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見習記者 黃旭珂
“彗星號”的隕落
綜合報道/見習記者黃旭珂
在世界民用飛機發(fā)展史上,彗星號客機是一個跨時代的知名產(chǎn)品。但是,它的制造商英國的德·哈維蘭公司一味追求技術上的突破,選擇充滿風險的方案,結果招致飛機事故頻發(fā),終使公司陷入困境,后被兼并收購。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各國重新開始了民生建設,修復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民用航空也隨之逐漸復蘇。戰(zhàn)爭時期的運輸機和各航空公司的飛機,已經(jīng)不能滿足民用航空運輸?shù)男枨螅谑歉鲊w機制造商掀起了研制新客機的熱潮。由此,德·哈維蘭公司(deHavilland)的“彗星號”客機應運而生。
這一時期,航空業(yè)界把研發(fā)方向定位于噴氣式客機,因為它更適合人們長途旅行的需要。作為不同于螺旋槳飛機的噴氣式飛機,早在二戰(zhàn)時,英國人就已經(jīng)著手研發(fā)工作了。
1942年12月23日,英國德·哈維蘭飛機公司的決策者們大膽進行了噴氣客機的開發(fā)。新的噴氣客機設計載客定為36座,客艙座椅共9排,每排4座,左右各2座,對稱安排,中間為走道。這種客機雖然采用常規(guī)布局,但在設計上仍有不少大膽的創(chuàng)新之舉。
例如,新客機在設計上遇到的一個最大問題是怎樣安裝渦輪噴氣發(fā)動機。德·哈維蘭公司的設計組先后否定了14種可能的安裝方案,最終決定把4臺發(fā)動機,以2臺為一組分別安置在機身兩側機翼根部。這就意味著發(fā)動機長長的進氣管和排氣管需要安排在機翼內(nèi),那么機翼在其根部就不能保持翼型,這勢必會增加飛行阻力。為此,設計組還是費盡心機,成功地把總阻力減少到了最低程度。
此外,德·哈維蘭公司還為新客機設計生產(chǎn)了新型的小車式起落架,這種起落架每個主起落架上有四個機輪,并帶有防滑剎車裝置。這樣的主起落架,在當時體積還是比較大的,但是設計者們并沒有為它專設另外的收藏吊艙,而是讓其沿翼展方向向外收入在機翼內(nèi),這也是該機很多新穎的設計之一。
經(jīng)過德·哈維蘭公司新客機設計團隊的努力,飛機終于在1949年7月27日沖上云霄。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客機,被取名為“哈維蘭彗星”號。
這架裝有4個噴氣發(fā)動機的“彗星號”,可在密封座艙中裝載36人,飛行高度4萬英尺,時速500英里,比當時正在使用的任何飛機都要快,運載的乘客也要多?!板缧翘枴钡难兄?,也是英國力圖通過空運業(yè)的突飛猛進而占據(jù)世界航空領先地位的舉措。
當“哈維蘭彗星”號成功首飛后,英國政府官員向外界表示,試飛還需進行兩年多的時間,但德·哈維蘭公司卻迫不及待的同意為客戶生產(chǎn)16架“彗星號”飛機。殊不知,這種沒經(jīng)過真正驗證的“設計方案”給后來的事故埋下了致命性隱患。
“彗星號”飛機的研制成功,很快就轟動了全世界,人們都盛贊“彗星號”是“英國航空第一機”。這款飛機把從英國倫敦到意大利首都羅馬、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埃及首都開羅的航線飛行時間分別縮短了將近一半?!板缧翘枴憋w機可以在12200米高空平穩(wěn)地進行巡航飛行,乘客甚至可以在機艙內(nèi)立起硬幣。
不久之后,在英國舉行的范堡羅航展上,“彗星號”飛機以貼著屋頂?shù)母叨仍跁錾峡蘸魢[而過時,引起來賓陣陣驚呼。在蔚藍的天空上,“彗星號”劃過一道長長的白色航跡。這么快的速度,這么高的高度,以前這是在科幻小說中才可能見到的怪物,而在現(xiàn)實世界中卻看到了。航空界又一次被震動了,“彗星號”飛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航空工業(yè)第一顆閃亮的明星。
