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薔
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的建構與實踐
■陳 薔
陳薔,天津市和平區(qū)第五幼兒園副園長,高級教師,天津市中小學“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學員,獲得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天津市優(yōu)秀教師、基礎教育改革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多次參加國家、市級玩教具制作及市、區(qū)級優(yōu)秀教育活動評比,獲得一、二等獎;獨立承擔多項市、區(qū)級課題,研究成果獲獎,撰寫數(shù)十篇研究論文獲獎并發(fā)表。
有學者說:“辦好每一所學校,使每一所學校各具特色,這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是培養(yǎng)多元化人才的需要?!睂W校“特色”不是自己標榜的,應該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點滴積累、反復驗證逐步形成的。天津市和平區(qū)第五幼兒園自2001年開始進行家園共育實踐探索,解決家、園教育脫鉤,缺乏教育的一致性、連貫性等實際問題,取得了很大成效,逐步在辦學實踐中探索出具有本園特色的家園共育教育模式。
在十幾年的實踐研究中,通過不斷轉變觀念,和平區(qū)第五幼兒園從改變幼兒園與家庭之間教育與被教育的舊有關系入手,以“家園共育,為幼兒一生幸福奠基”為宗旨,形成了家園合作共育的新型伙伴關系,逐步凝練“家園共育,共同成長”的辦園特色。作為教學園長,筆者帶領教師團隊從多角度研究家園共育的有效策略與方法,不僅促進了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家長、園所的共同成長,幼兒園的整體教育風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家園共育教育模式,推動了園所的特色發(fā)展。
家園共育教育模式是指幼兒園和家庭都把自己當作促進幼兒發(fā)展的主體,形成合作伙伴關系,家園雙方積極主動地相互溝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承擔教育責任,通過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形成有利于幼兒發(fā)展的、一致性的良好教育氛圍,達到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在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中,我們嘗試在“共”字上下工夫,探索實現(xiàn)“共育”“共享”“共成長”逐層遞進的目標,形成家園合作共同體,促進幼兒、教師、家長、園所的共同成長。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目標,從三個角度開展家園共育活動:一是以幼兒園為核心的家園合作活動,目的是增強教師的合作意識,分享科學的教育方法;二是以家庭為核心的親職教育活動,目的是幫助家長形成主人翁意識,分享育兒經(jīng)驗;三是家園雙向合作教育活動,目的是建立家園共育的合作伙伴關系,形成教育合力。
在具體操作中形成了三大策略及三大組織職能機構,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園共育活動,實現(xiàn)共育、共享、共成長的目標,逐步形成辦園特色。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的框架詳見圖一。
結合理論研究和幼兒園辦學實踐,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的操作策略主要有三個:
圖一 家園共育教育模式框架示意圖
專業(yè)指導式策略是指在以幼兒園為核心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中,主要由承擔著調研、指導、答疑等職能的“成長在線”團隊發(fā)起和組織活動,團隊成員由幼兒園聘請的專家、有經(jīng)驗的骨干教師及有專業(yè)特長的家長組成,通過愛心家訪、家長有約、成長在線、教育論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為家長提供專業(yè)指導。
如,“成長在線”活動,團隊利用幼兒園網(wǎng)絡全覆蓋的優(yōu)勢,及時進行在線答疑、微信回復,幫助家長解決育兒中的熱點、難點甚至突發(fā)問題。為確保交流既快捷又專業(yè),幼兒園制定了《家園共育網(wǎng)絡互動制度》,并針對家長育兒中的共性問題,組織團隊成員與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實現(xiàn)教育指導零距離。
合作共享式策略在幼兒園、家庭雙向開展的共育活動中,由“家園合作會”發(fā)起和組織活動,并承擔著組織活動、信息傳遞、教育研究等職能。家園合作會由家長推舉出的家園活動積極分子和各班教學組長組成,通過“助教一加一”、成長記錄冊、家長開放日、快樂媽媽俱樂部、魅力五幼網(wǎng)站等途徑,營造平等、尊重的氛圍,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達成教育的一致性、連貫性,形成教育研究共同體。
如,我園的“助教一加一”活動,是在原有家長資源庫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吸收了家長的同事、朋友、親屬加入其中,為家長助教活動注入了活力,使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更高。我們利用資源庫信息,聘請有專業(yè)特長的家長做健康顧問、文學顧問等,使他們參與到教育研究中來,在思維碰撞中達成家園教育觀念的一致性。
交流分享式策略在以家長為核心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中,由“家長互助組織”發(fā)起和組織活動,承擔著調查、服務、宣傳等職能。家長互助組織是由熱心家長組成的,負責調查家長的需求,通過家長交流空間、家長沙龍、快樂親子體驗營、教育拓展基地等途徑,為家長提供相互學習、分享育兒策略的平臺。
如,在家長互助組織發(fā)起的“快樂親子體驗營”活動中,走出幼兒園,走進社區(qū)和家庭,分享社會多元文化。他們定期開展郊游、參觀等活動。親子體驗營已經(jīng)成為家長間學習、交流的平臺,有利于親子釋放親情、幼兒游戲交往,從而擴展了教育的空間。
通過家園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使我園教師實施家園合作的意識不斷增強,不斷地總結推廣家園合作的策略方法。隨著家園共育職能機構的建立,我們制定和完善了“家園合作共育制度”“愛心家訪制度”等家園共育“十六制”。優(yōu)質的教育和“家園共育,共同成長”的辦園特色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一方面,家長參與、合作的愿望與熱情不斷高漲,以多種形式和途徑充實了幼兒園的師資力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幼兒園師資和教育的不足。同時,家長也在家園共育教育模式中獲益良多,家庭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在家園合作共育良好氛圍中,家長、教師、幼兒園以及幼兒各個主體有機互動,在共育、共享、共成長的教育目標指導下,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今后,我園將進一步依托家園共育教育模式的構建,著力打造“家園共育,共同成長”課程,為園所特色可持續(xù)發(fā)展蓄力。
專家評述:
一般而言,學前教育指的是對3~6周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在這個年齡階段兒童要健康成長,需要來自教師、家長及社會等各方面的精心呵護。由此來看,家園共育是學前教育的本質所要求的。圍繞家園共育,陳薔老師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實踐和研究。
陳老師認為,理想的學前教育是家庭和幼兒園共同作用的結果。自2001年至今,她持之以恒地圍繞家園共育進行探索,在十多年的實踐和研究中,她帶領團隊通過不斷轉變觀念,從改變幼兒園與家庭之間教育與被教育的舊有關系入手,以幼兒園、家庭雙方參與幼兒教育過程的共育模式為載體,逐步構建了家與園合作共育的新型伙伴關系。其所構建的家園共育教育模式,在理念、策略及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而且,該教育模式促進了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促進了教師、家長的成長,推動了幼兒園的特色發(fā)展。
陳老師的實踐與研究為其他幼兒園開展家園共育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案例。(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胡振京)