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茹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廣州529536)
海上絲綢之路與觀音崇拜
劉慧茹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廣州529536)
觀音與古代航海息息相關,作為專司航海庇佑的海神,對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尤其是沿海地區(qū)均產生過很大影響。觀音題材在世俗創(chuàng)作中已經普遍現實化,中國佛教突破了印度佛教觀音應化與常人有異的局限,呈現出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形態(tài),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觀音形象。
觀音信仰;海上絲綢之路;世俗化
從漢代開始,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了世界各國的文化與經濟。由于航海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是一項充滿生命危險的活動,面對瞬間千變萬化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古代先民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自然地祈禱上天,祈求神靈的保佑。因此,先民創(chuàng)造出各種能保佑航海的神靈,相關的航海安全民間信仰就產生了。
從目前資料記載來看,宗教也幾乎是從海上絲綢之路傳播開來。從古至今,在沿海一帶,觀音信仰非常普遍。首先到泉州弘法的是南朝時印度高僧佝那羅陀,他應梁武帝之請,泛海到廣州,然后到建業(yè)(南京),又到南安豐州延福寺翻譯《金剛經》。三國時期,名僧康僧會乘小舟從茫茫海路來到江東傳播佛教,時孫權得舍利下令造建初寺。唐時來弘法的印度高僧智亮,亦從茫茫海路而來中原。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天竺僧人羅護那航海至泉州,在城南建寶林院。這些都反映了古代觀音信仰傳播的廣泛性和可靠性。
觀音信仰的核心觀點與古印度幾無二致,都認定已知世界外部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人們受某種不可逾越的神圣力量所控制。而觀音是其神祇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擔負著專司救援海難、庇佑航海平安的職能,備受航海者敬拜并“敬而用之”。以致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的民間,以及南洋的華僑,他們盡管可以不知道有佛教的釋迦牟尼,卻無一不信有觀世音菩薩的。由于觀音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循聲救苦,有求必應。所以俗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p>
我國古代南越居民(主要生活在東南沿海一帶)在頻繁的航?;顒又?,從南亞諸國的商人或使者中聽聞到南海觀音的種種靈異,遂生敬仰之情,并有意把支配、主宰他們航?;顒拥木窳υ础^音信仰傳入中地?!度淘戳魉焉翊笕肥雒钌朴^音化身之一歷經磨難,終得道,受釋迎牟尼指示說:“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巖,是汝去處?!薄稓v人神仙通鑒》說:“普陀洛伽巖潮音洞中的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發(fā)愿欲普渡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越先民稱之曰‘慈航大士’。”由以上記載隱約可見觀音早在傳入中原之時已初具雛形,而觀音信仰在向中原傳布過程中南越先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祈靈漢使”和“傳法梁僧”的頻頻光顧下,觀音崇拜漸露端倪、終告成形。
觀音崇拜與航海聯(lián)系在一起,由來已久,并且關系密切。唐宋時期,出海之前都祭拜觀音,祈求航海平安。在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這樣廣闊的海域,觀音被奉為航海保護神,又稱為南海觀音。于是許多航海的船只上都奉祀觀音神像,以便在航海中經常祭拜?!澳虾&┨枴背链鏊挠竦裼^音像小掛件,極可能就是船員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品,用以保佑航海平安。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出現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船在江河海上航行,為了保證安全,船民信奉船神。有的神祇成為一個區(qū)域、一個角落的保護神,俗稱“當境神”。有的地方神祇崇拜則隨著海上絲路的傳播,成為神緣關系的紐帶、宗教文化交流的橋梁。觀音菩薩是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而成為中國民間的神。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參天配地”、“合節(jié)應樞”、“窮神知化”、“感而后應”、“致用備德”的形象,可是對于神的具體形象,信徒本身也說不出所以然來。《中庸》講得很透徹:“鬼神之為德,其盛以乎?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遺?!敝皇窃诩腊輹r,會自我感覺“祭神如神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在媽祖未誕生之前,觀音作為專司航海庇佑的海神備受航海的商人、僧侶和海員的崇信。這一職能的實現,其經籍依據首先是《梨俱吠陀經》,其記載說觀音菩薩初為印度婆羅門教的一位善神,能使沉船獲救。由于經文的宣揚,有關觀音救護海難被視作海神的靈異故事遂深人民間。《法苑珠林》中講了這樣的一段故事:宋元嘉十二年(435),荊揚大水,惠慶和尚乘船上廬山,船在江上遇到暴風。其他的船只都靠岸避風,唯有惠慶所乘的船被暴風吹到大江的中心,眼看就要傾覆。這時,惠慶正心端意誦念《觀世音經》,岸上的人看到惠慶的船突然迎風截流向岸邊駛來,像有幾十人將它牽挽著,一眨眼工夫,剛才還在擔心滅頂之災的乘客,竟已到了岸上。丁鶴年《題昌國普陀寺二首》詩在追溯觀音信仰和早期航海時說:“祈靈漢使乘搓到,傳法梁僧折葦來?!边@就是最早的“一葦渡江”的故事。
