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植
(東北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袁遼寧大連116025)
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實踐探析
鄭尚植
(東北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袁遼寧大連116025)
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有利于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始終獲取本課程的前沿進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從而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然而,由于研究生教師隊伍建設落后、研究生主體性缺失以及考核體系不合理等因素,當前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很難有效實施。為此,需要從思想觀念上厘清“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辯證關系;調整與優(yōu)化師資結構與學生結構匹配;大力推進教育部的研究生分類培養(yǎng)模式,在教學模式上對學術型碩士與專業(yè)碩士加以區(qū)別;在研究生考核機制方面,盡量引入“柔性考核”,使研究生能夠充分有效地發(fā)揮其主觀創(chuàng)新精神。
科研;教學;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為我國提升科學技術水平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研究生教學質量代表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fā)展趨勢,為此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是增強高校科研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雖然近年來我國碩士生招生數(shù)量與規(guī)模呈逐年遞增態(tài)勢,但是令人擔憂的是研究生教學質量卻不盡人意,出現(xiàn)了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研究生培養(yǎng)規(guī)模與培養(yǎng)質量產(chǎn)生了某種失衡。所以,為了應對研究生課堂質量不斷下滑現(xiàn)狀,除了需要在研究生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培養(yǎng)細節(jié)上進行改善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徹底糾正過去的教學理念,厘清研究生的教學本質,尋求一種符合研究生合意性特征的教學模式。
(一)當前研究生教學的主要問題:科研與教學分離
教育學家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1809年最早提出大學教育應該把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與此同時基于“洪堡原則”創(chuàng)立了柏林大學。隨后,整個歐洲的大學教學模式逐漸由“討論式教學模式(Seminar)”代替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大學教師不再僅僅承擔課堂教學任務,學術研究越來越成為他們的基本責任。也就是說,大學及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他們不再只是傳播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知識和創(chuàng)造知識,而這些主要依賴教師的科研活動。為此,科研活動成為大學教師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其成為教師教學的來源,為教學提供大量素材,另一方面又通過“學術教學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獨立研究能力。所以,評價一個好教師的主要標準就是他是否是一個學術大師。誠如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所言:“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yōu)良的教師。只有這樣的研究者才能帶領人們接觸真正的求知過程,乃至于科學精神……只有自己從事研究的人才有東西教會別人,而一般的教書匠只能傳授僵硬的東西。”①轉引自吳立保、張建偉《論科研與教學關系:非線性思維的視角》,載《南京師大學報》2012第3期。然而現(xiàn)實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與當時的“洪堡原則”漸行漸遠,出現(xiàn)了教學與科研的脫節(jié)與分離,其突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shù)研究生課程只是本科生課程的重復與簡單拓展,并未考慮到更多的“學術”特征;在課程內容方面,不能及時跟進本課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缺乏研究的前沿性;在教學方式方面,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應該掌握更多的學術訓練,但是許多大學的研究生課堂仍然是“一言堂”與“滿堂灌”。[1]
(二)科研對研究生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1.科研促進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qū)別還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很顯然,創(chuàng)造性思維大多來源于科研活動。[2]所以,為了培養(yǎng)研究生的創(chuàng)造力,研究生教學模式勢必進行必要轉型。首先,在課堂學習目的上,必須讓學生逐漸由“知識消費型”向“知識生產(chǎn)型”轉換。具體來說,與本科階段相比,學習不再是為了應付考試回答問題,更多的是提出問題和反思問題。其次,對于教師來說,其角色作用也發(fā)生相應轉換,由教授具體知識點轉變?yōu)榉此寂鞋F(xiàn)有理論。所以,教師必須把自身科研活動植入研究生課堂,與所教授的專業(yè)課程融為一體,將會大大拓展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當然,為了實現(xiàn)這種“轉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在研究方法、研究理念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收集、整理資料,并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恰當?shù)脑u價,學會選擇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方向與研究課題,而學?;蛘邔W院則應該在學科建設中為學生開設相應的課程,營造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的環(huán)境與“平臺”。[3]
2.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為教學內容從而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
前沿性是研究生教學內容的基本特性。而當前許多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內容過于陳舊,甚至很多老師為了圖方便省事,直接把本科生教學的備課內容“移花接木”變成研究生教案。這無疑違背了研究生教學的根本要求,導致很多研究生誤認為研究生課程只是為了混學分,最終教師和學生都無法真正有效地參與研究生教學活動。所以,為了讓研究生能夠及時地把握本學科研究的前沿問題,研究生教師必須不斷把自身的科研成果以及與本學科相關的科研成果納入課堂、融入講義教材。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這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學術教學化”的過程。很顯然,這個過程的有效完成將對學生、教師與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對于學生來說,通過課堂可以了解和掌握到最新科研動態(tài),這可以為他們下一步的畢業(yè)論文選題與寫作、課題研究開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其次,對于教師來說,“學術教學化”的過程可以不斷讓他們感受到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也可以讓他們通過研究課題與學生互動不斷優(yōu)化提升科研水平;最后,對于學校的課程建設來說,隨著許多教師的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為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完善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還能逐漸構建一系列優(yōu)質新課程。
