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志冰
旅行中的蘇軾
渠志冰
北宋才情八斗的詩人蘇軾,縱觀其一生,一生為官,數(shù)次被貶,顛沛流離,可謂官場不幸;但其每到一處,詩情大發(fā),好詩好詞泉涌,又可謂官場不幸詩人幸!
拿今天我本人的看法,蘇軾數(shù)次被貶,每次都貶到異地,被貶途中與被貶之地的山山水水,中國的大好河山,都讓他老人家飽覽并領(lǐng)悟了。如此看來,被貶對蘇軾來說,豈不是免費旅游?因而我把被貶的蘇軾,說成旅行中的蘇軾!
蘇軾旅游之始,便是隨老爸蘇洵進京應(yīng)試。這年是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真是個好老爺子,他帶著21歲的蘇軾,19歲的蘇轍,也帶著一家人美好的憧憬,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來到京城應(yīng)試。初到京城,一切都是新鮮的,畢竟是京都大城市,皇帝朝廷的駐地嘛!但不知道那時的京城人會不會稱呼他們爺兒仨“鄉(xiāng)癟子”。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fēng),一下子讓他們驚詫了——鄉(xiāng)土之人,如此文才,那還了得!蘇軾的命題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更是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歐陽修讓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得第二,結(jié)果明了時當然更讓歐陽修為之詫異。還有更為轟動京師的是,蘇軾、蘇轍兄弟倆同榜應(yīng)試皆及第!
應(yīng)試及第的結(jié)局是做官,學(xué)而優(yōu)則仕嘛!但蘇軾官場注定要不幸。正當爺兒仨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這對蘇軾爺兒仨來說,是大不幸。這蘇老太太真是沒福氣?。√K軾兄弟倆只得隨老爸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等職務(wù)??蛇@時,不幸又來了,治平二年,蘇洵老爺子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又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黃花菜都涼了,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官場祥和。
可惜蘇軾不是墻頭草,不會隨風(fēng)倒,并且年紀不大還很保守。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的保守思想終于暴露,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這一下子刺疼了變法的王安石,王安石很憤怒。憤怒之余,使了個壞點子,他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一看,斗不過王安石們,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開始了他的“旅游”生涯,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在熙寧七年秋調(diào)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
看看,旅游版的蘇軾,一出來就一發(fā)不可收了!且慢慢說來吧。
蘇軾這京官下放,第一站是杭州。杭州是個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嘛!蘇軾在杭州任職通判。通判是個什么官兒呢?在兩宋時,“通判”是位于地方行政單位“州”的一種地方官,是“知州”的佐貳(“知州,掌郡國之政令,通判為之貳”)。還有,“通判”一職雖然位于“知州”之下,但其職權(quán)卻大于“知州”,因為行政公事必須經(jīng)“知州”與“通判”共同簽署才能生效。而且,“通判”是以中央派員的身份,作為皇帝的耳目,對州府事的彈劾可以直達皇帝?!巴ㄅ小弊鳛榈胤叫姓L官的副職存在,負有地方的行政及監(jiān)察職權(quán),和現(xiàn)在的“紀委書記”大致相當。
不過,蘇軾在杭州任職期間,朝廷又多事,那幫子對立面又拿他說事,被捉拿到御史臺審問并入獄。最后看來并無大事,熙寧七年秋,蘇軾出獄并被調(diào)往密州,也就是今天山東諸城一帶,任知州。當時的密州是個貧窮山區(qū),經(jīng)濟蕭條,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員的薪俸也很低。這與有“天堂”之稱的杭州不啻天壤之別。蘇軾為何愿到這窮地方過貧苦生活?這固然不是庸俗的功利觀所能解釋,他也不曾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標榜自己,而說他有與民同甘共苦的良知和以苦為樂的胸懷,倒比較符合實際。蘇軾在密州沒有像蘇堤那樣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但他于熙寧八年(1075年)十月,蘇軾在密州祭常山回,與同官會獵于鐵溝附近,寫作《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詞風(fēng)于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fēng)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边€有,在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所作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讓今天的我們讀后依然心情蕩漾心潮澎湃。當然,蘇軾在密州還有不少好詞,但這兩首代表作就夠密州風(fēng)光了!
