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玉姿 林凌風
波同志(1915—1965)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首任院長。2015年正值安波同志誕辰100周年,重溫安波在建立中國音樂學院之初的基本辦學思想和實踐,對今天辦好和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1935年,20歲的安波同志就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從此,他將自己的命運和中國革命事業(yè)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我國革命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于安波同志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民族音樂理論以及其他文化藝術事業(yè)等方面所取得的光輝成就,過去已有不少他的老戰(zhàn)友和專家學者做了介紹和研究。這里,我們僅從當年在中國音樂學院與安波院長的接觸以及親聆教誨的往事中,作一些回顧。
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批準建立了中國音樂學院,并親自調安波同志擔任黨委書記兼院長。從安波同志調入學院直至他逝世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他為學院的初創(chuàng)和未來發(fā)展做了大量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工作,并親自主持和參加一系列辦學以及教學實踐工作。
一、把思想建設放在建院的首位
安波同志對學院的思想建設,首先是通過討論,提高和統(tǒng)一思想,領導黨委一班人和全院師生制定了《關于中國音樂學院的設想(草案)》(簡稱《設想》),這是一份辦學的綱領性文件。當時,對音樂提出了“革命化、群眾化、民族化”的要求,雖然音樂界在理解和執(zhí)行上存在有某些片面之處,但是今天看來,當時安波同志無論在學院的方針任務、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設置乃至對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的要求,基本是正確的、科學的、甚至是有遠見的。如在《設想》中,對學生的培養(yǎng),提倡德、智、體三育并重但以德為帥。既注重政治思想、勞動品德的教育,同時也抓緊業(yè)務訓練與體魄鍛煉。在古今關系方面提倡“要貫徹厚今薄古、古為今用的精神”;在中西關系方面提出“反對盲目崇拜西洋,也反對國粹主義”;在強調認真加強政治學習的同時,也要求加強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課堂講授與藝術實踐并重”,如此等等,都是從事物的辯證關系來對待辦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梢哉f,《設想》體現(xiàn)了安波同志的文藝觀以及建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基本思路乃至具體的辦學方法。
我們還可以從安波幾次在全院師生大會上所作的報告,進一步了解他的文藝觀及辦學思想。如1964年4月7日,向全院師生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輔導報告中,談到對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解和態(tài)度時說到繼承性問題,他說:“無產(chǎn)階級創(chuàng)造文化,不能從天上掉下,要繼承優(yōu)秀文化成果,批判地繼承。”他還談到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題材、風格,“不能理解過分狹窄”,并明確指出“對傳統(tǒng)的、外國的音樂,不應盲目排斥”。1964年10月29日,安波在全院大會上肯定了建院的《設想》,認為“這是打下了一塊基石”,同時指出,“至于有計劃的、全面的、系統(tǒng)的教學改革,還沒有開始,這是一個基本的工作。”他認為“黨委和院委對教學工作沒有很好地抓起來”。在提到當前學院建設的任務時,他一再強調“要搞革命的、科學的、有成效的改革”,“不能胡來亂來”,指出“經(jīng)過科學的客觀分析的東西才是最有成效的,有成效就是革命的科學的表現(xiàn)”。
對于教學管理,安波同志提出“第一首先是要保證基本教學秩序”。在教材建設方面,他在強調“三化”的同時,又一再指出“在學習上要有借鑒,否則就搞得路子太窄了”。他指出“無產(chǎn)階級的人民教師又要繼承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加以改造,又要創(chuàng)造出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安波同志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能夠從中西、繼承與創(chuàng)造、革命化與民族化等辯證關系來認識的指導學院的工作,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在建院之初,為了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安波同志迅速從全國各地調入了一批在民族音樂理論、創(chuàng)作、聲樂、器樂各方面有很深造詣的專家,或采取借調兼職等方式,大大充實了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力量。各個專業(yè)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特點,組織師生深入生活,學習、研究民族民間音樂。1964年以后正是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但是安波同志對教學的重視使得他始終從教材建設、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強調技術的訓練。他曾語重心長地說:“我總覺得還應該能夠穩(wěn)定穩(wěn)定,把教材編出來,把體制規(guī)劃搞出來?!彼€說:“音樂是最需要技術鍛煉的藝術,技術之有無與技術的高下在音樂藝術中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彼乃枷雽τ诮ㄔ?、建系的規(guī)劃設想,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材建設,穩(wěn)定教學秩序,抓住教學這一基本環(huán)節(jié),在全院掀起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潮,起著關鍵作用。
