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愚
紙上風云 50歲后,生命像條幽靜的小徑
文/老愚
《讀者》雜志在創(chuàng)刊35年之際,推出了一套“精華文叢”,旨在為喜愛該刊的讀者提供一個收藏機會。這套被稱為“家庭圖書館”的系列,有故事、詩歌、小品、散文和生活5種。應該說各有各的好,但我尤喜《讀者的生活》。
生活者,非衣食住行之指南,而是有關人的精神及心靈。其中有對人性的認識,如“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yōu)點”“人的夜晚心理”等;有自我管理,如“睡眠就是黃金”“身體的十二條情緒秘密”“消極人生的治療方案”等等;有交往須知,比如“交談的秘訣”“怎樣做一個有耐心的人”;還有愛與感恩,諸如“婚姻是一所大學”“一屋子的愛和歡笑”“父親這一行”等。更重要的是有對死亡問題的心得——如何解決對死亡的恐懼,從而更從容地生活:“人應該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關于死亡,真正觸動我的,是兩位友人的死。
葦岸,一個善良、素樸的詩人,閱讀、觀察、寫作、素食,無一絲不良嗜好,突然就走了,39歲,僅長我兩歲。他死在新世紀前夜。那段日子,我內(nèi)心隱隱不安,意識到遠房親戚的腳步聲……等過了39歲,40歲那年,兄長梁京生遭遇車禍離世,他在長安街自行車道騎行,被一輛疾馳的紅旗牌轎車撞倒,遽然而亡。他是一個純粹、干凈、勇敢、正直的人,僅僅活了52歲,就那樣走了。他的死讓我對50歲產(chǎn)生了某種恐懼。小心翼翼過了知天命之年,又添了3歲,我方感覺自己邁上了生命幽靜的小徑——死亡不再是一個整日思考的難題,不再構(gòu)成焦慮的根源,因為不再想這個問題了。用李光耀先生的話就是:“我來到這個世上,并不是為了探索什么生命的意義,更不會對這個深奧的問題發(fā)表長篇大論。我生命的意義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p>
如何面對死亡,告別人世,這本850多頁的書里,選入的幾篇身患絕癥者的文字,或許能給予我們以啟發(fā)。
《生命中最美好的告別》一文給予的忠告是:“因為未知,更要享受。”
美國醫(yī)生保羅·卡蘭斯借用塞繆爾·貝克特的話:“我無法前行。我將前行?!?/p>
另一位醫(yī)生在“醫(yī)生的死亡之道”里坦言:面對死亡,醫(yī)生極少治療,他們希望平靜地有尊嚴地死去——“不需要夸張的拯救,我將靜靜地步入永夜。”
…………
我覺得,眾多談論生死的文字,都不如羅素的那篇名文,就是收在《讀者的生活》里的“論老之將至”。哲學家羅素的文章,直接而有力地回答了每個人的終極之問。他說,年輕人害怕死亡是正常的,而老年人懼怕死亡“就有些可憐且可恥了”——因為你“經(jīng)歷了人世悲歡、履行了個人職責”。羅素對生命意義的描述令人神往,他這樣闡述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逐漸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并使其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直至包圍自我的圍墻一點一點地離開你,而你的生活則越來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彪S后便是他最著名的比喻:“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爾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p>
生不由己;死亡不可避免。人生就是在這兩難之間勇敢地完成的。認識到了這個事實,誰都不免傷感甚至悲哀,但沉溺于回憶與遐想,無助于從困境中脫身而出。當下,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拔胰绻軌?qū)W會活在當下,學會體悟周圍世界的美妙,那么我就會給自己贏得很多時光?!泵绹咇R威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尤金·奧凱利在被診斷為腦癌晚期、最多還能活3到6個月時,終于放下了心頭的包袱,“60秒以后的世界,其實和60年以后的世界一樣難以捉摸?!彼l(fā)現(xiàn)了“各種各樣并不活在當下的人”,自己也是處于“未來和過去交織在一起,甚至都擠占了我嘗試新鮮體驗和所能掌控的一切”的狀態(tài),他決定“需要學會活在當下,學會怎樣讓思緒至少停留在現(xiàn)在的幾秒鐘。……”
人生,再難也得挺過去。
我們常常會羨慕別人的人生,以為那些幸運兒(或稱之為成功者)沒有什么煩惱,也不存在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每個人都要過死亡這個關,他們或許更難邁過這個坎。每一個人都將面臨這個最重大的考驗,在永恒的死亡面前,不會有什么勝利者,如果看透了生命的本質(zhì),從容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應該算圓滿了。
人生如寄。盡管人生毫無意義,但人生的體量和長度是由自己決定的。若能在下車之前,創(chuàng)造更多屬于生命的光華,觀賞更多斑斕多姿的風景,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