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經(jīng)典的文本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和根本,蘇教版教材也編排了很多經(jīng)典的文本,如何讓學生理解經(jīng)典呢?筆者認為,教師要讓學生深入文本之中,對文本中的經(jīng)典人物性格有一個全面透徹的了解,才能理解課文的真正意涵。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的時候,要讓學生理解這是經(jīng)典小說當中的精彩故事,就要立足人物角色,從人物的矛盾性格入手,挖掘人物的矛盾點,解讀其中的復雜心理,讓學生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個人物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復雜性,由此也就能夠帶領學生找到文章的根本主旨,理解課文所具有的人文內(nèi)涵。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扣住人物角色,帶領學生深入經(jīng)典文本,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挖掘人物性格的亮點,現(xiàn)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對這方面的探索和體會。
一、緊抓故事情節(jié),解讀人物性格亮點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課堂并非只是老師單獨授予知識的一個平臺。而是教師學生和文本進行三方對話的一個場所,在這個場所當中,最重要的是交流和溝通。當學生和老師能夠展開交流,就會有一些思維上的碰撞,學生和學生之間也能夠展開討論,對一個話題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故事情節(jié),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來建構一個有效的交流話題,在這個話題當中調動每一個人的情緒,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話可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思想想要與大家分享和交流。事實上,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分享,而學生往往在老師的引導下,糾結于問題的對錯,而不是個人的看法,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有基于此,教師就要在建構話題的同時,讓每一個學生能夠自主發(fā)言,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理解來進行主觀能動性的闡釋。
《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是節(jié)選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人物形象生動,故事非常精彩,在這其中有一個非常搶眼的沖突。為此在教學初期,我就先讓學生挖掘這個故事當中的沖突點,帶領學生一步步深入林沖的內(nèi)心,挖掘林沖性格的矛盾點,解讀這個故事的精髓。我提出問題,讓學生從課文當中找出以下線索:課文寫了什么人?有誰?你最喜歡哪個人物?這些人物都做了些什么事兒?學生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列出了以下人物,這里有林沖、洪教頭,還有柴進。發(fā)生了什么事兒呢?學生梳理出文章的主要事情,是林沖和洪教頭比武打架。那么如何打架的呢?有什么前因后果?這些就需要通過對故事進行詳盡一點兒的描述,學生就必須通讀課文,通過這樣的一個話題建構,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展開討論。有的認為,文中的好漢只是林沖,還有的認為文中的好漢還有柴進,也有的認為洪教頭也是一個好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漢呢?這就有引出了下一個話題的討論。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說出自己對好漢的定義,有的認為林沖是好漢,因為他的武藝高強。難道無意高強就是好漢了嗎?立刻有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認為除了武藝高強之外,還應該為人謙虛。當洪教頭屢次挑釁林沖,想要激怒他,跟他交手比武的時候,林沖都是謙虛退讓,一再推辭。這就說明林沖是一個好漢。也有學生提出,林沖為人非常的寬厚,而且還非常勇敢,你看他一個人什么都不怕,不怕洪教頭的挑釁和威脅,當他瘋狂地出招,招招狠毒,想要致林沖于死地的時候,林沖毫無懼色,沉著應對。這說明他很有大將之風,就是一條好漢。
通過對這個話題的討論,學生自主發(fā)言,激發(fā)了自主解讀人物性格的興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雖然各不相同,但起碼是自己的一個真實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林沖并不是謙虛而是為人謹慎,甚至還有點兒膽小。這說明他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這樣做。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
以上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情節(jié),設置了一個具有沖突的話題討論,每個人都可以有發(fā)言和思考的機會,并且將自己的想法羅列出來,進行頭腦風暴,激發(fā)學生對林沖這個形象的探究興趣,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解讀文本言語,解讀個性感受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在進行課堂閱讀的時候,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不管是生活環(huán)境,還是性格形成,都具有個體差異性。教師如果要強求每個孩子的感受一致,那就是在剝奪孩子的個性體驗,是不足取的。筆者在教學中,立足于文本的言語,目的是要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感受,解讀自己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比如,我先讓學生循著課文的字里行間,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說出自己的理由,然后開始探討課文中的人物林沖,探索這個人物形象。學生從林沖的出場開始品讀,林沖的語言、動作、心理想法,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能夠讓學生窺見到林沖的真面目。經(jīng)過這樣的資料累積,學生得到了結論,認為這是林沖這個人刻畫得非常生動鮮明,比如他跟洪教頭之間客客氣氣,不卑不亢,不管是行為還是言語,都顯得非常冷靜。但洪教頭這個人就不行了,他為人非常傲慢,仗著自己武功高強,喜歡欺負弱小,對林沖百般刁難;但是在這段資料中,還有一些學生對林沖有反對的意見,認為他太過窩囊。面對洪教頭的傲慢和挑釁,居然還要強忍著不發(fā)作,這分明就是不敢出頭,忍氣吞聲,根本不是英雄好漢所為。在學生看來,一個英雄好漢是不需要隱忍的,根本沒有必要。根據(jù)學生的這種思考,我?guī)ьI學生深入體會:想一想,林沖到底是窩囊,還是想要別的?學生討論后發(fā)現(xiàn),林沖是不是想要過安安穩(wěn)穩(wěn)的太平日子,并非是想要打打殺殺,動不動和人爭雄。
三、探尋人物細節(jié),感受人文精神
在課文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比如,《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的題眼中,有一個“棒打”,這個字眼就需要通過借助武打體現(xiàn)出來。對于林沖來說,他的英雄形象怎么體現(xiàn)呢?這就需要從武打的一招一式中來探尋。林沖和洪教頭的招式“把火燒天”過招,只還手了一個“拔草尋蛇”,說明林沖并不想殺人,更沒有殺人之心,他不是一個斗狠兇惡的人。他的這種隱忍不發(fā)就是一種智慧,也表現(xiàn)出他對太平日子的想望。這種人被逼到要殺人,實在是社會的環(huán)境所造成的。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不但理解了林沖這個人物形象,而且也對文章的社會背景有了深刻的體會。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經(jīng)典小說是寶貴的資源,教師要本著自主開放的原則,讓學生獲得自主的感悟,從而理解經(jīng)典作品的人物性格。這篇課文的自主嘗試,無疑是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