觀音信仰世俗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造像的人情味更濃,以及其功能的實用性更強。觀音崇拜展示和張揚的不外乎從一種精神文化中去追求和改善人們的道德和人格,追求實現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盡管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仍然反映人們良好的精神寄托。唐代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高峰期,當時的長安、洛陽兩京更是集中了大批技藝絕倫的畫工塑匠,所做的觀音菩薩立像精妙絕倫。目前,在寶慶寺所造的佛像雕刻群中就有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是最為精妙、雕刻最為細膩的一尊。在敦煌莫高窟壁畫第334洞、321洞窟中就畫有十一面觀音說法相。
作為繪畫題材,觀音更是深得畫家或者民間匠人的喜愛,創(chuàng)作了很多喜聞樂見的觀音形象。唐代的吳道子把佛教人物題材畫得超群脫俗,被譽為“吳帶當風”,曾為某寺院畫佛教人物,竟然引得萬人圍觀。宋朝大畫家李公麟亦擅長畫觀音大士像,也畫得神態(tài)完備、衣帶飄訣、宛如真人。觀音造像裝飾藝術進一步接近現實生活,可見觀音在世俗創(chuàng)作中已經普遍現實化。
中國佛教突破了印度佛教觀音應化與常人有異的局限,應化形象呈現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形態(tài),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觀音形象。在民間經1000多年傳承至今的觀音形象就有33種,其中諸如楊柳觀音、千手觀音、自在觀音、慈航觀音、魚籃觀音、送子觀音、渡海觀音等最為普遍,也最為眾人所樂于接受。
在我國瓷器發(fā)展史上,明代德化白瓷具有特殊的地位。觀音像又是德化窯的常見題材之一,以德化瓷細膩的質地和獨特的象牙白展示其精美柔曼的風韻,胎骨勻稱堅實,美如脂玉,質感性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何朝宗(明代著名民間藝人,擅長制作觀音羅漢像)所制作的觀音菩薩呈少女形象,披戴風帽,雙目微垂,神態(tài)安詳,法相莊嚴,佩瓔珞項圈,著披風長裙,衣紋簡練,線條流暢,以優(yōu)美典雅自在姿安住。釉面晶瑩光亮,純凈滋潤,如凝脂凍玉,潔白無瑕,溫潤如玉。匠人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藝,充分展示了觀音菩薩超凡脫俗、慈悲為懷的大度氣韻,給人以力量、信賴和希望,令人見而歡喜,很容易喚起人們的崇敬和信仰。
楊柳觀音,又稱藥王觀音,凈杯、柳枝是觀音菩薩的點化法具,以楊柳枝蘸凈水向外揮灑,表以大慈悲遍灑甘露救度痛苦之中的眾生。
獅吼觀音亦稱阿摩提觀音,是明代世間崇奉的常見造像題材,是密宗信奉的菩薩之一。觀音坐于獅吼的背上,呈自在姿安住,神態(tài)寧靜安詳,法相慈悲莊嚴。
鰲魚觀音為觀音菩薩諸多變化之一,觀音菩薩現中年婦女形象,發(fā)髻高束,頭披風帽,項佩瓔珞,手持佛珠,腳踏鰲頭,神態(tài)安詳,慈悲端嚴。觀音菩薩腳踏鰲魚,為的是循聲救苦救難,在汪洋大海中四處巡游,普渡眾生出離苦海。又因鰲魚體型碩大,為海中霸主而降伏于觀音座下,象征觀音之神威無比。
神只有人格化才是成熟宗教的標志,中國觀音信仰尤其在民間得以人格化和平民化,才更加深入人心和最具可親性。
觀音信仰是一種大眾宗教心理,不管是上層人士、文人學者抑或平民百姓都知曉觀音菩薩,都廣泛追捧和仰仗觀音。中國佛教的觀音容貌秀麗端莊、豐腴健美、儀態(tài)溫婉,為很典型的女性形象,亦稱為“慈航真人”。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普遍認為女性心地善良,其間夾雜著動人的傳說、道德倫理也更為國人所接受。所以,中國觀音最普遍的形象是以慈母形象出現。自東南沿海媽祖信仰誕生之后則慢慢讓位于專司海職的媽祖,或者在航海中同時祭拜。媽祖姓林,世居福建莆田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時,都巡檢林愿之女,母親王氏,宋太平興國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將生,時地巒紫,有祥光異香滿室,后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相傳在海中風浪危急時呼救媽祖,神立即破浪而來,可以佑佐海域平安。
[1]元·釋大圭.紫云開士傳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2]張維持.從出土陶瓷論證古代中國與馬六甲海峽的交通[J].古陶瓷研究,1982,(1).
[3]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4]貝逸文.觀音造像藝術[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
[5]貝逸文.觀音寶相緣[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1.
[6]任繼愈.宗教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7]王重民,王慶菽,向達等.敦煌變文集(卷5)[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8]段文杰.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藝術[J].文藝研究,1983,(3).
G122
A
1005-3115(2016)2-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