(一)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的主要優(yōu)點
在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多年來依然維持著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通過教師講授、學生記筆記、定期考核三個環(huán)節(jié)完成研究生教學。雖然它在教學秩序的維護與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起過重要作用,但是其弊端越來越突出,時常被學生所詬病。一方面,傳統(tǒng)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學信息主要由教師主導,向學生單向傳遞,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重說教輕互動,就造成了學生往往無法真正參與教學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這種傳統(tǒng)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極易使教學內容乏味陳舊、教學方式機械單一,只注重知識的講授,忽視了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能力的培養(yǎng),不經(jīng)意間抑制了教育者的教育熱情與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4]
近年來,許多大學開始進行研究生教學改革,逐漸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代替?zhèn)鹘y(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雖然討論式教學模式以“教學改革”方式大興旗鼓,但是許多“討論課”越來越處于“有名無實”的狀態(tài)。比如,有些大學研究生課堂打著“研討課”的旗號申報和開設課程,但實際上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換湯不換藥”,依舊是老師主講、學生記筆記考試。另外,還有一些高校的“討論課”形式大于內容,很多教師把“討論課”片面地理解為學生漫無目的“自由式討論”和老師隨機即興的”侃大山“,這導致學生的基本課時都無法保證,甚至變相成為教師縮減課時的“捷徑”。[5]
很顯然,與現(xiàn)有的兩種研究生教學模式相比,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優(yōu)勢(具體見表1)。首先,有利于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始終獲取本課程的前沿進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現(xiàn)有教材為中心,而這些教材往往內容陳舊,與現(xiàn)實的發(fā)展脫節(jié),學生無法與時俱進。而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必須要求教師時刻關注現(xiàn)實的理論與實踐變化,不斷把前沿的學術文獻轉化為課堂的教學內容。其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從而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灌輸式的學習,學生的求知興趣不高,大多為了完成學時拿到學分而被迫聽課,相反,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把最前沿的科研論文引入課堂,與現(xiàn)有理論形成鮮明反差,會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理論思考以及參與課堂的熱情,實現(xiàn)學生從被動注入式學習到主動創(chuàng)造性學習轉變,提高其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有利于實現(xiàn)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作為一種啟發(fā)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法,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能同時使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xiàn)。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研究積累,將其研究方向的最新動態(tài)貫穿于研究生教學之中,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領域。與此同時,為了滿足與應對學生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自主及時地保持學術更進。另一方面,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也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因為教師在講解前沿學術論文時,學生自覺不自覺地就會與老師的討論交流“擦出火花”,從而找到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和畢業(yè)論文的具體思路。[6]
(二)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可以把研究生教學過程細分為六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詳細流程見圖1),包括專題總結、文獻選擇、文獻閱讀、文獻討論、匹配學生研究方向與修改學生論文等。首先,任課教師應該根據(jù)本課程現(xiàn)有教材總結出幾個專題,這些專題內容基本涵蓋該課程的核心部分,然后從各個專題提煉、精選出該課程的基本理論問題,在相對較小的時間范圍內為研究生講解,使其掌握現(xiàn)有理論的優(yōu)缺點,為下一步更深層次研究前沿問題提供參照系。第二步,很顯然教師根據(jù)自身對該課程研究領域的把握篩選出若干篇經(jīng)典文獻與前沿文獻,其中經(jīng)典文獻可以讓學生理解某個研究問題產(chǎn)生的(源,而前沿文獻可以使學生迅速捕捉到該問題的前沿進展,然后把文獻一一對應分配給學生當做閱讀任務。第三步,文獻閱讀。此項工作非常重要。每一個學生通過論文認領獲得文獻之后,必須精讀文獻,課堂上宣講并寫出詳細的讀書筆記。當然,第四步文獻討論也很關鍵,它需要每個學生就某一篇文獻參與發(fā)言,不能忽視的是教師必須給予客觀的評述以保證學生獲得足夠的反饋。最后,教師需要根據(jù)課堂上的文獻討論情況給每一個學生匹配相應的研究方向,讓他們完成一篇小論文,依據(jù)論文質量給出本課程成績。當然后續(xù)的工作還包括教師對論文的修改以及發(fā)表指導。
表1 三種研究生教學模式的比較
雖然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具有很多優(yōu)點,它可以極大地改善并提升研究生課堂的教學效果,但是這種教學模式若想真正發(fā)揮其優(yōu)勢必須具備一個內在要求:教師與學生的雙向匹配,即一方面任課教師必須是一名科研型教師,始終保持學術研究的前沿追蹤而且能夠及時將學術研究進展轉化為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學生盡可能熱愛學術,基本上以學術研究作為就業(yè)導向。然而,在現(xiàn)實中這兩個前提條件顯然很難滿足,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7]
首先,在教師方面,隨著研究生招生數(shù)逐年增加,相對于招生數(shù)量而言許多高校的研究生教師隊伍建設并沒有及時跟上。很顯然,為了滿足超常規(guī)模研究生的學分要求,許多“資質不夠”的教師開始“大躍進式”開設并主講研究生課程。所謂“資質不夠”主要是指這部分教師并不屬于科研型教師,或者至少近十年已經(jīng)遠離前沿學術研究了,這其中既包括一些老教師,也包括一些以教學作為主導的中青年教師。而且,眾所周知,大部分高校要求講授研究生課程的教師必須是碩士生導師,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很多年輕教師并不能很快有資格給研究生上課,而恰恰就是這些年輕教師往往是學術研究的主力軍。所以,當前研究生課堂教學的主要困境在于教師結構的匹配失衡。[8]
