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有一些中國家長以為國外的教育就是快樂的。但事實是,美國的中學生同樣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我們也許并不清楚他們生活的另一面。美國中學生學習也瘋狂,他們每天甚至只睡4個小時。另外,他們的課外活動也很豐富,一般都學有某項特長。而他們的家長也十分關注教育,據(jù)估計,約90%的家庭都不惜重金聘請家教。
繁重的學業(yè)
國人眼中的美國教育多以輕松自由為主,以為美國中學生除了從早晨8點開始上課到下午3點下課以外就再無其他學習時間了,都是自由支配的時間了。但事實上,他們只有在小學生階段才能享受到輕松自由的學習生活。他們在那個階段完全沒有很繁重的課業(yè)壓力。
但一旦進入中學之后,他們的生活便不再像小學生活那般簡單輕松了。從他們邁進中學大門的第一天起,就要參加分班考試,按照成績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班級。數(shù)學、科學、第二外語等科目都會根據(jù)成績實行分層教學,而光數(shù)學就有五個等級的班級。單從分班舉措來看,誰都不能否認競爭其實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開始了。而許多家長從小就帶著孩子去運動,讓他們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這其實是在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和吃苦精神。
不只中國的高中生讀書辛苦,美國的高中生讀書也很辛苦。許多美國高中要求學生必修數(shù)學、英語、科學(包括生物、化學、物理)、歷史等。有時候,老師甚至都不上課,直接讓學生泡在圖書館里查資料、寫論文。老師的基本觀點是,觀點無所謂對錯,只要論文有自己的邏輯和見地即可。美國教育從小強調(diào)批判思維,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完全不需要“死記硬背”。拿歷史課程來舉例,盡管老師說只要記時間段就可以了,但到了真正考試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每個選項都很接近。所以,學生們都清楚,要想獲得好成績,乖乖背書也是必不可少的。
盡管他們下午3點就放學,但他們下課之后往往也閑不下來,學校會給他們布置與數(shù)學、英語、科學(包括生物、化學、物理)、歷史等必修課相關的大量課后作業(yè)。學生們的作業(yè)形式靈活,作業(yè)內(nèi)容也多,他們每天完成作業(yè)就要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是幾天。最突出的特點是閱讀量大,很多作業(yè)沒有標準答案,尤其是文科類作業(yè),老師只出題目,剩下的事都要靠學生自己去發(fā)揮,比如寫報告、做項目、演講等。有時候學生很難一個人在家里獨立完成作業(yè),需要幾個同學共同研究,攜手合作。舉個歷史課課后作業(yè)的例子,通常老師會讓學生讀反映相關題材的小說,看歷史紀錄片。比如,老師講完“珍珠港事件”這段歷史后,老師先布置讀相關小說《廣島》,再安排學生看紀實片《珍珠港》,從多角度加深學生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理解。
有人曾測算,美國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課本,約104斤重。正常情況下,他們的書包不會太輕,因為除了六七門必修課程以外,他們還須應對大量的選修課,以及相應的必讀書和選讀書。不過相較國內(nèi)課堂,美國中學給學生提供選課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會開設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多個語種。有人就在3年里學了三種不同的語言,目的是為了每學期都能拿到好成績,因為語言入門時往往是最簡單的。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吃苦,但這不妨礙少部分人會連續(xù)三年選擇艱深的拉丁語。事實上,當大學招生官拿到成績單時,不僅看分數(shù),也會看科目,看學生是否選擇了較難的課程,是否愿意挑戰(zhàn)自己,并獲得好成績。
美國家庭也苦拼教育
美國家長們也深知,凡是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須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所以,美國家長們也會利用課后和周末的時間給孩子們補充能量。
與中國學生需要應付期中、期末考試不同的是,美國的考試次數(shù)比較頻繁,而且每次考試成績都與“前途”相關。比如,AP課程(指針對AP眾多的考試科目進行的授課輔導,AP指美國大學預修課程)會在高中高年級時陸續(xù)開出,由于課程難度相當于大學一年級課程,通常是“有條件入讀”:大部分高中要求學生前兩年的平均成績達到A,甚至A+。而這意味著,在前兩年的學習中,一次考試失誤,就可能讓平均成績從A滑到C,從而與AP課程無緣。所以,幾乎90%的美國家長都會給孩子請家教。周末或是課后,孩子們通常會流連在各大家教培訓班。而家教價格卻不菲,有時候一小時的課時費要好幾百美金。
“榮譽協(xié)會”是美國中學里的一個特殊組織,只有入學兩年并且各科平均成績達到全A的學生才能參加。進入?yún)f(xié)會后,學生有為同學指導作業(yè)的義務,美國人往往把 “服務他人”意識看得比較重。除了義務,他們也享有一定的權利。在許多學校,榮譽協(xié)會成員即是“名校候選人”。每當名校招生官到校時,會讓校方打印一張平均成績排名在學校前20%-30%的學生名單,而這往往就是榮譽協(xié)會名單。
到了大學申請季,學生之間的競爭變得隱蔽。老師會提醒學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請學校的信息;有的家長在超市遇見會裝作不認識,以免不小心透露自己孩子申報學校的相關信息,從而引來“同伴競爭”。
在家長圈里,“榮譽協(xié)會”是絕對值得一提的談資。數(shù)據(jù)顯示,由于申請人數(shù)增加,常春藤盟校的錄取率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請,錄取2032名,錄取率為5.9%;普林斯頓收到26664份申請,錄取率7.9%,皆是兩校歷年最低水平。
許多人說,在美國考大學很容易。的確,全美有3000多所大學,幾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學”。但如果不是名校畢業(yè),就業(yè)依然困難。很多移民家庭都察覺到:為了孩子的前途,美國家庭拼教育的勁頭絲毫不輸給中國家庭。
