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香
摘要:天寶元年,李白經(jīng)友人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為實現(xiàn)自己“濟滄?!薄鞍采琊ⅰ钡恼伪ж摰臅r機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到了長安,卻被任命為翰林供奉,一個沒有實權(quán)的文學(xué)侍臣,除應(yīng)制作詩、陪侍出游之外,李白別無他事,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視權(quán)貴,不趨炎附勢,加上桀驁不馴的性格,招致了權(quán)貴們對他不斷的攻擊和讒毀。天寶三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趕出長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李白在“臨當(dāng)欲去時,慷慨淚沾纓”這樣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之中離開京城,繼續(xù)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jié)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洲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此詩是詩人于天寶四年離開東魯南游吳越時所作,一名《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關(guān)鍵詞:《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xué)探微
一、夢境解析
關(guān)于夢境,亞里斯多德有個很簡短的定義:“夢是一種持續(xù)到睡眠狀態(tài)中的理想?!备ヂ逡恋略凇秹舻慕馕觥分幸舱f“夢是一種愿望的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tài)精神活動的延續(xù)”?!澳_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在夢中,詩人穿上東晉詩人謝靈運特制的登山木屐,沿著云梯一直攀上去,聽得見空中天雞鳴叫,看得見海面升起的紅日。山路千回路轉(zhuǎn),剎那間暮色降臨,耳畔但閹熊咆龍吟,驚魂甫定,忽然霹靂一聲,山岳崩顛,天門大開,一個神仙世界呈現(xiàn)眼前。“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體現(xiàn)的是夢境中的森嚴恐怖;“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仙府之門打開時,令我們大開眼界,融視覺、聽覺于一體;“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對天空的描寫,活脫脫的一個神化皇宮。若不是在夢中,恐詩人無論如何馳騁想象,也難以捕捉和描繪如此壯麗、如此飄渺的場景。那種大膽的想象、奇妙的構(gòu)思,本身就具有夢的特色,可以看出夢作為一種特別的精神現(xiàn)象與感情產(chǎn)物,在參與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便成了文學(xué),便成了展示心靈世界的“天窗”。
對“湖月、淥水、清猿、云梯、花石、海日、天雞、疊巖、巖泉、天雷、天門、天境、天仙”一系列景物的描寫,變幻非常迅速,一步一景,步步變幻,奇幻不定。寫出了做夢的人對夢中經(jīng)歷的事物的恍忽,雖然詩人描寫夢境的筆法是真實的,但更顯出夢境的迷離恍忽、虛幻。作者寫出了做夢的人對夢中景物飄忽不定的真實感覺,而顯示和突出的卻是夢境的虛幻。虛幻的東西肯定是會破滅的,“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夢破滅了。“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通過夢境在精神上擺脫了塵俗的桎梏,完成了自我回歸、自我精神家園的回歸。
二、象征解析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詩人在詩篇的一開始就試圖告訴我們,海上瀛洲煙波浩渺、遙不可及,是無可捉摸的,是難以尋求的。古代傳說中東海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這三座山,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幻想可以找到長生不老藥的神妙所在,因此,也常常代表著中國人向往的、但常人又難以追求到的或?qū)崿F(xiàn)的夢想。然而,“越人語天姥 ,云霞明滅或可睹”,在詩人眼里,天姥山雖然在想象中“天姥連天向天橫 ,勢拔五岳掩赤城”,但和仙山瀛洲相比,卻是可攀登、可欣賞、可觀照的對象,也是可追求的理想,可實現(xiàn)的抱負。瀛洲好比是人的幻想或空想,神秘而無從接近,天姥山卻象征著人們現(xiàn)實的理想和愿望?;孟牖蚩障胧侵高`背客觀規(guī)律不可能實現(xiàn)的荒謬的想法或希望,而理想則是合理的會實現(xiàn)的想象,是人們希望達到的人生目標(biāo)和追求向往的奮斗前景。因此,夢游天姥山實際上就是詩人在現(xiàn)實中報國無門、備受打擊的心理的一個相反的投射,在夢中攀登理想的高峰,在夢境中體驗追求理想的驚懼和快樂。
