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穎
有句話說得好:“高明的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走路,笨拙的教師牽著學生走路,無能的教師代替學生走路。”構(gòu)建學習型的課堂,就是要讓老師當高明的教師,讓學生學會自己“走路”,自己學習。構(gòu)建學習型課堂,不光是看學生學到了什么,更要看學生怎么學,強調(diào)學的過程。如何構(gòu)建學習型課堂?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深究的課題。結(jié)合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認為問題導學有利于促進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的構(gòu)建。
一、讓“好問”不被扼殺,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心
上學之前的孩子天天纏著問為什么?可是進入學校之后,反而沒了為什么。是不是我們的學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問了呢?當然不是。究其原因,除了學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原因外,主要原因還在教師身上,在教師為自己、為書本樹立的“權(quán)威”上。教師的越俎代庖、事無巨細的提問早已抹殺了孩子“好問”的天性,同時,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有兩種基本模式:
很明顯第一種提問方式:古板,單調(diào),打壓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屬于“注入式”。第二種提問方式:多層次,多向?qū)W習,激發(fā)學生問的興趣,學的自主性。
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舍棄老師問學生“你得到了什么啟示?”的提問方式。而讓學生自問:“我想知道釣魚能得到什么啟示?”“怎么得到的這個啟示?”學生互問:“你是不是也得到這樣的啟示?”師問生:“你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嗎?”如此一來,只是換個方式,效果卻不同——提問的主體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心被喚醒了。這里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說只能學生提問,而是教師應該有一個課前的精心備課,掌控全局,有放有收,和學生互動起來。
二、把“互問”落到實處,點撥學生有效合作學習
當學生的心被喚醒了,往往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就問題進行個體與集體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這里的合作學習有一個前提,應以學生的自學、獨立思考為基礎,否則會流于形式。學生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的設計尤為關(guān)鍵。這里常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
1. 缺乏指導的合作解決問題。一次聽課時,發(fā)現(xiàn)老師在確定好問題后,立即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同學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小組組長在唱“獨角戲”;有的小組的學困生則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教師在講臺上站著,或者下去溜達幾圈,幾分鐘后,教師喊“?!保稽c名的同學回答問題。這樣的合作解決問題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2. 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而且沒有準確性,或者過于空泛、難度大,沒有針對性,合作不合作都沒有意義。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這樣的問題一旦多了,只會讓學生覺得無趣。
3. 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fā)問后,學生只是走個形式小組合作,教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回答,這樣只會打壓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興趣。這樣的合作解決問題也是無意義的。
一個好的問題的提出,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能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在教學《草船借箭》的時候,學生從周瑜的話中抓住諸葛亮的人物特點“神機妙算”以后,自覺拋出一個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你從哪里可以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然后小組分工合作學習。這樣一來,學生的合作解決問題是有指向性的,孩子們在激烈的爭辯與有效的交流中得到了答案。他們的學習就變得有效,而且學習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接著,再讓小組在班級上展示匯報,形成生生合作、組組合作、師生合作的課堂模式。這樣的學習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學生的思維一旦打開,在給教師驚喜的同時,課堂的紀律或者時間的把握就不是很好調(diào)控。但是相對于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的方法,更快樂地學習而言,這樣的損失又算什么呢?這樣的課堂才可以算是真正的“學習型課堂”。
三、將“追問”進行到底,叩開學生研究性思維的大門
我們的課堂教學,很多時候在課的末尾,教師會問:還有問題嗎?學生答:沒有問題了!這時候老師覺得圓滿了。我認為沒有問題的課堂才是可怕的。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寬廣的,但在一定范圍內(nèi),課程資源也是有限的相對的。老師啟發(fā)學生帶點問題、帶點思考離開課堂,到課外的大課堂中去探尋,這對學習更有利。
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珍珠鳥》時,就在課的末尾給孩子們留了一個個問題:“人與人的信賴達到了美好的境界嗎?人與自然的信賴呢?怎樣贏得信賴?怎樣創(chuàng)造信賴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引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盛新鳳老師執(zhí)教的《草蟲的村落》的課的末尾也同樣留給了孩子們思考的空間:“到底為什么作者筆下的草蟲的村落會這樣和諧美好?為什么作者能發(fā)現(xiàn)這神奇的村落?”課堂留給學生的就不只是句號,而是一個問號,一個省略號。這樣的教學不僅不會讓課堂的結(jié)束成為學習的終點,反而又是一個起點,把學習從課內(nèi)延伸到了課外的探究。
古人曰:“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彼未逃龑W家朱熹也指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痹谡n堂中有效地進行“問題導學”可以很好地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fā)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語文的價值和魅力,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