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志
在湘中地區(qū)的山村中,一戶人家四季之內(nèi)可能不作田,也可能不圈養(yǎng)牲畜,但絕不會不采茶。這種幾乎天天都浸在人們杯碗中的葉子叫黃茶,是一種區(qū)別于綠茶、紅茶、黑茶等種類的茶葉,也是我國特有的物產(chǎn)。
每年清明前后,是農(nóng)家極其繁忙的日子,除了播種作物,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采茶作茶。用來制黃茶的茶葉必須是新鮮嫩芽,一般生長到一寸的芽就可摘下,過長則成了老麻葉,于是時間在這里又成了關(guān)鍵因素,尤其是頭一輪采制出的茶葉,能賣到比較高的價錢。所以除非是下著大雨,不然人們是不會放棄采摘的最佳時機。
通常在幾場春雨過后,漫山遍野的茶樹生命力更加旺盛,嫩得發(fā)亮的尖芽不知不覺就冒了出來。各家的男女老少們一起出動,拿著桶子和板凳,下雨還要帶上斗笠。這個時節(jié)的山野里,多了幾分女人們談?wù)摷页5臒狒[。他們速度飛快地在一棵棵茶樹上作弄。我敢說他們的指甲絕對是為茶芽預留的,要用指甲的堅硬來掐出一簍簍嫩芽的綠色。茶芽從上往下數(shù)四五片嫩葉之后,會看到一片白色的小葉,這是掐斷茶芽的位置。所以說如何采茶都是有規(guī)則可循,這是大自然的奧秘。即使你是生手,也大可不必擔心不會采茶,似乎它生來就是供人采摘的。當有一天能夠親眼看到采茶人的手速時,你一定會驚訝,幾乎每個女人都能熟練的掌握采茶技巧。不過速度再快,要采滿一簍嫩葉也需要極久的時間。四斤鮮葉才能制出一斤干茶,因此他們一旦開始,大多是整個上午或下午都要聚精會神地待在茶樹面前忙活。采茶人隨身帶小板凳坐在茶樹旁,一棵棵挪過去。大概不到半個月,茶樹便過了長芽的時期,人們會將一米來高的茶樹從近地處砍掉,茶樹干枯后是非常好燒的柴禾。不用懷疑它的生長,待到來年時肯定又是一叢綠。
嫩芽采回后要趁鮮制作,一般白天采足鮮葉,晚上便全家上陣制作。其制作工藝類似于綠茶,但由于是半發(fā)酵茶,具體在方法上還是有所差異。首先將鮮葉放入大鍋中翻炒殺青,一人燒火一人拿木叉翻炒,為了避免茶葉燒黑,翻動是絕不能停的。待鍋中冒出熱氣,制茶人就要小心出鍋時間了,全憑經(jīng)驗斷定。炒過的茶葉快速裝入簸箕,用略濕的毛巾蓋住茶葉數(shù)十分鐘,利用余溫促使其葉綠素等物質(zhì)氧化。這道工序之后,茶葉顏色開始變暗。在廳堂中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個大簸箕,悶過的茶葉倒至其中散熱干燥,過后要不斷揉捻。這是一個需要經(jīng)驗和體力的活,將茶堆至身前,然后雙手覆上左右揉捻,如此反復數(shù)千次至茶葉呈條狀。中國的手工者有智慧,木匠能做出一種揉茶機,搖動機器手柄總比用手直接揉省事,但這樣制出來的茶葉味道上有很大不足。在歷經(jīng)了多個小時的處理后,茶葉便要進入最后的烘干工序了,都用竹制的罩籠進行。罩籠里面用爐子生了炭火,其熱量傳送到竹罩上的茶葉,幾個小時候便可烘干。
對于綠茶來說,由綠色變成黃色絕對是品質(zhì)上的差劣,然而黃茶的一生要經(jīng)歷三種不同的顏色。長在茶樹上的新鮮嫩葉是碧綠色,收藏在柜中的成品茶坯是黑色的,而舒展在水中后則是黃色,可謂本是枝頭幾片春意綠,終來惹得一水杯中黃。伴隨著黃茶的還有待人之道,不說遠客,就是近鄰來訪,主家也會馬上泡上幾杯黃茶雙手端來,這是一種禮遇。
本地黃茶沒有形成產(chǎn)業(yè),但農(nóng)家自制的茶是一種較好的贈品。有些人家指望著制茶售賣補貼家用,于是全家上地采摘,連夜制好后第二天清晨拿到集市上賣。根本就不用吆喝,就穩(wěn)當當站在那里,自會有買茶人走上前來探茶品質(zhì)?,F(xiàn)如今的黃茶差不多可以賣到一百元,頭茶的價格更在幾百塊,一些人家每年賣茶的錢就有數(shù)千,這對于農(nóng)家來說是一筆可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