年來,古近系油氣勘探一直未獲大的突破,主要原因即在于受地震品質較差和埋深較大的影響,優(yōu)質儲集層預測存在較大困難[2]。雖然前人利用地震資料和部分鉆井資料對該區(qū)古近系層序地層格架下的沉積體系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但受地震剖面精度及其它資料的限制,該區(qū)古近系層序地層的劃分尚存在較大分歧[3,4]。本文即以黃河口凹陷中洼為靶區(qū),以漸新統(tǒng)為重點研究對象,基于三維地震資料、鉆井、測井、巖心等資料,在等時的層序地層格架內(nèi)開展了高精度的沉積體系研究,以期對以后油氣勘探有所啟示。
黃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渤中坳陷南部、濟陽坳陷的東北部,北依渤南低凸起、南鄰萊北低凸起和墾東-青坨子凸起,東部以郯廬斷裂東支為界與廟西凹陷相接,西部緊鄰沙南凹陷和沾化凹陷,凹陷總面積約3 300 km2(見圖1)。該凹陷新生代經(jīng)歷了古新世- 漸新世早期和漸新世中、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兩個裂陷-坳陷旋回及上新世晚期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再活動期,構造演化具有多幕裂陷、多旋回疊加、多成因機制復合的特征。黃河口凹陷主要發(fā)育近EW(或NEE)和NNE兩組走向的斷裂。受南北走向滑斷層的控制,黃河口凹陷主體可劃分為西洼、中洼和東洼。
1)SQS1+S2層序及其體系域特征。SQS1+S2層序由沙一段和沙二段組成,其中沙一段為低位體系域、沙二段為水進體系域。低位域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如BZ35-2-1井2 790~2 799 m段巖心揭示底部發(fā)育灰色泥巖,向上演變?yōu)槲⒒野咨?、細砂巖,呈由細變粗的反韻律特征,發(fā)育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自然電位曲線呈舌狀、伽馬曲線呈指狀-鐘狀,為河口壩沉積。BZ35-2-2井和BZ35-2-3井沙二段則巖性主要為淺灰色粉砂巖,自然電位曲線呈舌狀、伽馬曲線呈指狀-漏斗狀,表現(xiàn)為遠砂壩沉積特征。SQS1+S2層序水進域巖性明顯變細,以白色、灰色泥巖沉積為主,局部夾粉砂巖、油頁巖;自然電位曲線呈線狀,伽馬曲線呈線狀-指狀,為淺湖沉積。
2)SQd3層序及其體系域特征。SQd3層序巖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下粗上細的正旋回沉積特征。如BZ35-2-1井和BZ35-2-3井東三段低位域以含礫細砂巖、細砂巖為主;自然電位曲線呈舌狀-線狀,伽馬曲線呈指狀-漏斗狀,為河口壩沉積。BZ35-2-2井東三段低位域以灰色細砂巖、灰色粉砂巖為主,自然電位曲線呈指狀-線狀,伽馬曲線呈箱狀-漏斗狀-指狀,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席狀砂。BZ35-2-5 井東三段低位域所含礫石分選、磨圓中等,為水下分流河道沉積。東三段水進體系域巖性整體上以白色、綠灰色、褐灰色泥巖沉積為主,局部夾粉砂巖、粉砂質泥巖。自然電位曲線呈線狀,伽馬曲線呈線狀、局部為微弱的指狀。為淺湖相沉積特征。
古近紀漸新世早期為左旋走滑的郯廬斷裂帶開始右旋走滑[5],黃河口中洼受郯廬斷裂渤南段中支和東支的耦合影響,近東西向和北東東向伸展斷層開始作為主要邊界斷裂控制盆地的沉降。發(fā)育陡坡帶、深洼區(qū)和緩坡帶三大構造帶,其中,陡坡帶位于南部萊北低凸起下降盤,緩坡帶主要發(fā)育在中洼東北部靠近渤南凸起一側,深洼區(qū)位于洼陷的西部。
1)SQS1+S2層序
受始新世末期區(qū)域構造抬升事件的影響,漸新世初期,盆地內(nèi)各凹陷斷陷速率明顯減緩。北部的渤南低凸起和南部的萊北低凸起成為相對高地并可作為黃河口中洼有效物源區(qū)。低位域沉積時期,緩坡帶受溝谷控制發(fā)育一定規(guī)模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南部陡坡帶則主要受邊界斷層控制發(fā)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但受始新世強烈斷陷作用的影響,該階段湖泊水體仍保持相對較深的狀態(tài),在深洼區(qū)發(fā)育淺湖和半深湖沉積(圖2-a)。水進域沉積時期,可容納空間明顯增大,研究區(qū)濱淺湖和半深湖沉積范圍明顯增大(圖2-b)。
2)SQd3層序
東三段沉積期水體變淺,半深湖面積減小。發(fā)育南部陡坡帶物源體系和北部緩坡帶物源體系,東三段低位期,萊北低凸起的物源通過的小規(guī)模的溝谷體系輸送到陡坡帶西部形成小規(guī)模的扇三角洲沉積,渤南凸起的物源通過北部緩坡帶的溝谷體系輸送到湖盆內(nèi),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深洼區(qū)主要發(fā)育半深湖、淺湖沉積(圖2-c)。東三段水進期,以半深湖、淺湖和濱湖沉積為主(圖2-d)。
(a-SQS1+S2層序低位體系域,b-SQS1+S2層序水進體系域,c-SQd3層序低位體系域,d-SQd3層序水進體系域,層序低位體系域,層序水進體系域,層序低位體系域,層序水進體系域)
部陡坡帶均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辮狀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體,與水進域沉積時期全區(qū)廣泛分布的湖相泥巖形成良好的儲蓋組合,是油氣勘探的重要目的層系。
[1] 孫和風,周心懷,彭文緒,等.渤海南部黃河口凹陷晚期成藏特征及富集模式[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38(3):307-313.
[2] 徐長貴,賴維成.渤海古近系中深層儲層預測技術及其應用[J]. 中國海上油氣,2005,17(4) :231-236.
[3] 胡孝林,張金淼,張功成,等.渤中凹陷及其周圍東營組層序地層特征[J] .中國海上油氣: 地質,2000,14(6):375-383.
[4] 吳磊,徐懷民,季漢成.渤海灣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沉積體系演化及物源分析[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6,26(1):81-88.
[5] 朱偉林,吳景富,張功成,等.中國近海新生代盆地構造差異性演化及油氣勘探方向[J].地學前緣,2015,22(1):88-101.
[6] 彭文緒,孫和風,張如才,等.渤海海域黃河口凹陷近源晚期優(yōu)勢成藏模式[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9,30(4):510-518.
[7] 孔慶瑩,鄒華耀,胡艷飛,等.黃河口凹陷古近系烴源巖的地球化學特征[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4(2):4-8.
Oligocene Sedimentary System Under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Huanghekou Middle Sag
WANG Bo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ranch, CNOOC EnerTech-Drilling & Production Co.,Tianjin 300452, China)
Huanghekou middle sag; oligocene; sedimentary system; sequence stratigraphy; system tract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近海大中型油氣田形成條件及勘探技術):2011ZX05023-002
2016-05-10
王波(1980-)女, 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有機地化實驗分析評價。
P618.13
A
1008-9446(2016)05-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