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扎根研究方法為基礎,呈現(xiàn)了跨文化能力的一個框架,也是一種跨文化能力的過程式模式。這個框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已經得到了認可,并且可以被用來指導教學大綱和教學評估,同時也給未來的研究和討論提出了問題。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 框架 過程式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47-01
一、引言
馬丁路德金曾說過:“我們必須學會要么像兄弟一樣一起生活,要么像傻瓜一樣一起滅亡。”21世界的人類面臨著諸多的全球性問題,馬丁路德金的話現(xiàn)在看起來也是非常到位的。為什么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需要學會共同生存?這個問題曾經是世界著名跨文化學者們當初想對跨文化的定義和基本組成部分達到一致的研究中提出的一個關鍵問題。在美國舉行的一個國際性跨學科研究中,著名跨文化學者最后達成一致的對跨文化一個廣泛定義是“在跨文化情景中有效和恰當?shù)男袨楹徒涣鳌?。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建立在扎根研究方法上的跨文化能力的比較基礎的框架。學者專家們對多元化的人類和平共處必需具備的基本因素達成了一致。研究者們隨之把這些具體的因素歸納為態(tài)度,知識,技能,內在和外在的結果,并且把他們放在實際的框架中。作為一個研究得出的跨文化能力的定義和框架,本文會討論框架里的每個具體內容。這個框架已經在其他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了回應,它將會被用來指導教學大綱和教學評估,也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相關的問題。
二、跨文化能力過程式模式框架
(1)態(tài)度
根據Deardorff的研究,他提出了三個主要的態(tài)度,分別是尊重、開放和好奇與發(fā)現(xiàn)。開放和好奇代表了愿意冒險的意愿和跨出人的舒適區(qū)。好奇是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把區(qū)別變成機會的基礎,而開放則給人們提供不同的視角看問題的可能性,而這在協(xié)調文化差異中是及其重要的。在傳達尊重給對方的時候,展現(xiàn)給對方對他們的重視是很重要的。對對方的尊重可以先從表現(xiàn)出對對方的興趣并且認真地聆聽對方開始,同時,我們會意識到尊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態(tài)度是跨文化能力發(fā)展中知識和技能發(fā)展的基礎。讓個人獲得這些必要的態(tài)度的方式就是挑戰(zhàn)假定正如LeBaron 和 Villay (2006) 所說“和真實的好奇的對話是了解文化沖突的前提”(p.94)。
(2)知識
在美國,有一種爭論是“全球性知識”是由什么組成。關于跨文化能力所需要的知識,跨文化學者對以下內容持有一致的觀點:文化的自我意識(文化影響人的身份感和世界觀的途徑, 文化具體的知識,包括理解他人世界觀的深層文化知識,社會語言意識。所有跨文化學者共同認同的一點是人們從他人角度去了解世界的重要性。
(3)技能
在研究中出現(xiàn)的技能是那些和知識加工相關的技能:觀察、聆聽、評估、分析、解讀、關聯(lián)。這個和哈佛大學的前校長關于“跨文化地思考”(BOK,2006)重要性的觀點一致。當今社會世界性的知識更新?lián)Q代加快,每個人都需要用這些主要的技能來處理信息,而不能僅僅依賴知識的本身。
(4)內在結果
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理想化地導致了內在的結果,包括靈活性、適應性、民族相關性(ethnorelative)和移情。根據Calloway-Thomas的的定義,移情是指在以恰當?shù)姆绞綕M足他人需求的基礎上去理解對方并給出回應,而不是以假定的對方希望被如何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對方。這種內在的結果發(fā)生在個人身上,并且是在掌握了跨文化能力所需要的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以后。在這點上,從理想化來說,個人就能夠開始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并且以對方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做出回應。個人可以以不同程度的成功得到這樣的結果。
(5)外在結果
態(tài)度、知識、技能和內在結果通過人的行動和交流得到呈現(xiàn)。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多有效和恰當呢?這樣行為和交流就變成了跨文化能力的可見的外在結果。因此跨文化能力是指在跨文化情景中的有效和恰當?shù)男袨楹徒浑H。這個因而也成為了研究中跨文化學者們達成了一致的定義。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這個定義是基于在跨文化能力中特殊的必要條件。同時,理解“有效”和“恰當”的行為和交流也是同樣重要的。有效性可以由對話者來決定,但是恰當性只能由他人來決定,因為恰當性一般直接和文化敏感性以及他人對文化規(guī)范的粘合度相關。
三、跨文化能力過程式模式評價
這個扎根研究基礎上的模式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說,這個模式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跨文化能力模式。同時,由于這個框架只是體現(xiàn)了基本的一些方面,因此考慮沒有出現(xiàn)在這個框架的內容是有必要的。例如,在跨文化能力發(fā)展中,語言的作用是什么?既然研究中的跨文化學者們都同意理解他人世界觀和觀點是重要的方面,那么有人會問:在這個跨文化能力概念里,其他的文化觀點是什么?特別是那些非西方的觀點是什么?例如,有些非西方文學指出了跨文化能力中關系發(fā)展和維持的重要性。這就導致了以下的問題:以后的框架和定義將如何融合跨文化能力關于關系的內容?以關系為重點的跨文化能力的內涵是什么?最后,必須承認的是,很難有一種模式或者框架能夠反映復雜的人類社會現(xiàn)實。如果我們把這個框架放在較大范圍的歷史、社會、文化和政治現(xiàn)實中來看將會是有意義的。
四、結語
為什么世界上的人類要和平共處?本文討論的這個跨文化能力框架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路。這個框架可以用在教育領域來指導課程大綱(比如說強調包含多元文化視角的重要性)用來評測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比如說用多種方法和多角度的方法,還可以用來理解有意義的體驗式學習經歷的發(fā)展。比如說出國留學或者工作學習等。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相互依存,跨文化能力不再是一個選擇,而是人們生存的必需。教育者們在有意識的發(fā)展下一代的跨文化能力中起到一個極其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Bok, D. (2006).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Calloway-Thomas, C. (2010). Empathy in the global world: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 Sage.
[3]Deardorff, D. K. (2006).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0 (3), 241–266.
[4]Deardorff, D.K. (Ed). (2009).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5]LeBaron, M. & Pillay, V. (2006). Conflict across cultures: A unique experience of bridging difference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6]Juarez, J.A., Marvel, K., Brezinski, K.L., Glazner, C., Towbin, M.M., & Lawton, S. (2006). Bridging the gap: A curriculum to teach residents cultural humility. Family Medicine, 38, 97-102.
[7]Tervalon, M. & Murray-García, J. (1998). Cultural humility versus cultural competence: a critical distinction in defining physician training outcomes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 May 9(2), 117-25.
作者簡介:
周玲,湖南外國語職業(yè)學院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和國際教育,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