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文
日本的聶耳紀念碑
■楊樹蔭/文
聶耳死在日本。
這位著名的音樂家,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逝世,時年23歲。
聶耳曾創(chuàng)作出《賣報歌》《畢業(yè)歌》《大路歌》《碼頭工人歌》等數十首影響巨大的歌曲,他短暫的一生,如流星劃過沉沉的黑暗,爆發(fā)出耀眼的光芒,至今仍然照亮著人們的奮進之路。
聶耳的旋律,是中國人的旋律,他的《義勇軍進行曲》是中國人永遠的精神力量。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烽火歲月,聶耳以自己的樂曲,激勵了億萬中國人前赴后繼,奔向抗戰(zhàn)的硝煙之中,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天才的聶耳,正義的聶耳,如火一般燃燒的聶耳,贏得了戰(zhàn)后日本人民的敬重。1950年,日本友人福本和夫、葉山冬子將《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翻譯成了日語,在藤澤市的紀念聶耳晚會上,用日語唱出了《義勇軍進行曲》。為了表達對聶耳的敬重和悼念,藤澤市于1954年建立了聶耳紀念碑,1963年,日本人民重建“耳”字型的花崗石紀念碑。1986年又由市民捐款,建成了嵌有銅制聶耳胸像的紀念墻,形成了今日所見的聶耳紀念廣場規(guī)模。
日本人民沒有忘記聶耳。每年的7月17日,也即聶耳的逝世日,日本的聶耳保存會會員和藤澤市民,都會聚集到聶耳紀念廣場舉辦“聶耳紀念祭”,在聶耳紀念碑前獻上鮮花,舉行默悼,由市消防樂團吹奏起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國的抗日歌曲在日本的土地上奏響,自然讓人浮想聯(lián)翩。
聶耳在日本藤澤得到了永生。
音樂不分種族,沒有國界。但是,音樂有自己的良知,有自己的使命。聶耳的音樂,雄渾激昂,是被侵略被奴役人民的最后吼聲,是一個不屈民族挺立起來的集結號、沖鋒號,也是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末日喪鐘。
日本人民懷念聶耳,高奏《義勇軍進行曲》,這是對一個天才音樂家不朽樂曲的綿綿追思,是對中國音樂那種震撼人心的張力與偉力的深深敬重,當然也是對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永遠友好的重重期盼。
《義勇軍進行曲》,曾經的中國抗日歌曲,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伴隨著對聶耳的懷念,一直被藤澤市民自發(fā)地頌唱,這是對中國人民的一份敬意,也是戰(zhàn)后日本人民痛定思痛的一份反思。
聶耳紀念碑、聶耳胸像、聶耳紀念廣場、每年的“聶耳紀念祭”,高昂激越的《義勇軍進行曲》,所有這些,讓我們看到日本有和平與理性的人民,這是日本的主流,也是日本的未來,他們已經超越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恩怨情仇,而進入到人類的眼光、人性的情懷,只要有這樣的人民,和平便有希望。
追念聶耳,感謝他至今仍然給予我們不可征服的偉大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