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波, 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zhèn)涼橋小學教師。九年來,他默默無聞地堅守在農(nóng)村學校,把留守兒童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呵護。農(nóng)村留守兒童題材電影《指尖太陽》,就是以冉波及其所在學校的學生生活為原型拍攝的。冉波也因此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中小學優(yōu)秀德育工作者”。2016年教師節(jié)前夕,冉波和西南大學夏慶友教授作為重慶僅有的兩名教師被推選為“2016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2007年秋,冉波從家鄉(xiāng)酉陽來到秀山,走進這里最偏遠的山區(qū)農(nóng)村小學——隘口鎮(zhèn)涼橋小學工作。因為業(yè)績突出,加之組織需要,他于2010年秋被調(diào)至當?shù)匾凰鶙l件較好的小學主持工作。臨行前,冉波深情寫下感恩的“根”字。一個學期之后,他不顧家人反對,主動向組織申請回到?jīng)鰳蛐W。
每年暑假,冉波都要頂著烈日,翻山越嶺去家訪,并將其當成了一種責任和習慣。在了解到學生的家庭情況后,他冒出了建設寄宿制學校的念頭,最終歷盡艱辛,把涼橋小學建成為全縣第一所簡易的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學校四十幾個孩子的父母全部在外地,他們懇請冉波周末讓孩子也寄宿在學校。冉波思慮再三,最終答應下來。于是每逢周末,冉波不得不將妻子兒女接到學校來共同度過。對于貧困學生的關愛,冉波總是“小心翼翼”,“盡量不留痕,避免傷其自尊”。他非常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行走靠右、慢步輕聲、主動問好、排隊就餐、見車避讓……他把校訓“厚德、礪志、奉獻、感恩”的大道理融入了學生的日常行為細節(jié)中。目前,這所寄宿制學校,已成為全市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示范學校。
作為寄宿制學校的負責人,冉波幾乎只有一個學期才能回一次老家看望年過花甲的父母。面對那座留守兒童和父母妻兒的人生天平,冉波說:“我堅信,對留守兒童的真誠呵護,必然能換取家人的平安健康。對于孩子來講,除了需要父親的陪伴,更需要的是父親的擔當。只有好好工作,才能無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