可以說,《設想》作為當時學院建設的戰(zhàn)略性藍圖、體現(xiàn)了學院初創(chuàng)期的辦學思想和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对O想》雖然是黨委和群眾經(jīng)多次討論形成的思想成果,但是作為黨委書記的安波,是這一辦學綱領制定的主要決策者,是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他本人就是以此作為行動的綱領和領導學院工作的依據(jù)。
二、重視音樂理論系的建設
安波同志非常重視音樂理論系的建設,他在千頭萬緒的建院工作中,多次親自參加我們理論系建系方案的討論。他在黨委會以及音樂理論系的師生會等不同會議、不同場合一直強調:“理論工作是靈魂、音樂理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p>
針對長期以來音樂教育界對音樂理論教學的不夠重視及認識上的片面性,安波同志在1964年3月5日的一次音樂理論系教師會上明確指出:“過去音樂院校的理論作曲系實際上是取消了理論?!辈⑻岢雠囵B(yǎng)音樂理論系學生的四點要求:1.具備馬列主義基礎知識;2.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特別是文史方面);3.音樂知識面要廣;4.具備文字寫作能力。安波同志反復強調;“理論系的學生應該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有真本事,能對各種音樂現(xiàn)象進行評論、總結,對音樂遺產(chǎn)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出成果。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寬又要精,絕不能多而雜,培養(yǎng)的學生不能只有知識,沒有能力。”他認為音樂理論系的建系雖然困難多,但責任大,要求在建院工作中走在前列。從當時任命副院長、黨委副書記關鶴童為音樂理論系的主任,充分體現(xiàn)了安波同志及院黨委對音樂理論系的高度重視。當時,副院長馬可也熱心參加建系方案的討論,安波、馬可還親自擔任音樂理論系的課程教學。關鶴童件件工作抓得很具體,三位領導密切配合。
在課程設置上,值得一提的是,安波極力主張開設的《音樂現(xiàn)狀課》實際上是從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角度開設的一門音樂評論課,當時就定為音樂理論系各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這門課由安波同志倡議開設,后由馬可同志擔任主講教師,每一年級都有教師負責輔導,組織討論。這門課是作為音樂理論系學生掌握基本功的重要課程而設立的,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藝術觀、認識現(xiàn)狀、獨立思考、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基礎課程。他在教學方法上采取按問題講要點,授課前指定有關文章讓學生閱讀、進行調查訪問,提倡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問題展開討論、然后寫出文章。記得當時全國開展向王杰和焦裕祿同志學習,作曲系師生創(chuàng)作了一批反映王杰和焦裕祿革命精神的作品。在《音樂現(xiàn)狀課》上,馬可要求理論系學生了解作曲系學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體會,并對作品進行評論。當時喬建中、趙后起、李近朱等同志的文章曾在《人民音樂》上發(fā)表,形成了生動活潑、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風氣。高年級的學生曾由安波同志帶隊深入生活,到河北定縣進行調查研究,完成調查報告。這些課程學習對提高學生思想、業(yè)務的全面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無疑是有益的。這些都是針對過去那種“老師講、學生聽”滿堂灌教學方法進行根本性改革的嘗試。
安波同志熱愛民族民間音樂,對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事業(yè)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從延安時期開始直到去世前,幾十年間長期擔任音樂及文化藝術方面的領導工作,但是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以前,他就深入生活,做了大量的民歌搜集工作,對民歌和各種傳統(tǒng)音樂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這樣的工作堅持了一生。安波深刻理解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chǎn)的學習、研究,對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的重要性。他一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理論文章及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專著,都是他與時代、與人民緊密聯(lián)系,深入生活、刻苦學習的結果。他對音樂理論系建系的重視以及辦學指導思想和很多具體的意見都是他幾十年音樂實踐活動和經(jīng)驗的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他建設我國民族音樂理論隊伍的理想。
三、開創(chuàng)并建立世界民族音樂研究專業(yè)
