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4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觀賽
●王薇
目的:探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本院在2009年12月-2015年12月期間收治的4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隨機分組,設其中20例患者為對照組,另外20例慢性萎縮性患者為觀察組。并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的西藥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比較兩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泌素-17(血清G-17)、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清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結果:觀察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遠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0.00%,兩組差異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G-17水平顯著低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的TNF-α、IL-6均低于對照組,差異確切(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明確,患者經過治療后不良反應明顯降低,臨床療效顯著提高,為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系統(tǒng)疾病,占據慢性胃炎10%-30%。目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常表現(xiàn)為胃脘痛、胃中嘈雜、進食量減少等。臨床上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列為癌癥前疾病之一,即該疾病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2]。在本次研究中,為了了解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特別選取了40例患者參與本次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參與者:本院在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的收治的4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參與方法:將4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范圍在34-68歲,平均年齡為53.4±4.6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2∶8,平均年齡為52.6±4.4歲,(年齡范圍在32歲到71歲)。兩組患者之間基本信息相差無幾(P<0.05),不影響接下來的研究。
(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西藥治療,具體方法:奧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療,奧美拉唑一次一粒,每天服用兩次;阿莫西林膠囊一天三次,一次一粒,連續(xù)用藥兩個月[3]。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服用自擬中藥糖,方劑由以下中藥組成:50g黃芪、50g太子參,30g茯苓、白花蛇舌草,15g丹參、莪術,12g白術、木瓜,9g烏梅、9g柴胡、9g厚樸。若患者濕濁過重則去除太子參和黃芪,以100g沙參、9g蒼術、6g砂仁代替;若患者兼有陰虛,則加入15g天冬、麥冬;胃部疼痛明顯者加12g白芍、木香,15g延胡索。所有藥材用水煎服, 取400ml藥汁,早晚兩次服用,一天一劑,連續(xù)用藥兩個月[4-5]。
(3)指標與標準。記錄觀察兩組慢性萎縮性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G-17、TNF-α以及IL-6水平。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判定,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全部消失,胃酸分泌正常,胃鏡檢查顯示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表現(xiàn)有所好轉,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鏡檢查顯示好轉;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病情甚至惡化??傆行?(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4)統(tǒng)計學。采用SPSS22.0版,以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總有效例數(shù)為14例,總有效率為70.00%,低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00%,差異明顯(P<0.05),詳見附表1.
2.2 治療前后血清G-17、TNF-α、IL-6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水平較對照組更優(yōu),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2.
表1 兩組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治療前后的血清G-17、TNF-α、IL-6水平比較(X ±S)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尚未明確,主要與機體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胃粘膜損傷以及幽門桿菌感染有關,當患者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時會導致血清因子發(fā)生炎性病變,使得患者體內的IL-6、TNF-α指數(shù)明顯升高,G-17可以促進胃酸的分泌、促使胃粘膜上皮細胞增殖分化。當胃粘膜萎縮時會降低G-17水平,使得血清G-17的水平明顯減少[6]。
奧美拉唑通過抑制質子泵活性,阻斷了胃酸的分泌,緩解Hp感染,達到治療目的。阿莫西林作為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抗生素,通過抑制細胞壁的合成達到抑菌效果,但是隨著長期的西藥治療,患者服藥的副作用明顯提高,細菌產生一定的耐藥性,給患者的治療帶來一定影響[7]。
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由于氣滯血瘀導致,在治療上應當采取益氣補脾、生津養(yǎng)胃、活血通絡的方式進行治療。在本次研究中采取的中藥湯劑含有黃芪、太子參、茯苓等,黃芪可以補氣固表,太子參可以益氣健脾,白花蛇舌草可以清熱解毒、消除疼痛,丹參則可以活血化瘀。全方具有益氣補脾、生津養(yǎng)胃之效[8]。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西醫(yī)治療后臨床療效顯著,患者不良反應較低,血清G-17、IL-6、TNF-α水平明顯得到改善,較對照組差異確切(P<0.05)。因此,中醫(yī)聯(lián)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薦。
(作者單位:新沂市中醫(yī)醫(yī)院)
[1]尹創(chuàng)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86例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 ,2011,30(36):101-101.
[2]張瑩.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268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 ,2011,17(24):139-140.
[3]劉燕芬.中西醫(yī)結合聯(lián)合化瘀補益法治療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2,4(2):270-270.
[4]任雨芳,王繼洪.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0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1,(1):29-29.
[5]高東五,劉小衛(wèi),陳萬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0):74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