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艷
(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16)
?
心理護理用于中風后抑郁癥康復的臨床效果
程 艷
(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武漢 430016)
目的:觀察心理護理對中風后抑郁癥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臨床隨機將82例中風后抑郁癥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0例,對照組42例,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其中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及心理護理,對照組僅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時間為8周,2組治療前后分別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s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定。結果:8周后兩組進行HAMD評定,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對中風后抑郁癥患者的康復有積極影響。
中風后抑郁癥;HAMD評分;心理護理;康復
近年來腦卒中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由其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并發(fā)癥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中風后抑郁癥(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就是中風重要的并發(fā)癥之一,相關研究表明國外有約25 %~60 %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而國內則為40 %~50 %[1-2]。目前,大多數患者及家屬把主要目光集中在藥物治療中風后抑郁癥,忽視了心理方面的干預,筆者在臨床常規(guī)治療中風后抑郁癥同時,采用心理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干預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間入我科治療PSD患者87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過程中有5例脫落(觀察組4例,對照組1例),不作統(tǒng)計。實際納入統(tǒng)計范圍觀察組40例,對照組42例。觀察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為53.2歲,平均病程2.1年;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36~82歲,平均年齡為54.3歲,平均病程1.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且經CT或MRI證實;并符合第3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且未接受其他抗抑郁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日常治療的基礎上(臨床常規(guī)抗抑郁、改善中風病等治療),僅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患者日常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日常生活自理程度,睡眠情況,飲食及二便情況,對醫(yī)護人員的態(tài)度變化,有無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心腦血管系統(tǒng)癥狀,有無藥物不良反應,日常口腔、會陰、皮膚護理,預防壓瘡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講解疾病變化、康復鍛煉、規(guī)范用藥、保健養(yǎng)生等知識。
觀察組在日常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常規(guī)護理及心理護理,其中心理護理包括:(1)有效醫(yī)患溝通: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及生活環(huán)境,耐心聽取患者各種困擾,積極換位思考,取得患者信任,讓患者充分認識疾病康復的緩慢性,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給患者以精神安慰,減輕患者身心痛苦。同時,讓患者家屬正確認識疾病,明確康復過程及康復結果,避免患者家屬情緒變化影響患者治療;(2)適當鍛煉:輔助患者進行肢體及言語等方面康復訓練,充分發(fā)揮患者主觀能動性,盡可能恢復其生活自理能力,促進患者功能康復,減少心理及情感障礙;(3)充足科教宣傳:定期舉辦講座,以通俗易懂語言講解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變化,聚集病友相互溝通交流康復心得,對患者的每一點進步給予鼓勵及肯定;(4)營造舒適環(huán)境:保持患者居住環(huán)境衛(wèi)生、安靜,可適當小聲音播放舒緩音樂,控制探視頻率,避免頻繁探視者與少人探視者一室,可在居住區(qū)域放置一定量花草魚類;(5)穴位按摩: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穴位按摩,取穴肝俞、膽俞、氣海、三陰交、太沖等穴,1次/d、30 min/次,;(6)取得家屬支持:良好的治療效果離不開患者家屬的積極配合。因為本病的特殊性,患者病后殘疾率較高,生活自理欠佳,此時更需要家屬寬慰,使其感受親情的溫暖,得到心靈的慰藉及情感的支持;(7)病情回訪:采用門診或電話隨訪等方式,及時了解掌握患者目前情況,對相應問題給予解答,給患者心理安慰,使之產生存在感,感覺有人一直關心他,滿足其生理、心理及社會需要。
1.4 療效觀察 療效評估方法:抑郁癥的療效判定標準: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s Depression Scale,HAMD)減分率進行療效觀察。采用HAMD 24項版本進行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第8周進行2次評定。HAMD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療效標準:痊愈:HAMD減分率≥75 %;顯效:HAMD減分率≥50 %;有效:HAMD減分率≥25 %;無效:HAMD減分率<25 %[3]。
2.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D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顯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
中風后抑郁癥是中風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屬于繼發(fā)性抑郁癥,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fā)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對該時期患者如不采取積極心理疏導,任其發(fā)展,可導致康復工作失敗,因此,早期康復及心理健康教育尤應重視。
祖國醫(yī)學認為,中風后抑郁癥屬于郁證范疇?!兜は姆āち簟诽岢觯簹?、血、火、濕、食、痰六郁之說,治則涉及疏肝理氣、平肝熄風、健脾和胃、化痰滌飲等,同時也強調應重視情緒的調節(jié)與疏導,認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這無疑突出了護理在治療郁證過程中的重要性。
韓翠等[4]認為對中風病患者進行早期、及時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干預,可穩(wěn)定情緒,防止患者產生消極情緒,增加康復信心,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及家屬正確面對疾病,消除抑郁情緒來源,保持心理穩(wěn)定,減輕抑郁情緒給患者本人及家屬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盡可能的調動患者康復鍛煉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患者康復效果,改善患肢生活質量。
本文在臨床治療中風后抑郁癥患者過程中,加用心理護理,經過8周臨床觀察,證明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能提高患者積極情緒,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效促進中風后抑郁癥的康復,為中風后的康復護理融入了新的內容,臨床值得借鑒推廣。
[1] 賈金蘭,顧桂英,曾德志,等.認知心理護理對卒中后抑郁癥患者康復的作用[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9):3272-3273.
[2] Burgar CG,Lum PS,Scremin AM,et al.Robot-assisted upper-limb therapy in acute rehabilitation setting following stroke: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multisite clinical trial[J].J Rehabil Res Dev,2011,48(4):445-458.
[3] 覃艷玲,曾海涓,呂慶芳.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和護理干預進展[J].醫(yī)學信息,2013,26(4):560-561.
[4] 韓翠,羅永梅,李保華.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回歸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5):514-517.
201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