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青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組織一些公開課、研討課,主要目的是通過這些課堂發(fā)現(xiàn)某學校、某地區(qū)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尋求解決的途徑??蓵r下一些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聽起來總讓人感到身心疲憊,不僅找不到聽眾需要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甚至還有表演之嫌。
一、過度預設掩蓋了教師機智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時總會出現(xiàn)一突發(fā)性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jù)學情機智解決。
剛入職時,聽一位老教師講初中化學里關于《化合價》的新授課。在教師講完“離子化合物中,化合價即元素電子的得失,所以通常為整數(shù)”后,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質疑:“教師,在Fe3O4中氧元素為-2價,那么根據(jù)你剛才講的化合物中元素正負總價和為零的原則,鐵元素的化合價該為多少呢?”
臺下的筆者,因為這個問題太倉促,一下子沒反應過來。因為根據(jù)“元素正負總價和為零”的原則,求得鐵元素的化合價為分數(shù),這與本節(jié)課內容是相違背的。就在筆者猶豫間,那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示意學生坐下,發(fā)自內心地表揚了那個孩子肯鉆研的精神,然后在引導學生進行大膽猜測后,根據(jù)無機分析化學相關知識解釋:Fe3O4具有反式尖晶石結構,本身是純凈物,但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氧化亞鐵和氧化鐵的化合物,故Fe3O4中含有Fe2+和Fe3+兩種離子,所以鐵元素在Fe3O4中表現(xiàn)出+2、+3兩種化合價。當時的筆者,在佩服這位教師知識淵博的同時,更佩服他臨場教學的機智。
二、過量信息隱藏了課堂的本真
在很多公開課上,教師大量運用視頻、音響等,過多信息技術手段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學生注意力,沖淡了課堂主題。
前年在荊州參加全省的初中化學優(yōu)質課比賽,一位年青教師講的《金剛石與石墨》,不管是課堂設計,還是教學理念確實有很多值得肯定的閃光點,這位教師更信心滿滿地認為可以拿一等獎,臺下聽課的教師也頗有同感。
可是,比賽結果如筆者所料,這位教師獲得了二等獎。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是個全省性的賽事活動,講課的教師明顯不是本校選手,可他在課堂上為了提高教學信息量,居然讓兩名學生上臺分別代表“金剛石”和“石墨”進行對口相聲表演,盡管課堂氣氛熱烈,但明顯有做秀的成份。試問,這些與選手教師“素不相識”的學生居然在沒有臺詞的情況下侃侃而談,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暴露了這位選手違規(guī),在賽前與學生“串詞”么?
三、過多打磨淡化了課堂問題
有一年,在廣州聽初中化學優(yōu)質課,離場后,一位入職不久的年青教師頗為失望地嘆息著。出于好奇,筆者跟在他旁邊詢問原因。那位年青教師說,他在平時講《質量守恒定律》時,演示了“鎂條燃燒”實驗后,給學生分析生成物質量的時候出現(xiàn)了疑惑。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質量守恒定律,結合鎂條在空氣燃燒后吸收了空氣中的氧氣這一事實,導致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肯定比鎂條原有質量要大,但實驗結果卻是生成物質量比鎂條原來的質量還要小,這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質量守恒定律。
這位年青教師知道是生成物氧化鎂以煙的形式擴散到空氣中去,從而導致質量比理論中的要小,但他就是不知道如何分析,才能讓學生簡單清楚地掌握。本來,這次就是帶著這個問題來聽課的,可那位參賽教師通過一段視頻呈現(xiàn)鎂條燃燒實驗后,沒能給這位滿懷希望的年青教師一點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筆者不反對公開課上適量運用教育信息技術手段,但如果教學在技術層面走太快,反而會忽視內心與根本。當然,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一塊黑板的課堂是需要功力的,試想一位剛入職的教師拿一節(jié)沒有經過研磨的課直接去“裸課”,不僅是對學生不負責,也是對聽課者不尊重,所以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適當“磨課”。
無論是常規(guī)課,還是公開課,“苦行僧”式的“磨課”會讓課堂失去本真,教師失去自我。但刻意不借助任何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的“僵尸”課堂,同樣讓聽眾了無興趣。只有順應當前教育發(fā)展形勢,根據(jù)課堂需要,適量引進教育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擠干“秀”的成份,盡現(xiàn)教育本真,才能呈現(xiàn)值得研討和借鑒的公開課。
(作者單位:大冶市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