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學敏
小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宋詞之美
文/楊學敏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彼卧~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門類,是一種合樂的歌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樂府、樂章、詩余和琴趣等。在古典文學的閬苑里,宋詞無疑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代表了一代文學之盛。 詞本身就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shù)美的集萃,同時又是意境美、情感美和語言美的統(tǒng)一。為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要從意境美、情感美和語言美等幾個方面循序漸進來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品讀以強化對宋詞的鑒賞。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這是我國文學批評中的一個特有概念。而宋詞作為詩歌體裁的一種,它以語言文字的物化形式荷載著詩人的思想與心靈世界。一般認為,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心靈的感觸和外界的接受必須統(tǒng)一起來,而經(jīng)過心靈化之后呈現(xiàn)于讀者頭腦中的物我合一的體驗狀態(tài)也就被稱之為意境了。我國古典詩詞尤其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王國維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比欢斍霸娫~教學往往流于片面和形式,往往只注重對字詞的簡單翻譯和詩句的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視了詩詞中所創(chuàng)造境界的品味。如何在宋詞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意境美呢?教學實踐證明,在使學生了解詩詞寫作的背景之后,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把握詞的意象。因為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意境創(chuàng)造的前提是意象的設(shè)置,意境是情與景、虛與實的不同層面的有機結(jié)合,只有了解了詞的意象的層面,然后以此為指導,才能好好地品味詞作的意境美?!抖L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主要寫蘇軾超逸曠達的心境,寄寓著作者獨特的人生感受。通過遞進層析的教學法,讓學生們逐句分段的加以品味與理解,例如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自然界的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點明外物不足縈懷。“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拄著竹杖,穿著芒鞋,頂風冒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豪邁之情?!耙凰驘熡耆纹缴?,則更進一個層面,由自然界風雨推及整個社會人生,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不畏荊棘坎坷的超然情懷。結(jié)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边@富含哲理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那一剎那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發(fā):自然界的風雪雨晴不可畏,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必過于在意呢?
我們知道,詞源于唐,成型于晚唐五代,大盛于宋。最初主要抒寫男女相思愛戀,詞調(diào)主要是委婉的,至宋柳永、蘇軾等人后詞境逐步開拓,領(lǐng)域不斷擴大,情感更加豐富。宋詞寄寓著先人的相思愛戀、希冀情懷、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雨霖鈴》是抒寫柳永在汴京與戀人分別時候的離愁別恨。寫當時場景,如“寒蟬凄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刻畫人物神態(tài),如“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寥寥幾筆,舉重若輕,去繁從簡,傳神地勾勒出情人分手時一剎那內(nèi)心的萬千愁緒。“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多情”點出離別的冷落?!敖裣菩押翁??楊柳岸,曉風殘月”,捕捉“月西沉、天將曉”的景色,借物抒情;“楊柳岸”使人想到折柳送別的習俗,其楊柳依依,別情綿綿。這是以畫論詞,從中可看出其“詞中有畫”,大膽潑墨,反復渲染,前后照應,委婉自如。
詞與音樂密切聯(lián)系著的,最早是帶樂演唱的,猶如今天的流行歌曲。在文學史上,詞以其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成為一種富有歌唱性和音樂美的文學體裁。僅以李清照《聲聲慢》詞為例,詞調(diào)取名《聲聲慢》,聲調(diào)上也是特別講究的,用了不少雙聲疊韻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等,都是雙聲;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等,都是疊韻;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七組共十四個疊字。李清照作詞主張分辨五音,而這首詞多用齒聲字(齒音)及舌聲字(舌音):用淡、敵他、堆等舌聲共十六字,用乍、時等齒聲共四十一字。全調(diào)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數(shù)以上;尤其是最后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聲、齒聲互相交錯,這應該是有意地用嚙齒叮嚀的口吻情感,表達詞人憂郁愁苦的心情。聽來具有聲調(diào)美,充分表現(xiàn)了樂章的特色,也將詞作為音樂文學的特質(zhì),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孟子首先提出“知人論世”之說。我們在研讀作品的過程中,要想深入了解作品的內(nèi)涵,必須對其人其事、文化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一要分析文化典故。一些詞由于大量用典,只有首先了解典故淵源,方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由于諸多典故的運用,豐富了詞作的形象,深化了詞作的關(guān)鍵詞人于頭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被任命為鎮(zhèn)江知府,出鎮(zhèn)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上看,宋廷對他似乎是重視的,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這個主戰(zhàn)派元老作為招牌而已。辛棄疾即任后,一方面滿懷期望積極部署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醒地認識到當時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北伐實際上很難有所進展,自己抱負也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這種老成謀國的矛盾交織的復雜情懷與心理狀態(tài),在這首作品里充分地表達了出來。
綜上所述,中國的宋詞之美,需要我們每個人慢慢品味,在它的意境,情感,語言等方面來鑒賞,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語言的魅力。
(作者單位:貴州省六枝特區(qū)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