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波+趙景萍
【摘要】目的 對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實行急診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選自2011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2例,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顯效率為84.31%,有效率為12.75%,無效率為2.84%,總有效率為97.06%。且對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心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的改善情況進行觀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衰竭患者使用急診救治的效果較好。
【關鍵詞】急性心力衰竭;急診救治;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9.0.02
患者在發(fā)生急性心力衰竭可迅速出現(xiàn)休克、心力衰竭、血壓驟降等循環(huán)功能障礙現(xiàn)象,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救治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本文旨在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實行急診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F(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11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男51例,女51例,年齡22~85歲,平均年齡(59.23±2.36)歲,其中,風濕性心臟病患者33例,擴張性心臟病患者21例,腎功能衰竭患者16例,急性左心衰患者31例,急性右心衰患者31例?;颊咴诩痹\救治時間為9~51 min,平均就診時間為(23.63±3.15)min?;颊叩闹饕R床癥狀為起病急驟,呼吸困難,端坐位,陣發(fā)性咳嗽,在發(fā)病期間血壓有上升情況,收縮壓最高可達到220 mmHg,并伴隨有休克癥狀。在急性發(fā)作期間對患者進行聽診,可聞及患者的肺部有濕羅音、哮鳴音,少數(shù)可出現(xiàn)奔馬音[1]。
1.2 急診方法
將患者調至舒適體位,由于臥位會增加患者的循環(huán)血量,加重患者的缺氧現(xiàn)象,因此一般采取端坐位,保持患者的小腿垂直向下,對于已經(jīng)出現(xiàn)休克的患者可采用臥位,患者在臥位時注意對患者進行及時吸氧[2]。①氧療: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及時的吸氧處理,常采用鼻導管吸氧,將患者體內(nèi)的氧分壓控制在95%~98%[3];②藥物注射:一般對患者使用藥物注射,采用的方式為靜脈注射,臨床上對于急性心理衰竭的患者靜脈注射的藥物主要為乙酰毛花苷和兒茶酚胺,乙酰毛花苷的注射的劑量一般在0.3 mg左右,兒茶酚胺的注射劑量在患病的早期劑量為3 μg/(kg·min),后期可增加到20 μg/(kg·min);③鎮(zhèn)靜處理:為了緩解患者的情緒,可對患者靜注嗎啡,一般20 min
注射一次。
1.3 療效評估
顯現(xiàn):患者的主要癥狀,呼吸困難、胸部疼痛以及心悸等癥狀有明顯好轉,且患者的氧含量以及生命體征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主要癥狀,呼吸困難、胸部疼痛以及心悸等癥狀有所好轉,患者的氧含量以及生命體征指標的恢復程度在50%~70%;無效:患者的主要癥狀,呼吸困難、胸部疼痛以及心悸等癥狀未見任何好轉,患者的氧含量以及生命體征指標的恢復程度在50%以下??傆行?(顯效+有效)/總人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后,顯效86例,顯效率為84.31%,有效13例,有效率為12.75%,無效3例,無效率為2.84%,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7.06%。并且對患者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數(shù)進行觀察,可見治療前患者的心率為(166.23±26.34)次/min,舒張壓為(9102.36±21.14)mmHg,收縮壓為(114.61±9.4)mmHg,治療后的心率為(114.37±14.71)次/min,舒張壓為(77.16±11.91)mmHg,收縮壓為(71.94±4.62)mmHg,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力衰竭是因為患者突然發(fā)生心臟結構的功能異常,導致短期內(nèi)患者的心排血量減低,而各個組織和器官灌注不足導致患者發(fā)生相關的臨床癥狀,當患者出現(xiàn)急性心力衰竭時,患者脈搏出現(xiàn)節(jié)律正常而強弱交替情況,同時可聞及心室性奔馬律,患者在左側臥位是心尖部或心尖內(nèi)側最易聽到。而當患者肺部毛細血管壓力急劇升高時,就會引發(fā)患者發(fā)生急性肺水腫,毛細血管內(nèi)液體大量的外滲,而此時淋巴組織不會吸收,液體會首先滲透進患者的肺間質,繼而引起患者肺泡受積壓,導致患者重度呼吸困難。而急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機制為由于心臟收縮力突然且嚴重的不足,導致患者心排血量減少,從而引起患者一系列的并發(fā)癥。而當患者發(fā)生急性心衰時,對患者進行急救就顯得尤為重要。
急診的措施對于休克的患者采取臥位可減少靜脈回心血量,將氧分壓控制在較高的百分度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呼吸功能,減少患者的呼吸做功量,對于減緩臨床癥狀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吸氧的方式主要為鼻導管,可減少氣管插管的風險。對患者使用乙酰毛花苷靜注的原因為此藥物為正性肌力藥可幫助改善患者的循環(huán)功能,兒茶酚胺可提高患者的心肌收縮能力,增加血液循環(huán)。對患者使用嗎啡進行治療的原因為幫助患者鎮(zhèn)靜,減少負面心理情緒,有助于患者的休息以及疾病的康復[5],但是在對患者使用嗎啡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禁忌癥,如患者存在昏迷或者休克則禁止使用本藥物,同時對于存在呼吸功能障礙的患者也禁止使用本藥物。休克患者及時開放靜脈通路,最好采用留置針,保證有效的靜脈通路和輸液。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觀察,對于無生命體征患者立即行CPR,病情后穩(wěn)定及時進行下一步的生命支持,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配合相關科室進行相應的搶救治療,若患者的情況需要轉院治療,在轉運病人前應電話通知相關醫(yī)院做好準備[6]。本文的結果表明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后,顯效率為84.31%,有效率為12.75%,無效率為2.84%,總有效率為97.06%。且對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數(shù)進行觀察在心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的改善情況上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急性心肌衰竭的患者使用急診救治的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救治的,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療效,降低患者的整體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日后生活質量,值得在今后對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開展急診救治。
參考文獻
[1] 顧曉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再灌注后早期應用洋地黃的近期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05(25):116-117.
[2] 李萬廣,??×?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救治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02(15):76-77.
[3] 李 然.優(yōu)化急診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療時間影響的研究[J].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34(10):1583-1584.
[4] 姜 娜.急性STEMI患者行介入治療近期預后及相關因素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34(09):1432-1434.
[5] 王興蕾.2010-2014年某三級甲等醫(yī)院急診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山東大學,2015,01(29):121-125.
[6] 許振聲.急性左側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救治分析[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5,10(08):115-116.
本文編輯:徐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