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梅
?
※外科護理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急救的臨床價值
馬麗梅
目的:探討研究針對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進行急救及預見性護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將我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急救護理的基礎上予以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平均開始手術時間、有效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平均癥狀改善時間快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針對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進行急救及預見性護理,對于提升搶救成功率以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積極臨床意義,值得推廣。
預見性護理;腹外傷;休克;急救
創(chuàng)傷性休克屬于腹外傷常見并發(fā)癥,患者由于外傷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出血,該病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較大比例者在傷后1~2 h內(nèi)死亡,目前條件下的病死率高達30%~70%[1]。如果休克癥狀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和糾正,則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針對該類患者的護理問題,《重癥醫(yī)學-2010》提出了改良的EGDT(新EGDT)方案,我院積極探索針對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進行急救及預見性護理的方法和效果,取得了有價值的臨床經(jīng)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研究涉及患者均為我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共計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齡為18~75歲,平均(42.6±2.3歲)。所有患者均于受傷后20~120 min內(nèi)送院救治。致傷原因:交通意外58例,高處墜傷27例,砸傷25例,其他10例。休克指數(shù):1.0~1.4者41例,1.5~2.0者51例,超過2.0者28例。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遵循“搶救至上,先行處理致命傷”的原則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2]。(1)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緊急處理,保障其呼吸通暢,控制其活動性大出血后再轉(zhuǎn)運[3]。(2)對患者立即予以止血、清創(chuàng)治療并及時補充血容量。(3)同時實施抗感染、通氣、復蘇以及升壓等相關對癥支持治療。(4)進行早期目標指導治療。予以必要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治療;以液體復蘇反應性指標代替CVP值并將其作為復蘇第一指標;進行血管活性藥撤離試驗,每5~10 min減少去甲腎上腺素0.2~0.4 μg/(kg·h),至MAP降低至65~75 mmHg的閥值,進一步準確判斷液體反應性指標,明確下一步操作方法,是否繼續(xù)補液或者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實施搶救治療過程中,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下列方面:在及時處理創(chuàng)傷的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體溫、呼吸、尿量、心率的改變[4],針對病情及時進行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予以預見性護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體位擺放。患者入院后,根據(jù)其具體病情給予休克體位,即將其頭部、軀體和下肢適當抬高,頭偏向一側(cè),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窒息。(2)科學評估。立即查看患者傷情,重點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呼吸幅度、收縮壓、毛細血管充盈狀態(tài)以及昏迷分級等,予以科學評估[5]。傷情嚴重的患者,立即通知相關醫(yī)護人員增援處理。(3)通暢呼吸道。迅速清理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內(nèi)的分泌物、嘔吐物和血塊等,針對昏迷患者,將其頭部偏向一側(cè),以拉舌鉗夾住期舌頭并牽拉,防止其舌后墜堵塞呼吸道,對患者予以面罩吸氧,必要條件下建立起人工氣道,有效預防急性呼吸道窘迫綜合征。(3)開放靜脈通道[6]。醫(yī)師到來前,預見性建立3條靜脈通道,可選擇其肘正中靜脈、前臂靜脈或者頸外靜脈等,以方便取血標本予以備配血。針對重度休克或者穿刺困難者,予以靜脈切開或者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建立輸液通道后,于30min內(nèi)為其輸入2000mL生理鹽水。(4)外傷處理。按照患者的病情,優(yōu)先處理其致命傷,正確處理傷口,壓迫傷口以及肢體近端大血管,實現(xiàn)緊急止血,迅速包扎傷口[7]。同時,檢查其他部位是否有出血,注意保暖。(5)強化監(jiān)測。密切監(jiān)測患者呼吸、心率、血壓等,及早進行心電監(jiān)護。若短時間內(nèi)血壓劇烈變化,則警惕合并腹腔內(nèi)器官損傷大出血。密切監(jiān)測呼吸頻率,防止休克患者呼吸停止。(6)早期導尿引流。及時導尿并留置導尿管,觀察尿液顏色、性質(zhì),記錄尿量及24 h出入量,根據(jù)結(jié)果補充血容量。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入院至開始手術平均時間、有效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以及癥狀改善時間等。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患者入院至開始手術平均時間、有效搶救時間、平均癥狀改善時間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院至開始手術平均時間、有效
2.2兩組患者搶救成功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情況比較(例)
創(chuàng)傷性休克作為腹外傷的常見合并癥,其發(fā)病相當急驟,病程進展迅速,而且病情比較嚴重[8]。既往搶救護理過程中,針對休克發(fā)生發(fā)展,一般是被動地執(zhí)行醫(yī)囑,容易導致最佳搶救時間被錯過。因此,針對該類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對于提升搶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急救過程中均予以預見性護理。患者進入急診室后,立即實施創(chuàng)傷評估。通過患者的具體生理狀態(tài)以及解剖損傷等相關量化參數(shù)指標予以評定分級,然后科學評估其傷情具體嚴重程度。對評分相對較低的患者,則著重預見性評估其是否存在休克加重的可能性,在醫(yī)囑下達前,就分工有序地對患者實施積極主動的防范處理[9]。如為患者積極建立起早期靜脈通道,在其血管充盈度較好時及早穿刺,以有效提升成功率。及早為患者吸氧以及靜脈補液,確保迅速補充患者的血容量,增加循環(huán)血量,有效改善其組織缺氧癥狀,防止休克加重。幫助患者擺放好休克體位,以有效增加其回心血量,從而保障患者的重要臟器血氧供應,糾正器缺氧狀態(tài)。實施早期導尿引流,可以有效預防患者由于血容量不足而發(fā)生休克。及時有效地處理其腹部外傷,可保證及時止血,以有效預防發(fā)生失血性休克。同時,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予以密切觀察,有利于作出科學的正確評估,從而有效進行應對,以縮短搶救時間,該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1]朱智芳.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療,2009,11(32):122.
[2]黃磊.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15):2351-2352.
[3]林艷,韋武燕.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護理[J].全科護理,2010,8(06):501-502.
[4]董建華.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治療和護理[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10(02):185.
[5]王莉,馬山.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4(4):75-76.
[6]袁春輝.探討急診腹外傷患者的臨床搶救與護理體會[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10(07):770-771.
[7]康振芳.淺談對嚴重胸腹外傷患者進行急救護理的方法和效果[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11):107-108.
[8]蘇靖,王麗.預見性護理干預對腹外傷合并休克患者急救的臨床價值[J].護理研究,2016,30(4):475-477.
[9]楊鳳華,李增梅.循證護理在腹外傷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23):219-220.
(本文編輯肖向莉)
2016-04-29)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8.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