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紅
(四川省瀘州市石洞衛(wèi)生院,四川 瀘州 646001)
·護理教育·
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與發(fā)生皮下出血的關系
李 紅
(四川省瀘州市石洞衛(wèi)生院,四川 瀘州 646001)
靜脈輸液拔針后發(fā)生皮下出血,是臨床常見卻又被忽視的問題,筆者通過對300例內(nèi)外科住院輸液患者的觀察:在排除了因按壓時間不足及患者凝血機能障礙的情況下,證實按壓方法欠妥是發(fā)生皮下出血的重要原因,在臨床實踐中,作者找到了一種恰當?shù)陌磯悍椒āv行按壓法。
靜脈輸液;按壓方法;皮下出血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內(nèi)外科住院患者3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4例,女126例;年齡4~82歲,平均年齡37.4歲。將其隨機分為甲、乙、丙3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用7號頭皮針行靜脈穿刺,輸液過程順利(指一次穿刺成功,輸液過程中無滲漏現(xiàn)象發(fā)生),病種中排除凝血機能障礙者。
1.2 方法
輸液完畢,夾緊調(diào)速器,去除膠布,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按壓。甲組-按壓穿刺點法:以消毒綿球按壓穿刺點,迅速拔針[1]。乙組-按壓穿刺點上方法:用消毒干綿簽按壓穿刺點上方,迅速拔出針頭[2]。丙組-縱行按壓法:用消毒干綿簽縱行按壓穿刺點及穿刺點上方約2 cm(沿血管近心方向),迅速拔出針頭。
以上三組拔針后均繼續(xù)按壓2 min,以排除按壓時間不足對觀察結(jié)果的影響。由護士親自操作,按壓時用力適中,不揉動,不放松,于拔針后1 h觀察局部有無皮下出血,判斷標準為局部出血處直徑>0.5 cm為陽性。
表1 不同按壓方法與皮下出血發(fā)生率比較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拔針后發(fā)生皮下出血,不但引起病痛不適及患者心理上的恐懼,對長期輸液及靜脈穿刺本生就比較困難的患者,更降低了再次穿刺的成功率。這些都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時妨礙了治療、護理工作的正常進行。在目前護理人員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更增添了工作的忙亂。
從附表中可以看出,丙組按壓方法較為理想,其皮下出血發(fā)生率為0,而甲乙兩組均有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情況發(fā)生。
靜脈輸液拔針后發(fā)生皮下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針尖刺入靜脈血管的針孔未被壓閉,導致血液外滲引起。臨床上,由于靜脈穿刺的進針方式不同,造成針尖刺入血管的部位不一。如果針尖刺入皮膚后直接刺入血管,則刺入血管處即為穿刺點,此種進針方式,若用按壓穿刺點法可達到止血目的,用按壓穿刺點上方則不能;如果針尖刺入皮膚后需潛行一段距離再進入血管,則入血管處即在穿刺點的上方,此種進針方式用按壓穿刺點上方可達到止血目的,用按壓穿刺點法則不能。即便是輸液完畢拔針時,往往難以判斷是由何種方式進針,血管被刺破的部位無法確定,當然無法選擇是用甲組或是乙組按壓法進行按壓為妥。故甲、乙組按壓法都有其局限性,易于發(fā)生皮下出血。而用丙組縱行按壓法則可兩者兼顧,既按壓了直接進針時針尖穿刺入血管處(即穿刺點),又按壓了潛行一段距離進針時針尖入血管處(即穿刺點上方)。
各實驗組中,采用了7號頭皮針,其針梗長度為2.5 cm,因穿刺時針尖斜面必須全部進入血管,故需扣除針尖斜面的長度;另外,由于穿刺時進針角度為20°,穿刺針從表皮至皮下組織需消耗一斷距離,故這段距離也應扣除,則針梗長度為2 cm,此即針尖入皮膚后最大潛行距離,所以我們認為按壓穿刺點及穿刺點上方2 cm左右這段距離較為合適。不論何種進針方式,不論穿刺針在皮下潛行多長距離。縱行按壓法均可達到壓迫止血目的,以防止皮下出血的發(fā)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護理工作較繁忙,拔針后按壓往往交給患者自己完成,由于患者不懂得正確的方法,而護士又沒有仔細交待便離開,容易發(fā)生皮下出血。所以,拔針后的按壓工作最好由護士自己完成,否則也應向患者講明正確的按壓方法。
綜上所述,為了盡量避免靜脈輸液拔針后因按壓方法不當造成的皮下出血,縱行按壓法是較理想的。
[1] 呂式緩主編,護理學基礎,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157.
[2] 佘愛珍主編,基礎護理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20.
本文編輯:孫春宇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needle pull pressure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cutaneous bleeding occurred
LI Hong
(While luzhou,sichuan province caves in institutes of health,Sichuan Luzhou 646001,China)
R471
A
ISSN.2096-2479.2016.05.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