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芳
家長群中的同儕壓力
編輯|嚴芳
專家袁堅
文學(xué)博士,早教專家,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lián)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chuàng)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潛水員,創(chuàng)作“山海經(jīng)”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
幼兒園的老師建立了班級家長群,便于傳遞信息、發(fā)布通告,便于彼此溝通,這當然是件很好的事,是科技時代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為我們帶來的便利。然而,同儕壓力也在家長群中悄悄滋生、蔓延。
入園后,班上的老師就會給家長們拉個群。有什么消息、通知,直接在群里發(fā)布,最近微信還新增了“@所有人”的功能,更便于每位家長都能及時接收到重要信息;有什么問題,在群內(nèi)探討;還有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尤其是照片、視頻都能隨時發(fā)出。對比從前只能從接送時與老師的寥寥對話、孩子的只言片語來了解些許情況,如今,信息的流動變得實時、快速,當然是好事。家長與老師、家長們之間的交流,也因此變得更加密切了。
在我所處的家長群里,除了爸爸、媽媽,還有好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了孩子,老人家們都用上了最新、最流行的社交工具。我想,除此之外,再要找一個同等強勁的動力,讓他們積極地去接觸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學(xué)習(xí)新應(yīng)用,可不容易。這個推動對老人家很有意義:說不定他們就此用上了“滴滴打車”,開通了“微信支付”,學(xué)會了在手機上訂火車票、付水電費……
如果我們對微信家長群的討論內(nèi)容做個統(tǒng)計分析,大概會是這樣:老師發(fā)布消息、通知,占5%;家長們自發(fā)的各種關(guān)于教育或其他內(nèi)容的話題,占15%;而剩下的80%,都是由老師發(fā)布的消息(包括在群內(nèi)和在課堂上向小朋友發(fā)布的)引發(fā)的家長討論,這其中的80%,大多數(shù)又都是家長對老師的回應(yīng)——我們在積極地完成您布置的任務(wù)喲!您還滿意嗎?
這時候,同儕壓力的消極面就顯現(xiàn)出來了。所謂“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是指與自己年齡、地位等相近的朋友之間的影響力。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希望自己被別人接納、受別人肯定,希望自己在團體中有歸屬感,所以別人的看法、做法就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我們難免會感受到所處的圈子帶來的壓力。
家長們本來互不相干,各有不同的職業(yè)、興趣,連年齡也相差甚遠(父母輩與祖輩家長),但是,因為孩子們在同一個班級里,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圈子。又因為大家都很關(guān)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家長群中的同儕壓力就醞釀、生發(fā)出來。比如在壓力之下,我們會去做某些自己本來不愿意做的事;或者即便不去做,心里也會隱隱生出些不安,需要自證:我可以選擇別的方式。
舉個最近發(fā)生的例子吧。我們家孩子今年升大班,老師開始教認字。最初我覺得這挺好,因為我自己就是5歲認字,到入小學(xué)時已經(jīng)能夠獨立去讀大部頭的小說。獨立閱讀是我覺得在教育中最需要強調(diào)的部分??梢赃@樣形容:能夠獨立閱讀之后,世界便會“呼啦啦”在孩子的面前打開無數(shù)個側(cè)面、無數(shù)種可能性。而閱讀的前提,當然是認字。所以只要孩子感興趣、不勉強,那就學(xué)吧!
然后,某一天,老師在微信群里公布了一個詞表,大概有40個,說是之前2個月在幼兒園里教小朋友認的。我一看:好多都是復(fù)雜的、書面化的字詞,比如:田野、懷念、躲藏、焦急……當然老師有她的想法:只教孩子認,不要求寫。這個理念是不錯,不過我個人覺得,在啟蒙階段,即便是單純的認字,最好也還是從簡單的、最常用的那些開始。
接著,家長們還沒來得及對認字這件事展開討論,老師宣布說:班上有一半的孩子全部都能認下來;還有1/4的能認得一半。這下,大家就緊張了:我的孩子屬于哪一半?這一切不就是排名次的初級版本嘛!有家長直接問:我們家孩子能認多少?還有家長直接表示:我們家孩子估計得墊底吧!
你是不是想知道,我的反應(yīng)是什么?一點兒都不特別,我當時也在想,不知道我們家孩子能認得多少個。而且回家以后,我也讓他認了一遍?!瑑妷毫Π?!那么容易我就被牽著走了。
我們把孩子認得的詞圈出來,讓他自己數(shù)。他很認真地數(shù)完,非常驕傲地對我說:“媽媽,你看,我很厲害吧!我已經(jīng)認識16個詞了。好多呢!”如果按照老師的標準,他連一半都沒認到,排在最后那1/4里。不過,不管是從他自己的標準還是從我的個人標準來看,他能在這些復(fù)雜字詞里認下16個,真的很不錯。所以我說:“是呢,媽媽覺得你有用心在認字,很棒?!?/p>
我沒有參與家長群里的這一輪識字話題,不過,的確感受了一遭同儕壓力。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教師節(jié)好多家長在群里討論扎堆買花送給老師,又比如當老師布置了一項親子手工作業(yè),好些家長都在群里貼出自己花費很多心思做出來的成果(嗯,主要就是媽媽的作業(yè))。遇到與自己最初的想法、核心的理念有差異的情況,在家長群的同儕壓力中,我都會發(fā)個愣,然后才返回自己的軌道。
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家孩子無意間讓我堅定、安心:他不受外界影響地真實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比如認字那一遭,再比如對老師布置的主題手工不感興趣,那我們就簡單完成,騰出時間來玩他心愛的樂高。我們的人生,不就是應(yīng)該有重點、有取舍的嗎?
換個角度,我在想,家長群里的同儕壓力,其實像是一場實習(xí),讓我先經(jīng)受沖擊,然后努力厘清自己的想法。未來,等到孩子入小學(xué)、中學(xué),遇到同齡人間的“同儕壓力”時,我就可以為他追溯往事,告訴他:媽媽也會受到影響,不過最終我們會明白,我們與別人不一樣很正常,只要認真地去選擇自己真正認可的路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