雖然“彗星號”在航展上有著近乎完美的展示,但卻并沒為公司引來更多的定單。人們認為“彗星號”全部采用頭等艙布局,只能帶36名旅客,經(jīng)營成本太高,難以贏利。
可是,在隨后的一年試飛中,該機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飛行紀錄,平均時速超過675公里。這種速度優(yōu)勢終于吸引了各國航運公司的關注,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法國空海聯(lián)合運輸公司和法國航空公司等眾多的航空公司前來定貨。
在贏得大量定單后,德·哈維蘭公司開始對“彗星號”進行改進。加長航程、可載44名旅客的“彗星”Ⅱ于1952年2月16日試飛。并且,更長航程、可載78名旅客的“彗星”Ⅲ也在設計之中。
此外,“彗星號”飛機上還安裝了機載雷達、防冰和防火設備、新型導航設備等,乘客坐在增壓密封艙里的感覺和低空時一樣舒服。英國從此將世界航空運輸帶進了噴氣時代。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對手能與之競爭,“彗星號”可謂一枝獨秀,噴氣式運輸時代也被稱為“彗星時代”。
雖然“彗星號”飛機稱雄藍天,但自投入使用后,接連出現(xiàn)了幾次重大的空難事故。自1952年加入航線到1970年,重大事故就發(fā)生了21起,直接導致乘客死亡的事故就有11起。最慘重的一次發(fā)生在1970年7月3日,“彗星”Ⅳ客機滿載112名乘客,結果所有乘客包括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另外還有七起造成機組人員與乘客全部死亡的事故。
連續(xù)發(fā)生的空難,令全世界為之震動。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搞清飛機墜毀原因。于是,一個龐大的專家組展開了歷史上少有的詳盡調(diào)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彗星號”飛行中由于機體上金屬部件產(chǎn)生裂紋并擴展而造成了解體事故。產(chǎn)生這種裂紋的原因是由于高空飛行的“彗星”客機使用增壓座艙,長時間飛行頻繁起降使機體反復的承受增壓和減壓,引發(fā)飛機鋁制蒙皮的金屬疲勞。
這就是人們后來才弄清楚的“疲勞破壞”。從這以后,飛機設計學中專門增加了一個新學科——“疲勞學”。針對這個問題,德·哈維蘭公司對“彗星”Ⅱ飛機機身進行了加固,并采用了橢圓形舷窗設計,因為直角形狀更容易發(fā)生疲勞。至此,人們對這個問題才有了清楚的認識,并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后來德·哈維蘭公司推出的“彗星”Ⅳ客機,更加注重解決疲勞破壞問題,擁有了號稱“耐疲勞”的機身,從而延長了飛機的飛行壽命。將飛機結構的疲勞強度列入飛機設計強度的規(guī)范,是“彗星”式飛機對人類航空事業(yè)的重大貢獻。這種以鮮血為代價的貢獻,怎能不令人唏噓長嘆!
“彗星號”飛機看似又重新獲得了新生,但幾次飛機失事在人們心里造成的陰影揮之不去,更重要的是此間美國生產(chǎn)出波音707客機業(yè)已搶占了市場?!板缧翘枴憋w機,終因缺少定貨難以為繼,于1980年全部退出商業(yè)航班飛行。隨著“彗星號”被擠出市場,終使其生產(chǎn)商德·哈維蘭公司陷入困境,遂被霍克·西德利公司(Hawker Siddeley)兼并收購。
從此,輝煌一時的“彗星時代”宣告結束。“彗星”飛機項目失敗的原因是對于超出需求的技術狂熱,導致過于野心勃勃的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和激動人心的技術解決方案,會激發(fā)人們冒險采用“前沿”方案的欲望。這在本質(zhì)上比經(jīng)過驗證的方案更有不可預測性,毀滅性風險也就更大。
責任編輯/秦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