瘋狂投入課外活動
美國的中學早晨8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乍看起來學生學業(yè)挺輕松,但現(xiàn)實是,很多學生每天凌晨一二點才睡下,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除了完成作業(yè),他們還把大量時間投入到課外活動中。
舉一個美國高中生田田的例子來說,除了周末去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和每天練琴外,她的課余時間幾乎被各種活動填滿了:辦校報、采訪、寫稿;參加網(wǎng)球訓練,每周1小時;和同學創(chuàng)建社團,去社區(qū)為植樹籌款;還有她最喜歡的校數(shù)學隊訓練。每周放學后,田田都有一兩次集中訓練,做各種怪題難題,還要外出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田田帶領的團隊曾奪得當?shù)?00多所中學參與的數(shù)學比賽第一名。此類校園俱樂部在美國中學里非常流行,主流的俱樂部有辯論隊、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校報,數(shù)學隊等。它們往往采取積點制,俱樂部成員要通過比賽次數(shù)和比賽表現(xiàn)積攢“積分”。
通常,校際間比賽比較頻繁,但只有攢到相當積分的會員,才有資格代表團隊參加州際甚至更高級別的比賽;如果積分一直不足,意味著淘汰。有時候,參加俱樂部或社團的壓力甚至超過學業(yè)。田田的好朋友參加辯論隊,幾乎每周都要比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準備材料、反復修改辯詞。有的同學參加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比如開展“基因”研究,這比課堂學業(yè)還要艱深百倍。這些課外活動都在下課后,時間至少兩小時,進入決賽后花費的時間更多。學生們回家最早是吃晚飯時間,有時是七八點,然后再投入作業(yè)。晚上12點睡覺算早的,凌晨一二點睡覺是常態(tài)。
很多美國中學生幾乎都過著這樣的忙碌生活,而這種氛圍,又促使著每個人追求各自的興趣。這是美國中學的文化,當然,也夾雜著美式“高考指揮棒”效應。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申請哈佛大學的學生中,SAT閱讀、數(shù)學和寫作成績超過700分的申請人分別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從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當同學們在成績上難分勝負時,課外活動成為競爭的又一個戰(zhàn)場。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是,在美國大學申請表上一直有“特長”欄,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表格下有“得獎地區(qū):州、全國、世界”的等級提示。特長欄空白的學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錄取。
很多美國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活動,為的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擅長點,這樣一來,他們興趣愛好就很多。但必須承認,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專長,并不容易??稍谶@種教育生態(tài)下,也有人堅持不了,幾近崩潰,有的學生會跑到老師辦公室大哭,但其實他們的成績也不算很差。
有人說,正是美國教育的這種特點,讓學生發(fā)展了許多興趣,并且在選擇專業(yè)時會考慮“融會貫通”。也有人看到,美國學生對此感覺壓力巨大,嗑藥、騙心理醫(yī)生的伎倆愈演愈烈。在美國學習,沒有捷徑,無法突擊“優(yōu)秀”,這是個常識。
美國教育并沒有那么“美”
在有些國人的印象里,仿佛美國就是天堂。當出國留學變得越來越稀松平常時,人們會更加覺得美國的學生應該生活得比較輕松,至少不會像中國孩子這樣“壓力山大”,從小就奮斗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印象急需糾正。
美國的中學到底是什么樣的?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國移民家庭開始在網(wǎng)上抨擊那些三流寫手、短期到訪者和交換生構建的“美好中學”圖景,并斥之為“不負責任,嘩眾取寵。”
當留學日益低齡化,我們或許真有必要認識一個真實的美國中學生活。美國記者愛德華 . 休姆斯,曾獲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從2001年秋季開始,他花了一學年時間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點”。他在這所學校聽課,采訪學生和老師們,還在這個學校教一門論文寫作課,甚至也親自參加考試。一年的體驗,他寫成了《夢想的學校》,并在2003年出版,全書約400頁,分3大章。書的第一章長達188頁,其長標題是:“4是有魔力的數(shù)字:4小時睡眠,4杯拿鐵,4.0”。此長標題生動地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群像: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美國教育從小強調(diào)批判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雖然與國內(nèi)的填鴨式教育不同,但是學生壓力也同樣很大,他們的考試次數(shù)比中國還多。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應對必修課之外的大量選修課。
為了成功,美國學生和中國學生一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刻都不敢懈怠。中國學生卓越在分數(shù)上,美國學生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與中國的高中相比,美國的高中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發(fā)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課外活動豐富多彩,讓學習和課外活動很好的結合起來,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