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是孔子觀察人的道理。
講到觀察人的道理,我們都知道看相算命。講中國人看相的歷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國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現(xiàn)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莊、鐵關(guān)刀,乃至現(xiàn)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來的手相學、掌紋學,許多新的東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國相法的范圍。但中國人還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這就深奧難懂了?!吧裣唷保皇歉鶕?jù)“形態(tài)”看,而是看“神態(tài)”的;還有一種“心相”,是以中國文化的基本立場,絕對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學),所以有幾句名言:“有心無相,相由心變。有相無心,相隨心轉(zhuǎn)?!币粋€人思想轉(zhuǎn)變了,形態(tài)就轉(zhuǎn)變,譬如我們說一個人快發(fā)脾氣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為從他相上看出來了,他心里發(fā)脾氣,神經(jīng)就緊張,樣子就變了。所以,看相是科學。有人說,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兩個眉尖中間的距離——很寬就是度量大,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皺眉頭,慢慢地印堂的肌肉就緊縮了,這是當然的道理。還有人說露門牙的人往往短命,因為他露牙齒,睡覺的時候嘴巴閉不攏,呼吸時臟的東西進到體內(nèi),當然健康要出問題。
還有很多這一類的道理,都是這樣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問他什么原因,他說:“是書上說的?!睂嶋H上,這些東西是從經(jīng)驗中來的。曾國藩有一部講看相學問的書——《冰鑒》。它所包含的看相理論,不同于其他相書。他說:“功名看器宇。”這“器”怎么解釋呢?就是東西。“宇”是代表天體。什么叫“器宇”?就是天體構(gòu)造的形態(tài)。勉強可以如此解釋。中國的事物,就是這樣討厭,像中國人說:“這個人風度不壞?!贝颠^來的是“風”,衡量多寬多長就是“度”。至于一個人的“風度”是講不出來的,這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但是也很科學,譬如大庭廣眾之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這個人并不一定長得漂亮,表面上也無特別之處,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覺與其他人不同,這就叫“風度”。
“功名看器宇”,就是這個人有沒有功名,要看他的風度。“事業(yè)看精神”,這個當然,一個人精神不好,做一點事就累了,還會有什么事業(yè)前途呢?“窮通看指甲”,一個人有沒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與人的前途有什么關(guān)系呢?絕對有關(guān)系。根據(jù)生理學,指甲是以鈣質(zhì)為主要成分,鈣質(zhì)不夠,就是體力差,體力差就沒有精神競爭。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這種人體質(zhì)非常弱,多病?!皦圬部茨_踵”,命長不長,看他走路時的腳踵。我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走路時腳跟不點地,他果然短命。這種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聰明浮躁,交代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實。“如要看條理,只在言語中”,一個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說話是否有條理,這種看法是很科學的。中國這套學問也叫“形名之學”,在魏晉時就流行了。
第二部應該研究的書是什么呢?就是黃石公傳給張良的《素書》。這一部書很難說確是偽書,但它也的確是中國文化的結(jié)晶。對于為人處世及認識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學見解,也可以說是看相的書。他并不是說眉毛長得如何,鼻子長得怎樣,它沒有這一套,是真正相法。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這個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條理。孟子也喜歡看相,不過他沒有掛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歡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歡下看的人會動心思;喜歡斜視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問題。這是看相當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說是看相當中的“眼科”吧!
孔子觀察人談原則。“視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觀其所由”——知道他的來源、動機,以法理的觀點來說,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有了犯意才算犯罪,過去中國人不大打官司,喜歡打官司的叫作訟棍。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殺人,這是有罪的,要償命的。有訟棍要被告一千兩銀子,包可無罪。被告為了保命,就是上當受騙,也只好出這一千兩銀子了。而那個訟棍得了銀子,將送出去的公文抽回來,將“用刀殺人”的“用”字,輕輕加了一筆,變成“甩”字,于是“甩”刀殺人:沒有犯意,是無罪的。
還有清朝時候,祭孔大典,凡是參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東張西望或轉(zhuǎn)頭回身說話的,否則就犯了“大不敬”,重則殺頭,輕則坐牢,至少是免職永不錄用。有一次,一位督撫率領(lǐng)部屬祭孔,在部屬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祭典中回頭說話,于是皇帝命令督撫查明這件事。督撫一接到圣旨,惶恐得不得了,最后從部屬中,找來了平日最討厭的訟棍,被敲了八千兩銀子,一千兩銀子買一個字,訟棍還說白送了一個字,共有九個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顧?!边@樣答復上去,不但沒有事,那個原告,也不敢頂上去了。因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規(guī)規(guī)矩矩不轉(zhuǎn)頭,又怎么知道被告轉(zhuǎn)了頭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一件要殺大官們腦袋的大案,就這樣輕輕地平息下去了。
所以講到這里,要“視其所以”,看他的動機、目的。“觀其所由”,看他的來源,整個行動的經(jīng)過。“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現(xiàn)實。譬如有些人就很難安。有一位七十多歲的朋友,已滿頭白發(fā)了,讀書人,學問蠻好。剛剛退休,太太過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沒有興趣,書法好但沒興趣寫字,讀書人本可看書,但是拿到書,就想睡覺,躺下來又睡不著。講現(xiàn)在的事,當面講當面忘,對過去的事,連小時候的都記得起來。講他好話聽不見,罵他的話馬上聽到了。這是老年人的慘狀——因為他太無聊、寂寞,事事無興趣,只好交了個女朋友,我勸他不必結(jié)婚了。他這種現(xiàn)象,就是老年人的無所安,心不能安。這是心理上的問題,一個人做學問修養(yǎng),如果平常無所安頓之處,就大有問題。
孔子以這三點觀察人,所以他說“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個度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三個要點來觀察人,就沒什么可逃避的了??慈魏我粋€人做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后者屬行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yǎng),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樂,有的安于貧困,有的安于平淡。學問最難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業(yè)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yè)所困擾,這個話怎么說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發(fā)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以這三點觀人,放在《為政》篇中,就是知人勵品的重點所在。
(摘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