熙寧十年(1077
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在徐州任知州。他每到一處,都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這期間,蘇軾曾經(jīng)到過魯南的“滕小國”——歷史上著名的滕文公任職的滕縣,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學(xué)識淵博的蘇軾,肯定知道滕文公,不然他不會在百忙之余蒞臨滕縣,雖然徐州離滕不足二百里。蘇軾在滕寫下《滕縣時同年西園》詩“:人皆種榆柳/坐待十畝陰/我獨種松柏/守此一寸心/君看閭里間/盛衰日骎骎/種木不種德/聚散如飛禽/老時吾不識/用意一何深/知人得數(shù)士/重義忘千金……”蘇軾的這首詩雖然不如在密州的詞賦出名,但在滕州卻廣為流傳,畢竟宋代大文學(xué)家到過滕州嘛!
元豐二年四月,蘇軾由徐州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雖然是短短的三個月,卻讓蘇東坡過足了湖州的山水癮,留下了七十多篇詩文,也讓湖州百姓記住了這位祈雨禱晴、憫農(nóng)又貪嘴愛玩的知州。湖州人對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一往情深,保存了他的不少遺跡,城內(nèi)有愛山臺、墨妙亭、六客堂,黃龍洞側(cè)有蘇公祠等。
蘇軾出獄以后,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于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文豪也是人嘛,面對這個地位低微又無實權(quán)的官職,蘇軾變得心灰意冷,心情郁悶。這誘發(fā)了蘇軾的游山玩水之情。他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并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閑暇時余,他還帶領(lǐng)家人開墾了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蘇軾在黃州,還有一事值得提,那就是現(xiàn)今提起來就讓人饞得流口水的著名美食“東坡肉”。蘇軾曾將燒肉之法寫在了《食豬肉》一詩中:“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贝瞬水敃r并無名稱,以其名字命名為“東坡肉”,還是在他到杭州做知州的時候。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fēng)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蘇東坡下決心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
嫉惡如仇的蘇軾,于元祐四年(1089年)任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這是蘇軾老夫子第二次來杭州做官,這次可是一把手!作為一把手的蘇軾,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據(jù)記載,他指揮20多萬人疏浚西湖,并且利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積而成蘇堤,即今天我們游西湖徜徉的蘇堤。自南宋以來,“蘇堤春曉”就成為“西湖十景”之首。長堤臥波,貫通了整個湖的南北兩側(cè),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fēng)景線?,F(xiàn)在看來,蘇堤是蘇軾老夫子在杭州西湖名符其實的“形象工程”,也是他名垂青史的政績。今天的我們,游杭州不去蘇堤轉(zhuǎn)一圈,那就像沒到杭州一樣。
其實,蘇軾一生筑過三條長堤,有“東坡處處筑蘇堤”之謂。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并筑堤。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zé)o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曾自比唐代白居易。但誰知在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diào)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新黨再度執(zhí)政,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看看,這幾年幾乎是一年一個地方被貶、調(diào)任,壞事倒成了好事,讓愛山愛水的蘇軾饕餮了中國的山山水水。說蘇軾一生多次被貶,成就了旅游版的蘇軾,一點也不夸張。
在嶺南,蘇軾在《惠州一絕》中寫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边@首詩膾炙人口,其實是蘇老夫子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對嶺南的贊歌?!端问贰繁緜饔涊d,蘇軾在惠州“居三年,泊然無所蒂介,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荒蠻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jù)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但熱愛大好河山的蘇軾不這么認為,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以飽滿的熱情,在這里辦學(xué)堂,介學(xué)風(fēng),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跟蘇軾學(xué)習(xí)。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比藗円恢卑烟K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徽宗即位后,蘇軾被調(diào)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享年六十五歲。到此,蘇老夫子徹底結(jié)束了自己的旅游人生。
但蘇老夫子沒回原籍安葬,而是把自己葬在汝州郟城縣鈞臺鄉(xiāng)上瑞里。蘇軾為什么要把自己埋葬在這里呢?因為蘇軾這樣重量級的文人肯定懂“風(fēng)水”:蘇轍于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間,蘇軾由定州南遷英州,便道于汝,與弟相會。蘇轍領(lǐng)兄游觀汝州名勝。郟城縣屬汝州,自古就有龍鳳寶地之美稱,黃帝鈞天臺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臨鈞天臺,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余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鄉(xiāng)峨眉山,就議定以此作為歸宿地。
想想也是,一個熱愛山水的人,怎能不把自己還給山水呢?
后話一提: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蘇轍卒于潁昌,其子將之與蘇軾葬于一處,稱“二蘇墳”。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說“兩公之學(xué)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shù)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彼熘锰K洵衣冠冢于兩公冢右。這樣,原來的“二蘇墳”就成了“三蘇墳”。
“三蘇墳”從此也成了后世文人膜拜的風(fēng)景!
(插圖:郭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