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陽
(西南科技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四川綿陽621010)
淺談舒曼鋼琴套曲《蝴蝶》在演奏中想象的運用
路陽
(西南科技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四川綿陽621010)
舒曼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那個時代充滿著激情和幻想,舒曼在其作品中也表現出了相應的時代特性及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特點。本文就針對舒曼的鋼琴套曲《蝴蝶》,分析其中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音樂特征,引導演奏者將想象建立在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特點的基礎上,啟發(fā)演奏者運用自身想象來豐富作品的音樂形象及自己的演奏。
舒曼;蝴蝶;想象
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選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想象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都屬于高級認知過程。無論是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演奏還是欣賞,想象始終貫穿于音樂活動的每一個階段。對于演奏者來說,他們的想象越豐富,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音樂形象的感知就越清晰。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想象時,我們并不能單純憑借主觀意識隨意地進行想象,而是需要建立在掌握、了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特點等基礎上。而作為一名演奏者,我們在進行音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時,需要充分利用創(chuàng)造想象來使得我們的音樂演奏更加生動、豐富。
該作品是舒曼于1829在海德堡期間開始著手創(chuàng)作的,當時他將草擬的五首短曲納入《蝴蝶》套曲中,直至1831年,這十二首小曲全部完成。他當時收到文學家讓·保羅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時有幾個特征,這些特征也體現在《蝴蝶》這部作品中。包括:第一,神秘的幻想性,舒曼在創(chuàng)作時會設計一些隱含深意的標題或是一些字母游戲。第二,短小成套的套曲,舒曼的作品曾被批評為“過于即興,缺乏結構形式的支持”,但對于舒曼來說,音樂作品的結構不是最重要的,源源不斷的靈感和作品中所具備的幻想性才是最為重要的。
舒曼的這部鋼琴套曲《蝴蝶》取材于浪漫主義文學家讓·保羅的小說《少不更事的年歲》中最后一章所描繪的假面舞會。舒曼在給柏林評論家雷爾斯塔伯的信里提到:“你是否記得《蝴蝶》最后一章,化妝舞會上,坦白、面具、生氣、揭露、匆忙出發(fā)、結尾的情境、兄弟離去,我常常翻到最后一頁,這個結束好像又是新的開始。種種情景在我眼前像蝴蝶一樣,一個一個接著飛來。”舒曼的這段話可以為《蝴蝶》題名的由來做一解釋。但也有人持另一觀點,他們認為,雖然這套作品名為“蝴蝶”,但事實上并不是在描繪蝴蝶,套曲中的十二首小曲反而像是一只幼蟲在經歷一系列巧妙變化的過程,最后化成美麗的蝴蝶破蛹而出。這部鋼琴套曲中的十二首小曲都運用到了舞蹈節(jié)奏,而這些舞蹈節(jié)奏有很大一部分源自舒伯特的圓舞曲和四手聯彈的波蘭舞曲。
對于鋼琴套曲《蝴蝶》的音樂形象的想象,我們可以先運用再造想象來塑造音樂形象,其中每首小曲的標題就可視為一個切入點,對于演奏者來說,在對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時,還需要在再造想象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造想象,使得作品的音樂形象更加生動形象、豐富飽滿。更重要的是,在演奏者進行演奏時,還需要運用相應適度的技術想象,技術想象就是演奏者在進行演奏之前對自己所需要演奏的音響效果和演奏技巧的想象。技術想象包含內心聽覺和運動感覺等方面。內心聽覺就是人們不依賴音響,而是憑借著對音樂的記憶,內在地想象構造出聲音的音高、節(jié)奏、音色、旋律和音樂形象等的一種能力。而運動感覺則是人們對自身運動的狀況和身體各個部位位置的感覺。運動感覺較好的演奏者在所要彈奏的音響起之前就已經想象好應該用什么樣的演奏方式來彈奏從而表現出他想要的音色。
下面就套曲中的引子、化裝舞會、維娜三個部分為例來分析演奏中想象的運用:(1)引子:速度中庸,篇幅較為短小,由六小節(jié)構成。一般在演奏這個部分時,演奏者們普遍將其想象為舞會的開場或是故事的開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將這部分的旋律音色想象為吹管樂器,旋律從低音區(qū)圓滑地過渡到高音區(qū),在鋼琴演奏中這段旋律的演奏就需要有吹管樂器那種氣息綿延連續(xù)的感覺,最后兩小節(jié)像是一種回聲回蕩在舞會大廳,最后一個延長音記號給人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想象空間——舞會的一切準備就緒,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第一個音符的響起。對這種感覺,演奏者在把握時應當注意,這不是簡單地靜止,而是可以想象成內心對某種事物充滿期待感覺;(2)化妝舞會:這是一首帶有圓舞曲風格的小曲,主題以較快的速度柔和呈現,經過中段的發(fā)展后再回到主題,自始至終氣氛熱鬧而又不失優(yōu)雅,讓人感覺到在夜的深處,一處燈火通明的居所,或許這就是人們想象中的化妝舞會的場景。因為主旋律都是八度雙音,音與音之間的連接較難把握,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時容易彈成活潑跳躍的感覺,但根據樂曲的風格,這一部分的旋律演奏得更加輕盈流暢。這時演奏者在彈奏右手旋律部分時應該根據樂句的走向,手指貼鍵運行,盡量將前后的音連貫起來。要把握這種感覺我們不妨想象圓舞曲的舞蹈韻律,抓住圓舞曲強弱弱的節(jié)奏特點,體驗優(yōu)雅柔和、流暢連貫又富有彈性的韻律特征從而更好的詮釋作品內涵;(3)維娜:這首小曲描繪的是女主角維娜的形象,維娜是巴爾特與布爾特同時喜歡上的少女,最后她選擇了巴爾特。這是一首優(yōu)美而又溫柔抒情的波蘭舞曲,樂曲具有復調性質,右手旋律部分就像女主角的歌唱柔和而甜美,并時常與中聲部交織在一起。根據樂曲的取材,低音部分,演奏者可以運用創(chuàng)造想象將其設想為巴爾特,而高音部與低音部的交織呼應則可想象為巴爾特與維娜的對話。
想象對于鋼琴演奏非常重要,作為一名演奏者,遵循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愿進行再造想象同時依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創(chuàng)造想象兩者的結合顯得必不可少。
J624.1
A
1005-5312(2016)29-0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