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菊
[摘 要]數(shù)學讀題的過程是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不斷提高的過程。針對識字量少、閱讀能力較弱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應通過“發(fā)現(xiàn)型”閱讀,避開慣性思維的陷阱;“轉化型”閱讀,將文字轉化為圖例語言;“對比型”閱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三方面著手,為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能力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讀題 消除 障礙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2-039
教過低年級的教師一定會有這樣的經歷:當教師帶著學生讀題、做練習時,學生能夠快速說出正確結果;當學生自己讀題、做題時,學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出現(xiàn)解題錯誤。難道學生真的不懂?其實這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讀題能力有很大關系。那么,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能力呢?
一、“發(fā)現(xiàn)型”閱讀,避開慣性思維的陷阱
這里先看一個叫阿西莫夫的作家小時候的故事。一位叔叔問小阿西莫夫:“有一個聾啞人想買釘子,于是他就做了一個手勢,左手食指直立,右手握拳做敲擊左手的樣子,售貨員就明白了。接著來了一個盲人,他想買剪刀,請問盲人會怎么做?”小阿西莫夫不假思索地答道:“盲人肯定會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東西的手勢?!卑⑽髂虻幕卮鹁头噶怂季S定式的錯誤。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呢?
【案例1】
樹上原來有16只小鳥,先飛走了4只,又飛走了2只,現(xiàn)在少了多少只小鳥?
大多數(shù)學生這樣列式:16-4-2=10(只)。問其原因,學生的回答如下。
生1:我看到“飛走了”,就想到要用減法。
生2:我看到有3個條件,就認為應全用到列式里。
反思與策略:
一方面,低年級學生由于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對于題目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如本題中學生看到“飛走了4只,又飛走了2只”就想到小鳥變少了,不假思索地認為是用減法。這是思維定式在作祟,讓一些不求甚解的學生落入“陷阱”。另一方面,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題目中的條件、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學生的頭腦中沒有建立正確的聯(lián)系,學生簡單地認為只要是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就都應該用,沒有對題目的條件進行必要的甄別和篩選,造成錯誤。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用“分步走”的策略,讓學生感受求“現(xiàn)在少了多少只小鳥”就是把“先飛走”的和“又飛走”的合起來,也就是求“兩次一共飛走多少只”。從而由淺入深地理解“少”這個詞的含義,避免多余條件“16只”的干擾。
二、“轉化型”閱讀,將文字轉化為圖例語言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大多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的題目,學生往往只會用看到的數(shù)字來判斷數(shù)據(jù)信息,而忽略了隱藏的信息。
【案例2】
小明站在隊伍里,從左數(shù)排第4個,從右數(shù)排第6個,這一隊伍共有多少人?
多數(shù)學生的列式:4+6=10(人);個別學生的列式:4+6-1=9(人)。如果教師追問:“為什么這樣列式?”學生往往不能正確表述其思維過程。
反思與策略:
為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直接用4+6=10?這和他們的思維特點有關。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僅用眼睛看,缺乏必要的思維支撐,就很難有效地解決問題,而畫圖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認知心理特點。通過圖例的形式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題目蘊含的信息,使學生明白站在隊伍里的小明其實被數(shù)了兩次。
讀題不僅要看題中出現(xiàn)的數(shù)字信息,有時還需要動手畫圖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畫圖,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提高,學習能力得到加強,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
三、“對比型”閱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較低,往往只片面地抓住幾個“關鍵詞”作判斷,而忽視了對數(shù)量關系的理解。
【案例3】
1.小紅有15張畫片,小明比她多8張,小明有多少張畫片?2.小紅有15張畫片,她比小明多8張,小明有多少張畫片?
在練習1中,學生的正確率比較高,而練習2中,大多數(shù)學生繼續(xù)采用加法計算,這就暴露了學生思維中存在的問題,他們抓住的只是“多”,而并不了解到底“誰比誰多”。
反思與策略:
學生有時就是“標簽式”的閱讀,沒有分析具體的數(shù)量關系。本案例中,教師把一道應用題進行變式,通過對比重組,讓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正確的數(shù)量關系。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多問學生為什么,讓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從而了解他們的真實思路。
會讀題是學好數(shù)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方法與技巧,通過發(fā)現(xiàn)、轉化、對比等閱讀方式,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