其次,在學生方面,雖然近年來教育部已經(jīng)開始大力推廣研究生分類培養(yǎng)模式,即把研究生分成學術型碩士和專業(yè)碩士,但是很多高校在教學模式上并沒有及時地進行區(qū)別調整,很顯然,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更加適合學術性碩士,所以一旦這種模式用于專業(yè)碩士課堂上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為這些學生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以專業(yè)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9]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研究生數(shù)量的擴招,即使是學術型碩士也只有一小部分未來會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學術研究,這就會影響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因此,學生主體性缺失是執(zhí)行該教學模式的另一個困境與挑戰(zhàn)。
最后,在課程考核方面。雖然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有其致命缺陷,但是它有一套比較完整成熟的考核體系,比如說,每一門課程通過一個學期講授之后任課教師可以通過期末閉卷筆試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而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就存在考核困難,因為如果采取閉卷考試顯然與課程目標不符,有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而且很難反映每一個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和努力程度;相反如果采取學術論文寫作作為考核手段,時間周期又太短,因為學生無法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完成學術成果,所以導致課程結束后很多學生匆匆地通過“復制粘貼”敷衍交差。因此,有效實施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條件是構建與之相匹配的考核體系。
圖1 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步驟
研究生課堂教學質量關乎我國整體研究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通過分析和解構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與實施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它可以作為我國未來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一種嘗試與探索,但是其有效實施面臨很多約束條件與阻力。為了走出困境能夠將其優(yōu)化推廣,需要對其他制度進行相應的配套改革,本文認為主要有四方面措施可以幫助科研驅動式教學模式不斷完善與提升。第一,從思想觀念上厘清“科研與教學”之間的辯證關系,改變過去認為兩者之間存在沖突關系的看法,從而理解科研是高質量教學的基礎和支撐,將其作為更好的實施教學的動力和源泉。第二,對于研究生課程任課教師與研究生導師選拔方面,盡可能向學術活躍的青年教師傾斜,調整與優(yōu)化師資結構與學生結構匹配,形成“本科生教學以老教師為主,研究生課堂以青年教師為主”的教學結構。第三,大力推進教育部的研究生分類培養(yǎng)模式,在教學模式上對學術型碩士與專業(yè)碩士加以區(qū)別,特別是學術型研究生招生制度方面盡可能推行碩博連讀,這樣就可以有效解決學生主體性缺失的根源。最后,在研究生考核機制方面,盡量引入“柔性考核”,比如延長研究生的課程考核周期,使其能夠充分有效地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新精神而不是為了急于拿到學分敷衍課程。
[1]曾繁華,鐘韋創(chuàng),曹詩雄.高校科研與教學互動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財經(jīng)政法資訊,2009,(4):46-49.
[2]段慶茹,闞連寶,生艷梅.科研與教學相融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4):113-115.
[3]周剛志,張小羅.論研究型大學的研究生教學[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09,(6):163-165.
[4]趙忠雙,賈瑛,闞俊青.研究生教學中應引入探究式教學法[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2,(2):101-103.
[5]任福全,張青,徐雯.研究生教學要引導研究生在研究上下工夫[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0):109-110.
[6]趙凱,莊皓雯,胡娟.基礎理論+研究綜述(科研論文)的研究生教學模式[J].高等農業(yè)教育,2014,(8):81-85.
[7]季明.研究生教學與科研互動路徑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8,(6):211-213.
[8]鐘海燕,劉舉.在科研與教學之間:試論高校青年教師的學術困境[J].當代教育科學,2014,(15):28-31.
[9]余泳澤.學術型與應用型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不同模式初探[J].科教文匯,2013,(10):46-49.
(責任編輯蘇肖)
An Analysis of Research-driven Teaching Mode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ZHENG Shang-zhi
(School of Marxism,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25,China)
Research-driven teaching model helps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that students can always obtain the frontiers in this course;it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research so as to enhanc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it helps to realiz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an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postgraduate teachers'construction,the lack of students'subjectivity and the un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it is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current research-driven teaching model.Therefore,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clarify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adjust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propo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Moreover,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to make a difference between masters of academic type and masters of professional type in teaching mode,try introducing flexible assessment in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enabling postgraduates to fully and effectively develop their subjective spirit of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teaching;postgraduate education
G712
A
1673-1972(2016)02-0132-05
院2015-12-18
東北財經(jīng)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項目(YJZX-201502)
院鄭尚植(1983-),男,江西上饒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公共經(jīng)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