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張景云 王峰 李紅瑜 李翠艷 陳珺 楊潔
[摘要] 目的 針對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謝指標的改善作用。 方法 選自在該社區(qū)進行治療的2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給予社區(qū)慢性病管理模式,最后觀察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預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后血糖和HbAlc以及血脂(TG、TC、HDL-C、LDL-C)等變化情況,并分析轉歸。 結果 經過相應的干預措施后,有88例患者血糖逆轉至正常水平,逆轉率為44.0%,干預前空腹血糖值為(6.58±0.50)mmol/L干預后空腹血糖值為(5.46±0.50)mmol/L,干預前餐后2 h血糖值為(8.78±2.50)mmol/L,干預后餐后2 h血糖值為(7.36±1.89)mmol/L,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在干預前后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患者的TG(2.23±0.56)mmol/L、TC(5.86±1.10)mmol/L、HDL-C(0.96±0.27)mmol/L,與干預后TG(1.36±0.36)mmol/L、TC(4.55±1.12)mmol/L、HDL-C(1.12±0.28)mmol/L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采用社區(qū)慢性病管理模式可以使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謝指標得到有效的改善,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社區(qū)慢性病管理模式;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謝指標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2(b)-0111-02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之一[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體改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使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經過相關的各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達到了5.89%[2]。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之間的一種糖代謝異常狀態(tài),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受損,幾乎所有2型糖尿病均經過該階段而形成。有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我國糖尿病前期患者約為4.926億,由此看出,糖尿病已經成為了我國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該研究將200例社區(qū)糖尿病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慢性病管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這一期間在該社區(qū)進行治療的200例糖尿病早期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給予社區(qū)慢性病管理模式。在200例對照組患者中,120例為男性患者,80例為女性患者,年齡在53~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1±4.5)歲,患者的病程在2~15年,平均病程為(8.5±2.3)年。
1.2 方法
1.2.1 實驗室檢查 每月對患者的體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進行檢測,每隔3個月對患者進行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心電圖等檢查,每6個月對患者進行眼底檢查和頸動脈彩超檢查,每年度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并錄入健康檔案。
1.2.2 管理干預措施 對200例患者實施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為:①實施糖尿病規(guī)范化管理干預措施:建立詳細的健康檔案,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并進行分組,采用小組坐談以及心理輔導等措施。②培訓家庭保健員:選取已經取得衛(wèi)生局慢性病規(guī)范化管理培訓合格證的醫(yī)護人員作為家庭保健員的人選,并對其進行培訓,使醫(yī)護人員對糖尿病基礎知識能夠全面掌握,可以有效的引導糖尿病前期患者,對糖尿病前期患者提出的問題也能夠正確的解答,從而引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家庭成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4]。③組織社區(qū)健康志愿者:經過健康知識的培訓后,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入戶隨訪,為患者提供舒適、恰當以及便捷的健康服務。④實施制劑健康管理活動:針對部分體型肥胖的患者和無合理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并且缺乏一定的體育鍛煉的患者,要將能量檢測儀發(fā)放給每位患者,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和運動計劃。⑤宣傳教育:通過網絡或者宣傳手冊等材料,將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和危險因素告知患者,同時將如何正確的防治和預防糖尿病的知識告知患者。
1.4 統(tǒng)計方法
對數(shù)據的分析采用的是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均采用χ2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是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管理干預前后糖代謝對比
對20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在經過12個月相應的干預措施后,對其進行回訪,回訪率為100.0%。200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血糖逆轉至正常水平,逆轉率為44.0%,干預前空腹血糖值為(6.58±0.50)mmol/L干預后空腹血糖值為(5.46±0.50)mmol/L,干預前餐后2 h血糖值為(8.78±2.50)mmol/L,干預后餐后2 h血糖值為(7.36±1.89)mmol/L,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在干預前后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HbAlc)在干預前后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干預前后血脂代謝情況對比
干預后患者的TG和TC明顯下降,干預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干預后患者的HDL-C升高,與干預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患者的LDL-C下降,但是與干預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在近些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并且增長速度相對較快,所以對糖尿病的治療和防護具有重要的作用[5]。機體內分泌代謝發(fā)生障礙是糖尿病的主要發(fā)病原因,并且該病屬于慢性疾病,需要終生治療,從而對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有研究結果顯示,1/3的糖耐量減低者在5~10年可發(fā)展成糖尿病,因此在此階段進行相應的干預措施可以有效的預防糖尿病的發(fā)生。如今的社區(qū)健康干預是慢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區(qū)建設的成熟,進行糖尿病前期的社區(qū)干預模式及其重要。經過該研究結果顯示,社區(qū)慢病管理干預措施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變化有較為肯定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改善血脂等指標,而血脂的指標與血糖的變化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因此降低血脂等不良因素可以使血糖得到有效的改善。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早期患者實施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以做到早診斷、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糖代謝等指標,有效的預防糖尿病的發(fā)展和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呂明月,劉玉紅.知己健康管理對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預效果評估[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6):763-764.
[2] 楊建軍,顧巖.糖尿病的外科治療及社區(qū)管理[J].上海醫(yī)藥,2012,33(4):3-6.
[3] 楊穎,崔學利,曹碩,等.糖尿病社區(qū)綜合管理及家庭保健員參與的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22):2553-2557.
[4] 宋金德,黃福先,肖可,等.社康中心慢病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20(z1):312-312.
[5] 陳陽,程穎,馬軍,等.社區(qū)慢病管理的實證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28):141-143.
(收稿日期: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