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飛
《民主與法制》2016年第15期刊載了《藏寶于民》系列報道。近年來,文物破壞日益嚴重,該文從法治的角度對我國文物保護進行了科學探討,很有必要。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對文物保護更加重視,文物保護問題之所以重要,更多的是沒有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文物浩瀚如海,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是一段燦爛的文化,但隨之而來的文物破壞卻從未停止。為提升文物保護的法治水平,我國早在1982年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但效果不甚明顯。文物販子屢禁不絕,文物破壞屢禁不止,大量國寶級的文物在博物館束之高閣,許多基層博物館舉步維艱,許多的文物任其發(fā)霉。文物是不可再生文化資源,一旦損毀,將很難修復,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另一方面,文物交易缺乏制度規(guī)范和科學的競價機制,人民群眾對文物缺乏基本的知識認同,文物造假現(xiàn)象嚴重。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文物保護更重要的在于文化保護。每件文物都是創(chuàng)造者對歷史的見證,我們要讓全社會都了解文物的歷史,通過文化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文物保護中來,應當逐步放寬和規(guī)范文物交易市場,真正“藏寶于民”。讓更多的館藏文物通過文化宣傳走近群眾,讓更多人了解文物所蘊藏的知識。通過文化滲透,提升對文物保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群眾在文物保護的同時,積累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