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出版物,一向喜歡,那些為大展特展而出的專輯和圖錄尤其好,常能從中知道一些平日不太會注意,或別處無法知道的事。
武俠和歷史小說里常聽說奏折,密折,朱批,圣旨,國書,所以每逢在圖冊里遇到,總是看得興致盎然。
看大臣對皇上講話的語氣,雖然官樣文章,也能窺見人物的性情。至于皇帝的朱批,不僅看文辭,也看筆跡,每一個細節(jié)都值得品味。
有一封湖廣總督楊宗仁雍正元年三月初九日的請安折,沒有事情要匯報,就是單純的請安。雍正皇帝批了“朕安”,卻把原折中的“奴才”二字涂掉,改為“臣”,并且批示:“向后稱臣得體”。清朝滿漢有別,滿族人對皇上稱奴才,漢人沒資格。漢軍旗的人,本來覺得可以同滿人一體對待的,看曹寅的幾份折子,都是稱臣,年羹堯的亦然。不知規(guī)矩究竟如何。
由此想到,慈禧當年放話,說什么“寧贈友邦,勿與家奴”,要么是我們理解有誤,要么就是她老人家也不太清楚奴才的確切意思。
曹寅家雖是漢人,和康熙的關系實非一般,記得史景遷的《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室寵臣的生涯揭秘》中,講了一些奏折的故事,印象比較深的是,康熙總愛讓曹寅當包打聽,講一些當?shù)毓倭诺募彝ニ绞?,平日的言談,以及民間傳聞。在這封奏折里,曹寅報告了蘇杭織造捐資平抑米價和洪武陵墓塌陷兩件事,康熙的朱批說:“知道了,此事奏明的是,爾再打聽還有什么閑話,寫折來奏?!?/p>
唉,皇帝也喜歡閑話,這下子,我們也心安理得了。
還有一件奏折,是曹寅恭賀朝廷蕩平葛爾丹叛亂的??滴鯇τH自領兵這件事非常得意,忍不住寫了一大段:
“朕親統(tǒng)六軍,過少(沙)漠瀚海,北征葛爾旦。皆賴上天之眷佑,旬有三日內(nèi),將厄魯特殺盡滅絕,北方如無烽火,天下再不言兵矣?!?/p>
很多人以為一旦做了皇帝,萬事都該滿足,其實不然。
唐朝有位皇帝,唐宣宗,癡迷文學,喜歡白居易。他大概覺得,當皇帝,那是憑出身,算不得本事。進士憑真功夫,那才是人中龍鳳。宣宗沒法子去應試考進士,只好在內(nèi)廷自己玩,題名為“鄉(xiāng)貢進士李道龍”。他的真名叫李忱。
康熙英明,性情算是平和。雍正也英明,為人極嚴厲。讀他的朱批,渾身緊張。想李衛(wèi)田文鏡那些人,善始善終,真不容易。
臺北故宮所藏的清廷硃批奏折15.8萬多件,我雖對清史一竅不通,還是無限神往,無他,好玩!
(選自《往書記》/張宗子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5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