安波同志在音樂教育領域,可以說為建立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理論系的“亞、非、拉美民族音樂研究專業(yè)”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1964年建院初期,在討論制定建院的設想和規(guī)劃時,安波同志就提出“我們的音樂教育要面向世界”。針對我國音樂教育的歷史現(xiàn)狀,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對第三世界的認識和態(tài)度,他認為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文化價值,我們的音樂教育必須迅速改變對亞、非、拉美地區(qū)的音樂不關心、不了解甚至輕視的狀態(tài),加強對除歐洲以外的世界各民族音樂的學習和交流。他認為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和完善音樂教育體系所必需的。在1964年制定的《設想》中,就明確提出了“音樂理論系增加亞、非、拉美民族音樂研究專業(yè)”這樣一個鼓舞人心、也是大膽的決定。
基于當時專業(yè)開設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安波同志指出“目前亞非拉美民族音樂專業(yè)必須積極籌建,爭取早開設”。他十分關心專業(yè)籌建工作的落實,在“自力更生,力爭外援”的原則下,院、系領導根據(jù)工作的要求和自愿原則,由俞玉姿負責籌建工作,趙宋光、李西安老師參加籌建和教學工作,次年9月由張前老師接替,高年級同學嚴安思也根據(jù)自愿原則在籌建過程中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為建立和培養(yǎng)專業(yè)教師隊伍做準備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及學院中能為專業(yè)建設發(fā)揮作用的力量,如請院外的專家講課,記得曾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歷史學家、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陳瀚笙講《亞、非、拉美政治歷史文化概況》,請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擔任文化交流工作的領導王元方講《我國與亞非拉美音樂文化交流概況》,請上海音樂學院印度音樂研究老專家沈知白教授講授《印度音樂》,請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趙佳梓講《日本音樂》。趙佳梓為了進修,曾留在中國音樂學院參加教研室的工作和在北京收集資料一年多,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轉錄了幾十盤亞非拉音樂的音響資料。在學院內(nèi),更是打破了單位部門的界線,如當時的作曲系教師李西安一開始就參加籌備和教學工作,聲樂系的李惠年老師為學生教授法語,圖書館資料室的金繼文、晏新民老師全力以赴翻譯了大量亞非拉音樂資料。教研室的教師還與外交部的有關司局、對外文委等單位建立聯(lián)系,得到了大力支持。亞非拉美民族音樂研究專業(yè)的籌建,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在“自力更生、爭取外援”的指導思想下,初步組織了隊伍,收集、翻譯和整理了大批的文字材料和音響資料,這些工作的順利進行,沒有安波同志的大力支持是很難實現(xiàn)的。
安波同志在學院千頭萬緒的繁忙工作中,還開設了《越南民歌》課。這和他在1956年被派往越南擔任文化藝術工作專家期間曾對越南民歌進行過搜集有關。1963年他與林蔭合作出版了《越南民歌選》,1964年就開始授課。他從介紹具體的越南民歌,到總結分析越南民族的基本特點、規(guī)律和文化歷史背景。他傳授給學生的不只是具體的音樂知識,而是通過教授知識,潛移默化帶動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學習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的方法。安波同志正是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為這一學科的建立作出自己的貢獻??上б颉拔母铩遍_始,籌建工作就此中斷,許多老同志辛勤積累的大批資料也丟失了,令人痛心。
安波同志生活的年代,“比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等學科還沒有介紹進來,但是他從事亞非拉美民族音樂的研究和教學,無論從工作的時間、研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都與國外的巴托克(1881—1945)、薩克斯(1881—1959)等這一學科的奠基者有些相似之處。從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學科的研究隊伍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fā)展,也在更多的音樂院校得到了重視和發(fā)展。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回顧中國音樂學院建院初期的工作及籌建亞非拉美民族音樂專業(yè)的過程,就更加尊敬和緬懷為此奮斗終身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安波同志。
安波同志認真辦學,從不沽名釣譽。他那堅定的理想信念、獨到的見解、卓越的領導才干以及為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無私獻身精神和勤奮的工作作風,更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今天,重溫安波同志在創(chuàng)辦中國音樂學院之初的辦學思想和教育實踐,對于辦好和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事業(yè)仍然是有意義的。
俞玉姿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林凌風 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