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傳+彭菊紅
小說的學習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無論是傳統(tǒng)教學,還是課改后的語文教學,都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對小說的學習,并將文本細讀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所謂文本細讀,是指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獲得關于文本更為清晰的認知,挖掘作品中包含的豐富的價值和意蘊。為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積極嘗試,并有所感悟。
一、提煉主題——找準教學目標著力點
小說教學中的文本細讀,需要找準教學目標著力點,即從小說反映的主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具體來講,即在教學時不要讓學生只停留在對故事梗概的掌握和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上,要通過細讀文本,深入挖掘作品所反映的主題與思想,從更深層次上把握作品。初中教材中所選取的小說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作品,這些作品來源于生活,具有深厚的現(xiàn)實基礎,同時又是現(xiàn)實的升華。在細讀時,學生也許并不能完全在作品中感悟生活的真諦,無法體會作者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時,將文本與生活結(jié)合起來,把小說所描寫的生活、情感還原到現(xiàn)實世界中,從而使學生對小說的情感與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感受。
以高爾基的《童年的朋友》為例,小說中作者將外祖母比作童年的朋友,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調(diào)皮的“我”說“我不想睡”,而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本應嚴厲的長輩——“我”的外祖母則說:“不想睡就不睡好了。”這兩句簡單的對話中包含著十分飽滿的感情。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情景,進而揣摩作者當時的感情。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小說中所刻畫的外祖母這個“童年的朋友”形象的理解,更能在這些甜蜜的對話情景中,感悟到作者試圖傳遞的“幸?!薄坝H情”的主題。
二、方向定位——突出教學設計側(cè)重點
在日常教學中,受課時時間、課堂容量的限制,我們無法對小說的每個角度都進行細讀與挖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提煉,找到側(cè)重點,引導學生進行細讀。眾所周知,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在教學中,教師也常從這三個要素切入,引導學生對小說的人物刻畫、情節(jié)安排、環(huán)境描寫方面進行分析。初中小說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技巧,因此,教師可以選取其中的一個角度作為課堂教學的側(cè)重點,進行深入講解。
例如,教學王愿堅的《七根火柴》,首先,細讀可以從人物解讀切入:盧進勇把剩余的六根火柴交給指導員時,他一根根地數(shù)著,這個過程反映了盧進勇失去戰(zhàn)友的悲傷和對火柴的珍惜。學生在細讀文本時,便會在腦海中展開想象,勾畫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其次,可以從思想情感上切入,這也是文本細讀的一個重點。通過細讀,學生會體悟到這段描寫展示出一個紅軍戰(zhàn)士的堅強及其對于革命的堅定信念。
三、把握細節(jié)——抓住語言能力訓練點
教師要教會學生準確把握細節(jié),以此訓練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例如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的描寫:孔乙己在風光時去酒店買酒,付賬時將銅錢一個一個“排”出來,而當他落魄時再去買酒,是哆哆嗦嗦從衣服中“摸”出了銅錢。同樣的買酒,一次用“排”,一次用“摸”,一字之差,表達的情感卻全然不同。
閱讀是小說學習的基礎,文本細讀則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實踐證明,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對之加以有效運用,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