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
【摘要】目的 觀察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之痰濁內阻型眩暈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痰濁內阻型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52例與對照組50例。對照組常規(guī)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尼莫地平注射液+鹽酸培他啶純西藥治療,治療組增加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觀察治療前后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眩暈和痰濁內阻型癥狀。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胸悶嘔惡、脘痞脹滿、形體肥胖積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治療VBI痰濁內阻型眩暈,療效可靠。
【關鍵詞】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9..02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高發(fā)病頸椎疾病,中醫(yī)認為其屬于老年眩暈病癥范疇,痰濁內阻為其主要病機,較多文獻報道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治療該病[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VBI痰濁內阻型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治療該病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痰濁內阻型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52例與對照組50例。所有患者為本院神經內科住院部和門診收治的患者,經影像學檢查符合1993年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2]、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2010修改)關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診斷標準[3]。痰濁內阻型眩暈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39~69歲,平均年齡(54.15±15.23)歲;病程8個月~5年,平均病程(2.43±2.02)年。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9~71歲,平均年齡(55.62±16.12)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病程(2.52±2.17)年。排除標準:脊椎病變、肝腎功能異常、無法耐受治療、治療期間死亡、認知障礙、合并重型精神疾病、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腦卒中病史、心肺功能嚴重衰竭、尼莫地平等西藥藥物使用禁忌癥、中藥過敏史者。兩組患者病史、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前均未采用擴血管藥物、抗凝藥物等治療,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次,1次/d,口服;尼莫地平注射液(德國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00002)50 mg/d,靜脈滴注。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增加鹽酸培他啶注射液(河南輔仁懷慶堂制藥生產,國藥準字H41024524)20 mg/d,靜脈滴注,15天為一個療程;治療組不使用鹽酸培他啶,在上述基礎上增加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治療,藥物組成:半夏10 g,白術15 g,天麻10 g,茯苓20 g,澤瀉20 g,陳皮12 g,甘草6 g,葛根15 g?;颊呙咳辗靡粍┧幬?,有本院藥劑科代為煎藥,每劑藥加入清水1500 mL,煎至
400 mL,分為約200 mL/份,早晚各溫服1份。
1.3 療效判定標準
1.3.1 中醫(yī)癥候療效
依據(jù)《中醫(yī)辨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VBI:痊愈:臨床癥狀、并發(fā)癥狀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并發(fā)癥狀消失大部分改善;好轉:臨床癥狀、并發(fā)癥狀有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指標或加重。
1.3.2 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參照1993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相關部分采用尼莫地平方法:統(tǒng)計治療前和治療后積分,評估胸悶嘔惡、脘痞脹滿、形體肥胖等癥狀治療前后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相關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胸悶嘔惡、脘痞脹滿、形體肥胖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胸悶嘔惡、脘痞脹滿、形體肥胖積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各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VBI是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頸椎病等原因所致的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供血障礙,也是導致患者眩暈的主要病因。西醫(yī)采用抗凝、擴張腦血管等措施治療VBI,但是療效不夠理想,為此需從中醫(yī)角度探索該病治療方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00%,且治療后,治療組胸悶嘔惡、脘痞脹滿、形體肥胖積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各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治療VBI療效可靠,且痰濁內阻癥狀改善效果理想。
中醫(yī)認為VBI痰濁內阻癥狀病位在腦,與肝、脾、腎三臟有關,以氣、血、陰、陽虛為本,以風、火、痰、瘀為標,肝腎虧虛,肝陽上亢,腦竅受擾、氣血虛弱、痰阻經絡、濁陰不降,故腦竅失利,發(fā)為眩暈。為此,痰濁內阻應確立化痰降氣的治療原則,以半夏、白術、天麻、茯苓、澤瀉、陳皮、甘草、葛根等八味藥組成治療痰濁內阻型眩暈,較為對癥。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兩藥合用,為治痰濁眩暈之要藥;白術燥濕健脾,澤瀉利水滲濕與白術加強化痰降濁之功效;陳皮理氣化痰,以使氣順則痰消;葛根解肌透疹、舉升清陽。甘草調和諸藥共湊降濁化痰之功。全方化痰、降濁、通絡、止暈之功效,治療VBI之痰濁內阻型眩暈證,療效
顯著。
綜上所述,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方治療VBI痰濁內阻型患者的療效可靠。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藥管理局.中醫(yī)辨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2] 溫化冰,王小紅.痰熱證、瘀血證和痰瘀證血液流變學對比觀察[J].北京中醫(yī)學院報,1992,(06):23.
[3] 王新德.腦血管疾病分類草案[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8,21:59.
[4]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08):472-47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S].1993,41-45.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