因此,詩人夢游天姥山的過程,可以看成是人們攀登理想高峰的隱喻。在攀登理想的“天姥山”的過程中,詩人先是在月夜下飛度鏡湖,明月照耀著湖水,湖水蕩漾著詩人的影子 ,送他到美麗的剡溪。這種充滿期待和向往的心境和人們在追求理想的最初的那種興致勃勃、輕松愉快、意氣風(fēng)發(fā)、充滿激情的心境是一致的。詩人在夢中擺脫了現(xiàn)實的沉重,向理想進發(fā)了。然而人們在追求理想之初,往往背負著命運的艱難和處境的窘迫,體味著人生底層的悲歡和愁苦,因此在詩人眼里,淥水蕩漾,清寒凜冽;在詩人耳里,清猿啼切,清苦悲傷。追求理想的過程終究是美麗的、使人陶醉的。在向理想奔去的時候,一切在眼里都是新鮮的,富有生機的,有一種微醺的甜蜜。正如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所說,當(dāng)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目標(biāo)去向時,整個世界就會為他讓路。因此,懷抱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浪漫理想的詩人登上了人生理想的臺階。
三、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
詩歌充分運用想象,借用神話故事,進行虛構(gòu),用極度的夸張以虛寫實,塑造了想象中的天姥山壓倒五岳、睥視赤城、屈服天臺的高大形象和夢幻中的神仙世界。又與某些具體景物交融在一起,作夸張的描寫,塑造幻想中的形象,產(chǎn)生出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詩中寫熊咆龍吟,雷電霹靂,空中樓閣,霓衣風(fēng)馬……把幻想場面寫得活靈活現(xiàn),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正是靠著成功的夸張才使這首詩形象鮮活,頓生光輝。杜甫評價李白的詩“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這決非溢美之詞,而是十分恰當(dāng)?sh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不是為寫幻想而寫幻想,寫幻想是為“不事權(quán)貴”的主旨服務(wù);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是為了反襯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寫自己醉心于神仙世界的遨游,正是為了反映對現(xiàn)實世界的憎惡,不愿跟權(quán)貴同流合污?!安皇聶?quán)貴”的主旨像一盞聚光燈,把全詩照亮。對想象中瑰麗奇幻的仙境的鋪張描寫,只因在這盞聚光燈照射下,才愈益顯得光彩動人。
由于詩人想象豐富、夸張合理,所以夢境寫得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亦真亦幻,讀者從中既可見到現(xiàn)實社會的冷酷可憎,又可感到神仙世界的美妙、可愛,還可體察詩人追求生活理想與政治理想的主觀情感不露痕跡地蘊藏其中,令人驚異嘆服。整首詩形式自由縱逸,句法參差錯落,語言流麗自然,風(fēng)格雄渾豪放,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詩的浪漫主義詩風(fēng)。李白為人豪放不羈,有仙風(fēng)俠骨,作詩也喜愛天馬行空,豪邁情逸,不受格律束縛,不事雕琢。詩句的長短多少、節(jié)拍的舒疾緩急,全是依據(jù)詩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變化而定,做到了興到筆隨,言隨聲出,聲情并茂。氣韻天然。所以前人說:“太白宗風(fēng)騷,薄聲律”,“太白以氣為主,以自然為親,以俊逸高暢為貴”,“才氣豪邁,全以神運,自不屑束縛于格律對偶與雕繪者爭勝”,“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亦不能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神思飛揚,揮灑自如,乃我國詩歌之珍品。
《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李白詩風(fēng)代表作之一,歷來各種唐詩選本或李白詩作選本都將此詩收錄其中,這首詩想象豐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渾,變幻莫測,歷代詩文名家多有評述。題中雖有“留別”二字,但本詩主要內(nèi)容并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fā)揮,抒寫了自己對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人們在分析這首詩,都認為神奇瑰麗的夢中仙境是李白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詩人對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社會的反諷。
參考文獻:
[1]王峰.語文(第2版)[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0.
[2]張紅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象征解讀[J].鎮(zhèn)江高專學(xué)報,2012,25(2):14-15.
[3]李秀月.神思飛揚 揮灑自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賞析[J].漯河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9,8(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